有一位宰相,窮得連皇帝都看不下去,私下勸他:“愛卿,你多少收點吧!”可他卻始終兩袖清風,連一雙靴子都不肯收。
這樣的清官,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為什么寧愿家徒四壁,也不肯斂財一分?
陸贄出身江南吳郡陸氏。東漢名將陸遜、陸績都出自他家族。
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可書香門第的氛圍還在。父親當過縣令,用真本事立足,從不靠祖蔭,他常對陸贄說:“讀書求學才是立身之本。”陸贄從小博覽群書,儒、道、法無不涉獵。父親去世得早,留下一屋書籍和一位聰慧的母親韋氏。
韋氏半文半白,卻常給他講歷史故事,教他做人道理。陸贄心里明白:學識決定命運,清廉換來尊嚴。
十八歲那年,陸贄高中進士,被授為縣尉。初入官場,他嚴于律己,不收一文賄賂,不徇私情,連同僚貪官都恨得牙癢癢。
他整頓田賦,減免徭役,百姓每見他,總是笑著說:“真乃清官也。”可這招來更大的嫉恨。
有人處處設置障礙,甚至誣告陸贄受賄。一年未滿,他便被免職,黯然離開官場。
失意之際,陸贄路過壽州,遇到了刺史張鎰。張鎰正直不阿,兩人一見如故,談論詩書,徹夜不眠。
張鎰欣賞陸贄的才,也同情他的遭遇,想送他百萬錢作資助。陸贄卻淡淡一笑,婉言謝絕:“豈敢受此厚賜?
萬一日后被人詬病,豈不喪了名節?我只要這一小袋茶葉,給母親解乏便足矣。
”張鎰更敬重他。那袋茶葉,從此成了清廉的象征。
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廣招天下俊彥。陸贄主動將自己研究的選官制度呈上朝廷,提出“五術”“八計”“三科”“四要”治國方略,主張“用人唯賢”“與民休息”“務本抑末”。
這些新鮮主張一出,迎合時弊,又切中要害。唐德宗驚嘆:“此子眼光獨到,堪為社稷之臣。”于是任他為翰林學士。
長安城又起兵變,叛軍攻入宮城,唐德宗倉皇出逃。陸贄臨危不亂,組織守衛,護送皇帝出城。
途中人馬分散,兩個親隨走失,形勢更是危急。唐德宗牽腸掛肚,下令全城搜尋,懸賞千金。
輾轉千里,陸贄才與皇帝重逢。唐德宗見他滿面風霜,激動得淚眼盈盈,緊握他的手說:“卿真乃朕之股肱!”從此,他有了“內相”之稱,官位扶搖直上。
貞元八年,陸贄官至宰相。可他住的是簡陋草堂,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尋常布衣。
大朝會上一眼就能看出,他的朝服洗得發白,不見絲毫新意。地方官員聞風而至,送來綢緞珠寶,他一個也不收。
皇帝見他清貧,私下勸道:“愛卿,你多少收點吧,哪怕是一雙靴子也好啊。”陸贄卻笑道:“陛下賜靴,仆豈敢穿?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貧自守才是仆之幸。”
陸贄為何如此執著?他曾說:“清廉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品格。
受一點賄,就會斷送一生清譽。”正是因為這句話,他才甘愿窮困,也不肯斂一點污穢。
他深知,官場上的錢權交織,一旦沾染,便是一條不歸路。
而此時,陸贄得罪的人太多了。他提倡的抑末務本,登時觸動了數位權貴的利益。
貞元十年,小人一齊上奏,說他結黨營私,圖謀不軌。朝中再無人敢為他說話,連皇帝也只能表面信他,背后不得不虛應。
陸贄束手無策,只能沉默以對。他知道,這一場誣陷,朝廷無力自清,自己終究難逃被貶的命運。
最后,陸贄被貶至忠州做閑職。十年間,他深居簡出,卻仍心系國事,常在夜深人靜時,執筆撰文,條陳時政。
他不為名利所累,不為困厄所惑,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唐德宗臨終,還念叨這位老臣,囑咐兒子要重用陸贄。
新皇帝唐順宗即位,馬上下詔召回他。可惜好事多磨,詔書還未送到,陸贄已香銷玉殞,年僅五十二歲。
陸贄去世的消息傳來,舉國上下無不唏噓。一代清相,就這樣在邊陲孤寒中謝幕。
可他清廉如鐵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用一袋茶葉換來千秋美名,用一身布衣詮釋了官者本色,用一世清貧告訴后人:為官既是責任,更是一種自我守護。
陸贄的一生,沒有豪言壯語,卻有堅定信念;沒有金鑾殿的華麗,卻有草堂里的清風。他讓我們明白:清廉,不是擺給別人看的功夫,而是自己骨子里的一道防線。
即便身在高位,也要記得那一袋茶葉帶來的教訓——一分賄賂都不要要。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