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世人的觀念中,虞夏連為一體。
《韓非子·顯學》中有句話“殷周七百余歲,虞夏二千余年”,夏朝四五百年,那么戰國中后期世人觀念中的虞朝長達一千五六百年,年代上大約自公元前3500年到前2000年,橫跨仰韶晚期、龍山時代,直至夏朝建立。這與考古發掘所揭示的社會發展進程有著驚人的一致之處。
與堯、舜脫鉤的大禹
文 | 柯勝雨
考古材料表明,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史前社會發生劇變,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劇變的表現主要包括:原始農業進入鋤耕階段;存在社會財富再分配體系,社會分化嚴重,出現等級貴族;宗教在社會生活中影響巨大;戰爭頻仍且普遍等。這才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
基于這個認識,200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階段研究的年代向前延伸至公元前3500年。根據最新測定結果,牛河梁遺址大型臺基建筑年代從公元前3500年提前了兩三百年。而大型臺基的出現是階層分化的產物、文明誕生的標志,所以考古學家認為文明時代開始于公元前3800年,并將公元前3800年—前1800年稱為“古國時代”,其時間跨度與戰國中后期觀念中的虞朝相差無幾。
上古傳說中的五帝包括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都生活在這個時期。但年代最久遠的華夏始祖—黃帝,卻是在戰國中晚期才見于文獻記載。關于顓頊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戰國前中期的楚簡,年代領先于黃帝。帝嚳出現的時間可能在幾人中最晚,在戰國與西漢之間。堯、舜,在孔子讀過的《虞書》中就有記載,比黃帝早了兩個世紀。而在五帝之后的大禹,所處年代最晚,出場的時間反而是最早的,至遲在西周中后期,比堯、舜早了三個世紀,比傳說中的始祖黃帝更是早了五個世紀。
由此可見,顧頡剛“層累”說中“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的論斷,無比正確。那么,傳世文獻中虞夏連為一體、堯—舜—禹的譜系一脈相承是可靠的嗎?
傳統史學家認為,夏朝是承繼虞朝發展過來的一個王朝。兩者間的聯結點是禹接受了舜帝的禪讓,成為中原的統治者。《史記·夏本紀》中云:“帝舜薦禹于天,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在夏朝建立之前,大禹與堯、舜相關的事跡主要有三:治平水土、征伐三苗、受禪。但實際上,大禹與堯、舜至少存在三個“切割點”。
第一個切割點是大禹治水的施令者。
依據傳世文獻,禹因治水而取得歷史功績。禹治水發生在“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的堯帝時代。《孟子·滕文公上》中云:天下百姓患難,堯日夜憂心似焚,“舉舜而敷治焉”,于是命舜去治世,舜遂起用禹去治水。《史記·夏本紀》中亦稱,舜“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于契、后稷、皋陶”。說明禹治水是奉舜之命進行的。
某些出土材料如上博竹簡《舉治王天下》則與《滕文公上》的記載略有差異。在《舉治王天下》之《堯王天下》中,堯已經平定天下,并取得了王位,但是對施政抱有疑問,“訪之于子(禹)”,于是向禹求教。堯首先問:“從政何先?”禹回答說:“唯志。”即立志為從政之先。接下去的竹簡殘缺,語意不明。但可以看出當時禹是堯的廷臣。在之后的《禹王天下》中,明確提到禹仕于堯,“禹事堯,天下大水”。禹與堯為君臣關系,并接受堯的命令治水,而不是舜的命令,這與傳世文獻略有不同。
但是,西周中后期的豳公盨銘文中,又有“天命禹敷土”的記載,足見在早期傳說中命禹者乃天,根本不存在堯或舜命大禹治水的可能,也就間接否定了堯、舜為大禹早年的君王。這也得到了傳世文獻《呂刑》《洪范》,出土文獻清華簡《厚父》的證實。
第二個切割點是禹征伐三苗的出師依據。
征伐三苗本來是大禹的事,但也有堯、舜征三苗的傳說。《墨子·非攻下》記載:“昔者有三苗大亂,天命殛之,……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可見禹征三苗也是遵天命而為。堯、舜與三苗的聯系出現在墨子之后,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元年》中的“于是乎虞有三苗”。上博竹簡《舉治王天下》之《舜王天下》也有“舜王天下,三苗不賓,舜不害其道,不塞其……”說明三苗之亂,發生在堯舜之際。這是因為,隨著四代觀的興起,夏朝建立之前的禹伐三苗被置放于堯舜的虞朝,自然而然,禹征三苗的緣由也從天命轉化為堯、舜的命令。
第三個切割點是皋陶所處的年代。
傳說上古時期著名的人物皋陶奉堯之命作五刑,所以北宋蘇軾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中說“當堯之時,皋陶為士”。最早記載皋陶與堯、舜關系的上博竹簡《容成氏》中云舜“乃立皋陶以為李(理)”,其年代要晚于墨子,大致與莊子相當,約在公元前300年,即戰國中期偏晚。不過根據清華簡《厚父》的記載,禹時的廷臣皋陶是奉天命降臨世間,輔佐禹的兒子啟,與堯或舜無關。清華簡《厚父》雖然抄寫的時間與上博竹簡《容成氏》相當,但是形成于春秋甚至更早,明顯早于《容成氏》。可見,早期的傳說中,皋陶生活在禹、啟之際,不可能是堯時的人物。皋陶與堯、舜的關系也應當產生于四代史觀流行之后。
由這三個切割點,基本上可以判斷,在周人早期的觀念中,大禹、皋陶與堯、舜不屬于同一個歷史敘事框架內的傳說人物,這主要與堯舜故事時間久遠而僅依賴口口相傳流傳有關。
例如,《尚書·舜典》中說,堯十六即位,在位七十載,后禪讓給舜,又“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如此一算,堯死時一百一十四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酋邦時代的往事,口耳相傳,越千年之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世人剩下的只是既籠統又模糊的歷史記憶。而且,迄今為止,尚無法從考古發現中找到堯、舜存在的證據。因此,二者有可能是周人對上古時期部落首領的一種概念性稱呼。即某個部落首任首領的名號,以后成為各個繼承者襲用的名號,并非特指具體的某個人物,而代表的是氏族或部落,所以才會有堯在位九十八載的傳說。
上博竹簡《容成氏》中記載:“又吳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泯終。”有學者將“又吳迵”釋讀為“有虞迵”,認為有虞迵也應該是酋邦時代的一位最高酋長或者天子,是堯的前任。
迵、堯、舜相繼禪讓,自成一套傳說系統。也有大禹禪讓皋陶、伯益的傳說,與堯、舜禪讓,分屬兩套不同的上古傳說系統,后者產生的年代更晚。二者交匯的時間,大概在上博竹簡《容成氏》的年代,即戰國中期偏晚。因而必須將夏部族始祖大禹與堯、舜傳說切割開來,禹是禹,堯、舜是堯、舜。只有在沒有堯、舜的背景之下進行敘事,才能夠還原一個真真切切的大禹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