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水縣一女子向新京報記者反映,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商水縣糧食局脫貧攻堅小組”工作人員在基層開展工作時,在她家飯館欠下了近三萬元的餐費,至今討要無果。
當時小組成員、餐費簽字人之一的朱某軍表示,確有這筆欠款。“單位前領導與當地負責人商定這家飯館作為脫貧攻堅小組定點飯堂,我們簽字作為報銷憑證。”他說,但后來領導換了就耽擱了結賬。朱某軍還表示,單位現任領導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決,但報銷需要走流程,目前他正跟當事人協商分批償還。
這筆債務拖欠至今已逾五年。飯館老板的女兒孟女士多次追討無果,甚至曾嘗試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最終因”被告在鄭州,起訴太麻煩“而無奈撤訴。這起看似普通的債務糾紛,折射出基層治理中令人憂心的權力任性、制度失靈與誠信缺失。
在這起事件中,最令人憤慨的是公權力的傲慢與任性。脫貧攻堅小組作為政府派出機構,在基層開展工作時的餐費支出本應納入財政預算,按規定及時結算。然而,現實卻是工作人員將小飯館當成了”定點食堂“,大吃大喝后留下一堆簽單。這些簽單上赫然寫著”集中幫扶中午飯“字樣,有的還詳細記錄了用餐人數和菜品,卻唯獨缺少最重要的環節,即付款。
更荒謬的是相關人員的辯解,簽單人朱某軍聲稱:”如果當時的領導不把這件事溝通好,我也不會去簽這個字,誰能想到領導被換了。“這種說辭將責任完全推給”前領導“,卻回避了一個基本事實:無論是哪任領導,政府機構消費都應當及時結賬,領導更換不能成為拖欠餐費的理由。這種”新官不理舊賬“的做派,暴露出一些基層干部將公共權力私人化的危險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原局長張某成已于2023年8月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雙開“,通報顯示,其在任期間多次違規收受禮金28.5萬元。這樣一個腐敗分子主導的”脫貧攻堅“工作,其真實性和有效性本就值得懷疑,如今又留下拖欠餐費的爛賬,更是對扶貧工作的莫大諷刺。當扶貧干部在鄉村小飯館大吃”大鍋雞“時,他們幫扶的貧困群眾可能連雞蛋都舍不得吃。這種反差,損害的是政府公信力的根基。
面對討債的飯館老板,現任工作人員的回應是”需要走流程“,這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實則經不起推敲。五年的時間,難道還不夠走完一個報銷流程?財政制度再復雜,也不該成為拖欠小商戶貨款的借口。
基層財政報銷制度本是為規范資金使用而設,如今卻異化為拖欠貨款的”合法“理由。這種現象背后,是制度執行中的嚴重扭曲:一方面,對公款消費缺乏有效的事前監督,導致簽單消費泛濫;另一方面,報銷程序繁瑣僵化,成為推諉塞責的擋箭牌。當制度不能保障普通民眾的合法權益時,它的正當性就會受到質疑。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制度性拖欠"在基層并非個例,近年來,媒體多次曝光政府機構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拖欠工程款等問題。國務院雖三令五申要求清理拖欠賬款,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上面雷聲大、下面雨點小“的現象。商水縣這起事件再次證明,清理政府拖欠賬款仍需加大力度,尤其要關注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小微經營者。
政府拖欠餐費,損害的不僅是商戶的利益,更是社會的誠信基礎。古人云:”民無信不立“,政府作為社會誠信的守護者,更應以身作則、言出必行。當政府機構都可以理直氣壯地拖欠小飯館餐費時,我們還能期待怎樣的商業誠信?
飯館老板蘇女士的遭遇尤其令人心酸,她的小飯館賣的是蛋炒土豆絲、煎豆腐、老式雞蛋湯等家常菜,每人每餐消費不過10到30元。就是這樣的小本生意,卻被拖欠近三萬元,相當于飯館數月的收入。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這筆錢可能關系到一家人的生計,政府拖欠這樣的”小錢“,傷害的是最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
商水縣委部門表示“能理解他們開餐館不容易”,承諾“會一筆一筆給他們”,這種表態固然值得肯定,但五年的拖欠已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政府信用就像一張白紙,一旦揉皺,即使撫平也會留下痕跡,要重建民眾信任,不能僅停留在口頭承諾,更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
解決這起拖欠事件,不能止于"分批還款"的表態,而應以此為契機,推動深層次的制度完善。
首先,要嚴肅查處違規消費行為,這些簽單消費是否必要?是否符合接待標準?是否存在公款吃喝問題?紀檢部門應當介入調查,給公眾一個交代。
其次,要簡化報銷流程,建立快速賠付機制,對于政府拖欠的小額賬款,應當設立綠色通道,避免商戶因“走流程”而陷入漫長的等待。財政制度既要防范風險,也要保障效率,不能本末倒置。
再次,要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對于拖欠賬款的責任人,無論職務變動與否,都應追責到底。只有讓"新官也理舊賬"成為常態,才能杜絕借"領導更換"推諉責任的現象。
最后,要暢通維權渠道,孟女士父親因“起訴太麻煩”而放棄維權,反映出小微經營者的維權困境。政府應當建立便捷的投訴處理機制,讓每一個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民眾都能得到及時救濟。
二府村飯館墻上那些發黃的簽單,記錄的不只是一筆筆餐費,更是一份份未能兌現的承諾。當政府工作人員在簽單上寫下自己名字時,他們簽下的不僅是個人信譽,更是政府的公信力。
商水縣有關部門現在要還的,不僅是一筆拖欠五年的餐費,更是對民眾的一份虧欠。還債易,還民心難,希望當地政府能夠真正以百姓心為心,盡快解決這起拖欠事件,并從中吸取深刻教訓,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在這個意義上,“欠債還錢”不僅是一句老話,更是檢驗政府誠信的試金石,只有當每一級政府、每一個官員都能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們才能構建起真正的誠信社會,實現良法善治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