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時代的印記,聆聽文明的回響。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這里是調頻106.7兆赫青浦區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歡迎收聽《樂活青浦》節目。我是本期節目主播關瀟。為守護文化根脈,賡續非遺薪火,我們特別推出《樂活青浦》之“守藝·新生”系列專訪,一同走進非遺的世界,對話時光里的守望者,追尋古今交融、熠熠生輝的技藝傳奇。本期我們邀請到的是宣卷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潘玲珍。
主持人:您扎根文藝宣傳陣地37年,這份執著也讓您與宣卷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門古老的藝術究竟是怎樣的?
潘玲珍:宣卷,“宣”就是宣講,“卷”就是一本書卷,宣卷顧名思義就是講書的意思,原為江浙等地和尚做“佛事”念經時宣講教義的一種形式,它傳承于唐代的“俗講”和宋代的“談經”,流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它的表演形式有點像評彈的說書,但又不盡相同。我們商榻宣卷有二種基本曲調,最早的是“彌佛調”,常常是人們茶余飯后在客堂間里唱的,又叫“木魚”客堂,后來經過不斷改良和創新,又出現了第二種曲調叫“絲弦調”,同時還可以加入各種地方戲曲的曲調,從而形成商榻宣卷獨有的特色。
主持人:從宣卷學習者到成為代表性傳承人,您是如何堅定地扛起這面傳承大旗的?
潘玲珍:商榻宣卷搬上舞臺以來,我們結合時代精神創作了許多宣卷本,比如《金澤古鎮多古橋》《干群同創無違村》《造福村名好當家》等,用宣卷表演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當地風土人情,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我也在這些工作中注重自身形象和演出效果,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非遺保護小組,在商榻地區一起做傳唱和教學工作,在2020年有幸被認定為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卷代表性傳承人。
主持人:從改良幫腔形式到獲獎,再到用宣卷宣傳《保密法》,它已然超越了其技藝本身,對您來說,宣卷到底意味著什么?
潘玲珍:宣卷畢竟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傳承至今。自我接觸宣卷后也在想方設法做一些改良工作,提高它的可觀賞性,2009年宣卷《螳螂娶親》以全新的形式去參加江浙滬“千年寶卷錦溪傳唱”大型活動并獲得優秀獎,得到了專家和同仁們的一致贊揚與肯定。之后我們還去靖江參加了中國宣卷生態保護與傳承交流研討會,去山東參加了全國非遺周巡演活動。在唱宣卷的二十多年里,我們的宣卷隊伍還配合政府部門開展宣傳,去年參與拍攝了以宣卷為表演形式的宣傳片來宣傳《保密法》,參加了全國性的評比并獲得二等獎,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宣卷這門藝術的價值所在,所以我覺得我所做的這項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
主持人:站在傳承人的角度,您覺得宣卷要怎樣走,才能讓更多人聽見它的聲音?
潘玲珍:有發展才能走得更遠。一方面是在繼續做好傳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讓更多的人接受喜愛宣卷藝術,吸納年輕的文藝愛好者加入宣卷隊伍,著重做好宣傳創作人員的培養;另一方面是讓非遺進校園,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可以根據孩子們生動活潑的特點制定有效的傳承方式,讓他們在寓教于樂中感受非遺,在表演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和娛樂性。畢竟,古老的藝術要靠下一代接棒,代代傳承下去,讓這門璀璨的民間藝術繼續發光發熱,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愛宣卷,這也是我作為一名代表性傳承人的心愿。
主持人:潘老師與宣卷相守的故事里,藏著非遺傳承的密碼。如今,商榻宣卷的傳承人名單在慢慢變長,校園里的宣卷興趣班笑聲不斷,那些曾靠口述流傳的故事,也正被更多人聽見、記住、傳唱。正如潘老師所說,“古老的藝術要靠下一代接棒”,這份堅守里,有對傳統的敬畏,更有對新生的期待。愿千年宣卷,能在更多“潘玲珍”的手里,既守得住古韻,又續得上新聲。感謝您的分享,也感謝各位聽眾的陪伴,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記者:關瀟(實習)
編輯:張悅靈
責任編輯:沈偉群(首席)
終審:張全權(首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