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苦木科植物鴉膽子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
本品呈卵形,長6~10mm,直徑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網狀皺紋,網眼呈不規則的多角形,兩側有明顯的棱線,頂端漸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殼質硬而脆,種子卵形,長5~6mm,直徑3~5m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具網紋;種皮薄,子葉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極苦。
【性味與歸經】
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截瘧,止痢;外用腐蝕贅疣。用于痢疾,瘧疾;外治贅疣,雞眼。
【用法與用量】
0.5~2g,用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吞服。外用適量。
【貯藏】
置干燥處。
【效用分析】
鴉膽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入大腸經,能清熱解毒,尤善清大腸蘊熱,燥濕殺蟲、涼血止痢,故可用治熱毒血痢,便下膿血,里急后重等。
鴉膽子苦寒入肝經,能清肝膽濕熱,有殺蟲截瘧之功,故每用于各種類型的瘧疾,尤以間日瘧及三日瘧療效最佳。
本品外用有腐蝕贅疣作用。可用于贅疣,雞眼等。
【配伍應用】
鴉膽子配木香
鴉膽子苦寒降泄,入大腸、肝經,走血分,能清熱解毒,尤善清大腸蘊熱,燥濕殺蟲、涼血止痢,《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涼血解毒,善治熱性赤痢,二便因熱下血”;木香味苦泄辛行溫通,人胃、大腸、膽經,走氣分,善行氣導滯,除脘腹脹痛、瀉痢后重。兩藥相配,氣血并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行氣止痛效佳。適用于瀉痢里急后重。
【鑒別應用】
鴉膽子與白頭翁
兩藥均苦寒歸大腸經,均善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同治熱毒血痢、阿米巴痢疾、瘧疾。然鴉膽子苦寒有小毒,兼歸肝經,長于燥濕殺蟲、止痢、截瘧,治痢疾、截瘧效佳,為治熱毒血痢、冷積久痢及各型瘧疾之要藥;且外用有腐蝕贅疣作用。可用于贅疣,雞眼等。而白頭翁苦寒降泄,尤善清腸胃濕熱及血分熱毒,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
【注意】
本品有小毒,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胃腸出血及肝腎疾病患者,應慎用。
內服需嚴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膠布保護好周圍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
【本草摘要】
《嶺南采藥錄》
“治冷痢,久瀉。又能殺蟲。”
《本草綱目拾遺》
“治痢、治痔。”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極苦,性涼,為涼血解毒之要藥,善治熱性赤痢,二便因熱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熱及腸中之熱。”
作者: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 林穎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