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成績徘徊在理想院校邊緣或對錄取結果深感失望的考生與家長,“復讀”往往是無法回避的一道選擇題。從風險上看,復讀一年需要承受因上一年沒考上帶來的更大心理壓力;此外從資金和時間上看,也要付出更大的投入。而隨著本科轉專業政策放寬、考研人數持續增長,意味著升學路徑日益多元化,條條大路通羅馬。
但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如果抱著有學就上、而將命運拐點寄托在4年以后的考研或是臨時轉向留學上,不僅因缺乏語言準備等很難申請到好的海外院校,同時考研的全國統考統招也將抵消高考的地域上優勢,相應提高備考難度┅┅由此可見,復讀的選擇是個人潛力、心理承受力、家庭支持與實現路徑下的綜合考量。這其中,復讀學校能否通過系統化手段方法降低風險、提升成功率,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復讀可能帶來不確定性風險,但優勢在于能及早把握命運拐點
每年高考落幕后,關于“要不要復讀”的討論都會卷土重來。站在考生和家長角度看,“到底要不要再拼一次”的確是道艱難的選擇題。盡管復讀早已不是“失敗者的標簽”,但它也從未是條輕松路徑。對于不少學生和家長而言,最大的顧慮可能不是“想不想”,而是“值不值”,擔心一年努力未果而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談及復讀風險,人們首先擔心的是它的不確定性。正如海淀區教育招生和考試中心原黨支部書記馬紅所說,復讀并非每個考生的理想選擇,尤其對于那些成績與目標院校差距不大的考生,復讀的成效往往無法預測,且需要面對較大的心理壓力。復讀這筆賬,還是需要精打細算、科學考量。
廣州市海珠區教育實踐基地主任、書記林海健也認為,復讀生一般都有失敗的痛苦經歷,希望通過再次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由于許多不利的外界因素及他們自身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一方面,他們已經清楚高考的強度和殘酷,意味著復讀這一年必須承受更沉重的期望和更緊繃的節奏。另一方面,復讀生往往背負更多外界和自我投射的補償心理——因為上一年沒考好,所以這一年必須成功,這本身就可能帶來焦慮與情緒波動的累積。
其次,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復讀意味著時間與資源的再次投入。有專家指出,復讀一年意味著家庭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支出。而如果復讀失敗,不僅成績未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可能進一步受挫。尤其對高分復讀生來說,這種“明明很接近卻再次錯過”的心理落差,有時遠比低分考生更具打擊性。另外,近年來隨著本科轉專業政策放寬、考研人數持續增長,升學路徑日益多元化,人們在選擇復讀時也會變得更加謹慎,進行更多的比較考量。由此可見,“要不要復讀”本質上是圍繞風險與回報、短期與長期等的多維權衡,是在衡量個人狀態、家庭支持、實現路徑等多種因素后綜合做出的決策。
對此,作為“過來人”的精華學校校長廖中揚有著他獨特視角和個人感悟。2023年,52歲的廖中揚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全日制博士,與培養過的學生一同出席北大開學典禮的事跡不僅被媒體報道,還成為還被甘肅、湖北等地收錄進高考作文寫作熱點素材中。但很少有人知道,廖中揚18歲那年也曾經歷高考失利,他的妹妹后來告訴他得知成績的當天雖然父母沒有責備他,但晚上全家人卻都沒吃飯,高考失利成為讓他感到非常痛苦的一件事?,F如今,廖中揚在追求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他對此表示,“自己走了30多年彎路,現在想做什么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但是還要做,還要努力,所以說努力還得趁早?!?/p>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切身的體會,所以廖中揚對于升學的選擇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用他的話說,“如果不把握住現在的機遇,把希望都寄托在未來,對于學生來講,風險也許會更大?!币钥佳袨槔绻究茮]能考上好學校而將命運拐點寄托在4年以后的考研上,廖中揚認為這種做法在時間上可能會造成不確定性的加大?!案呖歼€是地方性的,而考研是全國統考、統一錄取,意味著北京考生不再有高考時地域上的優勢,難度相對提高了。另外,考研更依賴長期的內驅力,有些學生到了大學,尤其從重點高中進入普通高校后,出現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落差,很難找回高中時的緊張節奏和目標感,也往往對考研帶來不利影響”,廖中揚說。
對于留學,在他看來如果本科院校不盡如人意,可能在申請海外學校時會帶來一些影響。另外,有些學生是在高考失利后選擇留學,由于是臨時決定,缺乏語言及其他準備,很難申請到理想的海外高校。加之國際形勢充滿變數,無疑都讓留學本身的風險變得更加不可預測。
通過系統化手段方法可有效提升復讀成功率
2000年初剛恢復舉辦復讀班時的一件事讓廖中揚難以忘懷,當時公立學校還辦有復讀班,而精華的品牌知名度尚小。有家長直截了當地提出,“能不能保證我家孩子第二年考上北大”?這讓他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學生的情況還不很清楚所以不能打包票;另外,馬上回答“做不到”人家可能扭頭就去其他學校。這個問題促使廖中揚思考——如果這個學生有這個實力,為什么上一年沒考上北大?問題出在哪兒?學生和家長究竟清楚不清楚問題所在┅┅在廖中揚看來,這里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高考第一年失利的原因是來自于學生、還是來自家長和老師?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
從廖中揚多年經驗看,學生因為玩游戲或是早戀等分心很可能影響考試成績。而家長如果關系不好也可能對學生學習帶來影響。他清楚記得當年有對家長對孩子升學很焦慮,一到考試就吵架,吵得學生都學不下去了。第二年復讀時,期中考試前這名學生還表現不錯,但期中考試后情緒又有所波動,學校去做家訪時發現父母又開始吵架了。經過和家長溝通并及時進行調整,這名學生第二年不僅順利完成高考,還以690分的好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所以在廖中揚看來,不找出學生高考失利背后的原因就盲目承諾,是種不負責任的表現。當問題找到后,接下來就要看這名學生有沒有改正的決心和動力。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精華學校很早就推出了“失利報告”,每個學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自身、學校、家庭三個維度進行深度復盤,不能泛泛而談“沒發揮好”,而要找到真正可以改變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學習習慣、注意力管理、情緒波動觸點等。而這,也是廖中揚反復強調學生到精華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找到了問題所在,接下來廖中揚關注的是這個失利報告“能內歸因到學生改進的行動上”,于是就有了精華的另一個重要工具——“登頂計劃”。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要設定最終的高考目標,還要將這個大目標分解成期中、期末、“一模”和“二?!彼膫€關鍵階段的目標,每個階段均設定保底線和沖刺線,并細化到總分及各科目。同時,計劃中還要包含具體的學習行為目標,例如課堂專注度要求、錯題整理頻率等。
目標明確了,還要重在落實。為確保學生能說到做到,精華的另一個產品“效率手冊”就起到了關鍵的督促作用。每天,學生需要在這個手冊上規劃一天的學習任務、記錄執行情況,包括所學課程要點、遺留問題及完成的任務清單。老師會定期檢查手冊,評估學生是否達成“日清日結、周固周進”的學習要求,及時發現并干預執行不力或知識掌握不牢的問題?!靶适謨浴笨梢哉f將學習過程顯性化,成為強化自律、提升時間利用效率的關鍵手段。
除了打造行業領先的教學、教研、師資等實力,精華學校為確保學生成績提升,還利用科技手段降低風險。精華自主研發的成績分析系統就是這方面的“杰作”之一,它對接了北京教育考試院的數據分析維度,不僅包括常規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難度系數、標準差、標準誤、還包括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等,并獨創了5%段內成績比較,組合出300多個維度對大數據進行比對,為教師提供了客觀、科學的學生學情畫像,徹底擺脫了經驗主義的指導。
在此基礎上,精華會精準定位出每個學生的薄弱學科,采取補齊“短板”的措施。每位學生入校后由教學校長根據高考成績或入學考試成績選擇一門較弱學科,然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協商補弱計劃,并以1對1形式每周對學生開展一次補弱輔導,每次1.5小時。通過這種模式,學生們的“短板”成績提高了,從而帶動整體高考分數的提高。
在多年辦學中精華學校還發現,成績只是個結果,影響它實現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缺乏目標以及人格的不完善,所以很早就提出了“完善人格、提高成績”的辦學理念。學校投入很大力量開發出兩個看似與成績無關的產品——《精華周刊》和《成長驛站》。這兩個每周一期的視頻和讀物,用精心挑選的故事和案例回應學生普遍面臨的困惑,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內驅力、韌性等,解決影響成績提升的深層心理與認知因素。同時,學校實行嚴格而人性化的日常管理,例如在上課期間統一保管學生手機,最大程度減少外界干擾,營造專注高效的學習環境。
由此可見,對于復讀風險,重要的可能不是臆測它有沒有或者概率有多大?而是能夠用有效的手段方法去對抗這種風險,從而增加確定性。正如廖中揚所說,“精華做復讀這么多年,很注意問題導向,收集了很多高考失利的原因;然后我們再利用各種系統化的手段和辦法,設計相應對策,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學生高考再次失利情況的發生。”
辦學47年來,精華學校助力數萬名學生考入理想大學,其中更有數百名佼佼者成為清華和北大的學子。僅以去年為例,就有二百六十余名精華學子高考成績達到六百分以上,還有七十余位學生被“985”大學錄取,本科錄取率顯著提升。這些,都是對要不要復讀、如何降低復讀風險和提高復讀成功率的最好回答。
文/倪紛紛、鄭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