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芳 朱熙君
盛夏七月,姑蘇晨曦,薄霧輕籠,木瀆金橋。沿河石駁岸的榆柳還滴著露水,堯峰路38號的蘇州榮祖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卻早已燈火通明。蒸汽從窗欞間溢出,帶著松子、核桃仁與瓜子仁交織的甜香,像一支無形的櫓,把整條老街搖醒。
推門而入,一位白發老人正俯身察看爐溫。工作服洗得發白,袖口卻熨得挺括,胸前別著一枚小小的黨員徽章,在爐火映照下閃閃發亮。他就是退役軍人沈榮祖,年屆八十,仍每天第一個到崗。工人們說:“沈老總到,香就正了。”
案板上,剛出爐的百果麻餅排著整齊的隊形,餅面金黃,芝麻粒粒飽滿。老人伸出布滿老繭的指尖,輕輕一按,餅沿立刻回彈,他這才露出滿意笑容:“好,這爐成了。”
軍號轉向汽笛聲處——少年淬火鑄成鋼
1945年6月,沈榮祖出生在江蘇無錫碩放鎮上一條尋常巷子里。小巷深處,糕團鋪的蒸汽一年四季氤氳在粉墻黛瓦之間。母親用荷葉包著桂花糖年糕、青團遞給他時,總不忘叮囑一句:“吃食要有良心,做糕要見匠心。”這句話,像一粒種子,深埋在少年心里。
1964年,19歲的沈榮祖把母親縫好的千層底布鞋揣進帆布包,登上了北上的軍列,成為北京軍區工程部某部的一名新兵。三個月的新兵連,他白天練投彈、夜里背理論,手肘磨破、嘴唇干裂,卻在新兵日記里寫下:“當兵,就要當排頭兵。”新兵團教導隊的考核場上,理論答卷上的每道題都寫得工工整整,實彈射擊的靶紙中心布滿彈孔 —— 理論、軍事訓練雙百的成績,讓他成了教導隊的 “明星新兵”。十個月后,他成為全連250名新兵中第一個加入共產黨員的新兵。
六載軍旅,他把青春寫在東海前哨的礁石上,也寫在炊事班的灶臺前。一次野營拉練,部隊斷了補給,他帶戰友挖蘆根、拾蛤蜊,用鐵皮桶煮出一鍋“海味疙瘩湯”,讓全連喝出了戰斗力。指導員拍著他的肩膀說:“小沈啊,你將來不管干啥,都餓不著人。”
汽笛鳴響改革潮涌——瓜子嗑響新傳奇
1970年,沈榮祖退伍,分配到上海鐵路分局無錫中心站。他從扳道工干起,三年后成為全路局最年輕的站長。1983年,一紙調令把他推向昆山——那里有一家瀕臨倒閉的被服廠,百十號人等米下鍋。
春寒料峭,沈榮祖推開被服廠吱呀作響的木門,只見縫紉機蒙塵,蜘蛛網結到了墻角。他蹲在地上,撿起一粒掉落的瓜子,忽然有了主意:鐵路沿線人流如潮,瓜子是最便攜的“零嘴”。
經人引薦,他與“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久握手。廠房騰出來,鐵軌旁搭起簡易炒鍋,一袋袋瓜子在沸騰的鹽砂里翻滾,飛向大江南北鐵路沿線。半年后,年廣久北歸蕪湖,沈榮祖卻陷入一場風波——有人指責他與個體戶合作是“喪失立場”。1985年冬天,“口不離”瓜子被迫停產,倉庫里積壓的麻袋像一座座沉默的山。
那年除夕,沈榮祖獨自坐在空蕩蕩的車間,耳邊是遠處稀稀拉拉的鞭炮聲。家屬找到他時,只見他把一粒瓜子攥在手心,攥得發燙。
歷史終究會給出公正答案。1986年5月21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發《“口不離瓜子的風波”》,文章引發連鎖反應,中央紀委、上海市紀委聯合調查后,為沈榮祖平反。
1987年9月18日,秋陽正好。蘇州鐵路瓜子食品廠重新開張,新品牌“良友”瓜子在鐵軌旁飄香,一下風靡長三角地區和鐵路站段流動銷售食品市場,其銷售覆蓋了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也創立了瓜子年銷量五百多萬斤的神話。工人們說:“沈廠長把瓜子炒出了軍號的味道。”
榮祖糕香凝聚匠心——姑蘇風物化點睛
2005年,61歲的沈榮祖退休,卻退而不休。雖然蘇州老街巷里的糕點香還在飄,但傳統手藝卻在慢慢消失。他把幾十年對食品的理解寫成厚厚三本筆記,最后一頁寫著:“要做一枚能代表蘇州的點心,讓游子一咬就想起故鄉。”
于是,有了“榮祖”食品。
選料,他像老農一樣蹲在田埂上與稻農聊天,只為找到最適合做芡實糕的水八仙;配方,他拜訪香山幫老匠人,復原乾隆下江南時的宮廷酥方;工藝,他引進日本遠紅外控溫隧道爐,卻堅持麻餅最后一道工序必須由老師傅手工壓模,“機器保證均勻,手掌才有溫度”。
2013年,第14屆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在上海舉行。蘇州館里,一塊印著楓橋夜泊圖案的芡實糕,被客戶圍得水泄不通。一位美籍華人客戶激動地說:“這是用太湖水、雞頭米、桂花蜜做的,咬一口,張繼的詩就在舌尖。”那天,芡實糕脫銷,連樣品都被買走。
20年來,“榮祖”食品始終以堅守國家的食品安全底線,以健康,安全為主線,先后取得了國家4項知識產權認證,其中芝麻花生酥、江南飴、江南一口酥、蕎麥麻花食品包裝袋為外觀設計專利。如今,他們生產的百果麻餅、無蔗糖麻餅、麻花、豆腐干、松子糖、芡實糕等系列產品風靡全國,成為舌尖上的品牌美食。全國很多旅游景點、大型商場、飛機場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和高鐵站超市等市場都能看到“榮祖”食品品牌的身影。
沈榮祖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人類生長,社會進步,經濟騰飛時刻離不開食品,更離不開安全,衛生,營養的食品。”“榮祖”食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時刻敲響食品安全的警鐘,把安全,營養的美食推向市場,送入千家萬戶,更好地為廣大消費者服務。這是“榮祖”食品的追求,更是一個年屆八十歲的企業家和食品專家的追求。
爐火映暖廿載霞光——愛心奉獻百萬元
沈榮祖的辦公室里,有個舊鐵盒,里面裝著一沓沓收條和感謝信。最上面的一張,是宿遷籍職工李師傅寫的:“沈總給的不僅是錢,是讓我們全家活下去的勇氣。”
2020年春天,疫情突襲。李師傅接到宿遷家里電話:女兒做服裝外貿,千萬訂單一夜取消,倉庫里積壓成山,女兒哭著說“不想活了”。沈榮祖聽完,當即讓財務為其女兒轉賬15萬元。他把轉賬記錄交到李師傅手里:“先救命,再救廠。”三個月后,李師傅發來視頻:機器重新轉動,倉庫燈火通明。視頻里,女孩深深鞠躬:“沈爺爺,您是我們家的貴人。”
房地產商王先生,曾是叱咤風云的人物,卻因資金鏈斷裂、身患重病,連一盒止痛藥都買不起。沈榮祖悄悄送去2萬元現金。等你好了,到廠里來,我教你做糕點。”老王握著他的手,淚流滿面。
張先生曾是沈榮祖的合作伙伴,后來,他獨立經營失敗,欠下沈榮祖7萬多元包裝費。沈榮祖卻主動登門:“人這輩子,誰沒走過彎路?欠的包裝費不要了,我幫忙把店重新開起來。”張先生向沈榮祖深鞠一躬,久久不起。
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沈榮祖省吃儉用,累計捐出個人存款100多萬元幫扶困難職工與素昧平生的求助者。有人問他圖什么,老人笑笑:“掙錢了,要回饋社會,扶貧幫困。”
松柏精神揉進歲月——糕團蘊藉時光味
2025年仲夏,我們再次走進榮祖食品。生產車間外,一面“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熠熠生輝;車間內,第三代全自動糕點生產線正平穩運轉。沈榮祖站在透明玻璃外,像看自己的孩子。
“沈老,您80多歲了,該歇歇了吧?”
沈榮祖擺擺手,把我們領到研發室。桌上擺著一盤新研發的“低糖芡實糕”,他掰下一小塊遞過來:“嘗嘗,給點意見。”一口下去,松軟綿密,桂花香在齒間打了個旋兒,久久不散。
夕陽透過窗欞,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那一刻,我們忽然明白:他把80年風雨,都揉進了這一塊小小的糕點——
這里有軍號的嘹亮、汽笛的長鳴;
有被誤解的委屈、被平反的釋然;
有改革中的陣痛、創新時的喜悅;
更有一代退役軍人、共產黨員對“人民”二字的赤誠。
走出廠區,暮色四合。回望那棟白色小樓,燈火依舊。蒸汽升騰處,仿佛看見少年沈榮祖背著帆布包奔向軍營,又仿佛看見青年沈榮祖在鐵軌旁翻炒第一鍋瓜子。
歲月不語,糕香為證。
在蘇州,這座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城市,沈榮祖用一枚枚點心,把“奉獻”二字寫得端端正正——
那是爐火里跳動的軍人初心,
也是江南最溫柔的摯愛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