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匯區一塊地,拍了個全國紀錄!樓面價直接干到20萬一平米!20萬啊!不是20塊,不是2000,是20萬!一平米地,夠你在三四線城市付個首付了,夠你買輛不錯的車了,夠你全家出去浪一圈還能剩點!現在就這么個水泥地,啥都還沒蓋呢,就值這個價了!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手里的手機差點沒拿穩?這哪是拍地啊,這簡直是在拍賣“城市入場券”,而且還是VIP中的戰斗VIP!
先給不明白的朋友科普一下,啥叫“樓面價”?說白了就是開發商買這塊地,平均到每平米建筑面積上的成本。20萬/㎡的樓面價,意味著將來這房子蓋起來,光土地成本就20萬,再加上蓋樓的錢、交稅、開發商利潤……你猜這房子得賣多少錢?保守估計,沒有個30萬/㎡,開發商怕是得哭著回家!30萬/㎡是個什么概念?一套100平米的房子,3000萬!普通人月薪1萬,不吃不喝得干250年!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干,干到現在都不夠!這哪是買房啊,這是買個“祖宗”供著吧?
咱先別激動,冷靜下來想想:這地到底有啥魔力,能賣這么貴?徐匯區嘛,上海的“宇宙中心”之一,地段確實牛。濱江、徐家匯、衡山路,隨便拎出來一個都自帶光環。這次拍的地塊據說離黃浦江不遠,旁邊還有地鐵,配套設施那是相當成熟。但再成熟,它也是塊地啊!又不是鑲了金邊,又不是地下埋了金礦,憑啥值20萬/㎡?難道現在的地都按“平方”論斤賣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上海有錢啊,有錢人多啊,不差錢!這話不假,但再有錢也得講點基本法吧?20萬/㎡的樓面價,已經超過了很多城市的房價總和。你去看看杭州、南京、成都這些新一線城市,核心地段房價也就5萬-10萬/㎡,上海這地還沒蓋房就20萬了,這不是離譜,這是離譜他媽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次拿地的開發商,又是國企。你沒看錯,又是“國家隊”出手了。這幾年土拍市場,國企就跟開了掛一樣,哪兒貴往哪兒沖,什么地王都敢接。有人說這是“托底”,怕市場冷下來;也有人說這是“不差錢”,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不管咋說,國企這么一摻和,普通開發商只能在旁邊喊“666”了。但問題是,國企拿了地,蓋了房,最后賣給誰呢?總不能左手倒右手,自己玩自己吧?
咱再往深了想,這20萬/㎡的地王,到底是誰在“買單”?表面上看是開發商,但開發商的錢從哪兒來?還不是從銀行貸的,或者從購房者手里賺的。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還得是老百姓掏錢。你想想,將來這房子賣30萬/㎡,誰會買?肯定不是咱這種月薪幾千上萬的普通人。要么是超級富豪,買來當資產配置;要么是跨國公司,買來當總部;要么是一些“神秘買家”,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但不管是誰買,這都意味著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變成“富人的游戲”,普通人只能在旁邊當觀眾,連門票都買不起。
有人可能會說:“關我屁事,我又不在上海買房!” 你可別天真了,上海作為全國樓市的“風向標”,它打個噴嚏,全國都得感冒。這邊20萬/㎡的地王一出來,其他城市的開發商眼睛都亮了:“你看上海都這么貴了,我們這兒漲點價不過分吧?” 到時候,二線城市跟著漲,三線城市跟著起哄,最后受傷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你以為你不在上海就沒事了?你所在的城市,房價可能正在偷偷“學習”上海呢!
更讓人扎心的是,咱們的工資條,跟房價簡直是“龜兔賽跑”——房價是兔子,嗖嗖往前沖;工資是烏龜,慢慢悠悠爬。十年前,上海房價1萬/㎡的時候,工資可能5000;現在房價10萬/㎡了,工資漲到1萬了嗎?就算漲到1萬,房價翻了10倍,工資才翻了2倍,這差距不是越拉越大嗎?現在又來個20萬/㎡的地王,將來工資得漲到多少才能跟上?難道真要讓我們“向天再借五百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
有人說,這是市場行為,供需決定價格,你管不著。這話聽著有道理,但房地產市場啥時候真的完全“市場化”過?土地是國家的,銀行是國家的,政策說變就變,怎么到了漲價的時候就成“市場行為”了?再說了,供需關系也得看“誰的需求”。是真正想買房住的人多,還是想炒房賺錢的人多?如果都是炒房的在買,那這市場就是個“泡沫游戲”,遲早得破!
咱再看看上海的人口結構。這些年上海一直在“搶人”,吸引年輕人落戶,但年輕人來了之后,首先面對的就是高房價。20萬/㎡的地王,意味著將來的房租也得跟著漲。年輕人本來工資就不高,除去房租、吃飯、交通,基本就是“月光族”,拿什么結婚生子?拿什么消費升級?最后要么是“逃離北上廣”,要么是“啃老”買房,要么就是一輩子租房。這樣下去,上海的活力在哪兒?創新力在哪兒?難道靠一群“房奴”和“炒房客”支撐城市發展嗎?
還有人說,這地王旁邊有學校、有醫院、有地鐵,是“稀缺資源”。沒錯,優質資源是稀缺,但稀缺資源就該賣天價嗎?教育、醫療這些本來是公共服務,現在卻成了“房價的附屬品”,你想讓孩子上好學校,就得買高價學區房;你想離醫院近點,就得買高價房。這不是把公共資源“明碼標價”了嗎?普通人憑啥就不能享受優質資源?就因為沒錢買高價房?這公平嗎?
當然了,也有樂觀的人說,地王也可能“爛尾”。畢竟20萬/㎡的樓面價,風險太大了,萬一將來賣不出去,開發商就得虧得底朝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過“地王變荒地”的例子。但問題是,開發商虧了錢,最后誰來買單?還不是銀行壞賬,最后國家來兜底?國家的錢從哪兒來?還不是納稅人的錢!羊毛出在羊身上,繞了一圈,最后還是我們普通人遭殃!
說到底,20萬/㎡的地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房地產市場的瘋狂,也照出了普通人的無奈。我們不是反對城市發展,不是反對房價上漲,而是反對這種脫離實際、瘋狂炒作的“虛高”。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說了多少年了,但為啥總有人不聽呢?是利益太大,還是監管太難?
最后,咱也別太悲觀。畢竟20萬/㎡的地王只是個案,不是上海所有地方都這樣,更不是全國都這樣。但它釋放的信號很危險:如果任由這種“天價地”橫行,最后受傷的不僅是購房者,還有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希望有關部門能管管,別讓房地產變成“割韭菜”的工具,給普通人留點希望,給城市留點活力。不然的話,再過幾年,可能真的要“舉全國之力,也買不起上海一套房”了!
行了,吐槽了這么多,心里舒服點了嗎?反正我是舒服多了。最后問一句:如果你有20萬,你是愿意在上海買一平米地,還是回老家買一套房?評論區告訴我!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