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為什么有些人天生樂觀?答案藏在大腦這個區域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腦成像研究發現,樂觀的人大腦活動模式相似,且比悲觀者更能區分積極與消極事件。這一發現可能為研究共情、孤獨等復雜情感,以及抑郁癥等與消極思維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新線索。
日本神戶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87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要求他們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積極、中性或消極事件,同時測量其腦部活動。隨后,參與者填寫了樂觀程度評估問卷。結果顯示,樂觀者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負責未來規劃和情緒處理的大腦區域——活動模式高度相似,而悲觀者的模式則更加多樣化。
研究人員指出,樂觀者能更清晰地區分積極與消極事件,并以不同方式處理它們:對積極事件的想象更生動具體,而對消極事件的思考則更抽象,從而形成情感上的疏離感。這種思維模式可能是樂觀者心理韌性的關鍵。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對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樂觀傾向與抑郁癥等心理問題呈負相關。普通人群的思維模式通常比心理健康問題患者更為一致,這可能解釋了樂觀者之間的相似性。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樂觀思維的神經基礎,也為未來探索心理干預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研究警告:屏幕成癮比時長更危險,正在摧毀下一代心理健康
暑假期間,青少年容易因無聊而沉迷于社交媒體和電子游戲。父母長期致力于平衡孩子的屏幕時間與戶外活動,但《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最新研究表明,問題的核心在于屏幕成癮而非單純的使用時長。成癮表現包括強迫性使用、難以脫離以及不使用時的焦慮感。研究顯示,約30%的11歲兒童對社交媒體成癮,40%對電子游戲成癮。
多數研究以屏幕時間衡量問題性使用。據報告,美國13-18歲青少年日均屏幕時間從2019年的7.2小時增至2021年的8.4小時。但研究指出,不同屏幕活動的成癮影響差異顯著。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的追蹤數據顯示,電子游戲成癮模式最明顯,40%的兒童在11歲時成癮且持續數年;社交媒體成癮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成癮青少年更易出現抑郁、焦慮、攻擊性及自殺傾向,且存在性別和種族差異。
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皮層未完全發育,難以抑制多巴胺驅動的獎勵機制。社交媒體通過點贊、評論等設計提供持續刺激,類似老虎機的隨機獎勵模式,加劇成癮風險。
完全戒斷屏幕不現實,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制定規則:設立無屏幕區域(如餐桌、臥室),優先保障戶外活動時間,家長需以身作則。極端情況下,可短期沒收設備,盡管初期可能引發抵觸情緒。專家建議為青少年配備功能手機以減少誘惑。
研究者指出,社交媒體成癮性設計是其商業模式的核心,需政策干預。美國加州已立法禁止向未成年人推送成癮內容及夜間通知。學校也需審慎評估電子設備的使用,部分機構已試行“無手機日”。
盡管挑戰巨大,但隨著公眾意識提升和政策推進,應對屏幕成癮的探索正在逐步推進。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魔法蘑菇”逆轉衰老?科學家發現裸蓋菇素或能延長壽命50%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迷幻蘑菇中的活性成分裸蓋菇素(psilocybin)可能具有顯著的抗衰老作用。該研究發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期刊上,顯示裸蓋菇素的代謝產物psilocin能使人類皮膚和肺部細胞的壽命延長50%以上。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對19個月大(相當于人類60-65歲)的小鼠進行了長期觀察。接受低劑量(5毫克)初始治療,隨后每月高劑量(15毫克)持續10個月的小鼠,存活率比未治療組高出30%。這些小鼠還表現出更健康的生理特征,如毛發質量改善、白毛減少和毛發再生。
研究表明,裸蓋菇素可能通過減少氧化應激、增強DNA修復能力和維持端粒長度來延緩衰老。端粒是染色體的保護結構,其縮短與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年齡相關疾病密切相關。
研究團隊指出,盡管裸蓋菇素以往主要因其心理健康效益被研究,但新發現表明它可能對全身衰老過程產生廣泛影響。由于人體大多數細胞都表達血清素受體,裸蓋菇素可能通過這一機制發揮作用。
目前,埃默里大學正在開展裸蓋菇素輔助治療抑郁癥的II期和III期臨床試驗。研究人員建議進一步探索其對老年人群的系統性影響,以評估其在抗衰老醫學中的潛力。如果未來獲得批準,這種療法可能為健康老齡化提供新的干預手段。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我們是否誤讀了宇宙?引力波新算法打開宇宙新視角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和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更精確的引力波數據分析技術,有望提升科學家對黑洞碰撞等宇宙極端事件的研究能力。
引力波是時空的扭曲,由黑洞等大質量天體劇烈碰撞產生。自2015年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該成果獲諾貝爾獎)以來,它們為研究傳統望遠鏡無法直接觀測的現象提供了新途徑。盡管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的研究尚未揭示黑洞新特性,但它改進了引力波數據與理論模型的對比方法,為未來發現奠定基礎。
通常,科學家使用貝葉斯推斷分析引力波信號,需用不同模型多次計算并整合結果。但現有方法存在局限,可能忽略模型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契合度,導致結論偏差。新方法通過量化模型的不確定性,優化了數據分析流程,使結果更可靠。
研究團隊指出,直接求解愛因斯坦場方程計算引力波極其困難,現有模型均存在近似處理。新方法能將這些近似納入分析,從而更精準地限定黑洞的質量和自旋等屬性。此外,該方法具備擴展性,未來更精確的模型可無縫融入算法,進一步提升研究效率。
這一進展標志著引力波天文學向更高精度邁進,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更強大的工具。(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