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各朝末代帝王的荒淫無道、作惡多端根深蒂固,開國之君的賢明人設與天命所歸同樣深入人心,仿佛只有這樣才是順應民心民意、符合歷史規律的。
現今的人們,接受知識的渠道空前多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知,早就不該人云亦云,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商紂王和周文王。
影視作品中的殷紂王和妲己
一、歷史上的商紂王
商朝末代國君殷紂王,經《封神演義》《封神榜》等作品演繹,他寵愛妖姬妲己、陷害忠良、刑罰無度的暴君形象罄竹難書,在《尚書》《史記》《墨子》等經典著作中,對他也多是批評撻伐。
我認為,對紂王評價最客觀的是我們的開國偉人,他說:“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從能力上肯定了他。
紂王的歷史功績不容抹殺,老人家如此評價紂王:“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則認為,紂王是“統一神州肇始人。”
影視作品中的殷紂王1
紂王為什么失了江山,只有無腦的人才會相信是因為妲己。偉人的評價有理有據,冷靜客觀:“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一個人,怎么能件件事情都做到恰如其分、萬無一失?若他是國君,或許會因一件事情沒做好、一個政策沒落實好,讓早有預謀的人抓住了機會。
偉人是偉大的軍事家、詩人,也是偉大的歷史學家,根據他對紂王的上述評價,從能力、功績方面看,紂王是位能君。從他失敗的原因來看,被周武王乘虛而入,策反了奴隸起義。
西周取代商朝后,大封諸侯,也將殷商王朝后裔分封到宋,稱為“宋國”,在看《大秦帝國·裂變》時,商鞅曾評價過宋酒純正無奇,像老實無趣的商人,這個商人指的是殷商王朝的后裔,從中可看出,殷商王朝的統治者最起碼并不狡詐。
影視作品中的殷紂王2
作為殷商王朝末代君王,紂王也應當有這種稟賦。總的說來,不妨把他當成一個“老實人”來看,至于他的種種事跡,各位讀者可根據不同的資料自己甄別判斷,不再贅述。
推翻紂王的是周武王姬發,但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策反奴隸事件,而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有步驟的長期策劃。這場策劃的關鍵人物是周文王姬昌。
無論商朝還是周朝,都是距離我們很久很久的老祖先,如今評價他們,不帶政治傾向,只分析成敗得失與個人品性。
周文王姬昌,長期以往給人的印象是禮賢下士、仁慈無比,但作為一名政治家,我們對他運籌帷幄的能力更感興趣。
這應該從源頭講起。
影視作品中的姬昌
二、推翻商朝的周人,源自哪里?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最早,炎帝是西戎,黃帝是北狄,如今推斷,炎帝、黃帝應該不是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那段很長歷史時空中,部族酋長或能人們的集中呈現。
上古時代,黃帝部族生活在燕山以北山地草原上,這個上古有多遠?可粗略認為是5000多年前。
部落發展、生活環境的變化等,是部落遷徙的主要原因,因為需要獲取新的資源。
而搶奪資源是引起戰爭的主要原因,戰爭的成敗,要看戰斗力,這是實力與意志、能力的綜合。
皇帝炎帝兩大部落的板泉之戰
黃帝部落自北向南遷徙,從東北到了華北,在阪泉、涿鹿大戰中先后戰勝炎帝、蚩尤兩族,成為中原盟主。
部落越來越大,就產生了很多分支,為了更好生存,又要向著更遠的地方遷徙。有些族民自河北涿鹿盆地沿桑干河而上,來到了晉北高原。
不知歷經多少年多少代,山西大地上的部分先民又從晉北西渡黃河進入了陜西,有些族民則再沿汾河而下,然后從汾河下游西渡黃河,也進入了陜西。
繪畫作品中的炎帝與黃帝
這里不能論斷老祖先們只是從東北、河北、山西、陜西這樣遷徙。
紅山文化發源于東北西遼河領域,良渚文化發源于江浙杭嘉湖平原,在漫長的歷史時空,在祖國的廣袤大地,史前文化類型星羅棋布,先民們的定居與遷徙,遠比我們了解的豐富。
仿佛物理中學過的分子運動,不可能也沒必要知道每個分子的所有運動軌跡,在描摹分子運動時,總會人為地畫出一些點與線,恰似歷史留給我們的一鱗半爪。
影視作品中的涿鹿大戰
有句話叫“審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見全貌”,所有這些都需要特定的語境與現實,不必太較真,把它們看成千古不變的真理,或指責它們以偏概全都不正確、不可取。這些是我們了解歷史,了解事物的一些例證或看法而已。
好,繼續沿著剛才的論述,北狄黃帝族的一支到了陜西,不考證他們是從山西來的,從別的什么地方來的,還是在這里原地生存的,還是各種情況都有,總之在不斷的融合分裂、一代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有個部落居住在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國陜西省旬邑縣西南)。
又過了很多年很多代,因受到周圍戎族的威脅侵擾,酋長古公亶父率領部族不得不從世代居住的豳地向西遷移,來到水草豐美的陜西岐山、扶風交界處,在那里重新安頓了下來,并以周作為族名,自稱周人,而這個地方被后人稱為“周原”。
古公亶父率周族遷岐
三、改變周族的轉折人物,姬昌的爺爺古公檀父
古公亶父姓姬名亶,“古公”“ 父”都是后世對他的尊稱。姬亶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他的孫子赫赫有名,就是周文王姬昌。
古公亶把部族遷徙到周原時,那里并不是荒無人煙的處女地,西羌炎帝神農氏后裔姜戎族在這里生存了很久,已經從游牧民族轉化成了農耕民族,這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來了陌生人,對姜戎族來說也并非只是搶資源搶地盤的壞事,可以通婚啊,那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族外通婚比族內婚好多了。
遷徙、通婚、戰爭是部落融合、聯盟的主要手段
古公亶為了交好當地老氏族,娶了姜戎族首領的大女兒太姜,從此,周人接受先進文化,進入農耕時代。插句話,姜子牙應該來自于這個姜戎族。
姬亶的時代,是商朝晚期。通過聯姻,周人與姜氏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然后就對周圍一些比較小的部落,要么打要么拉,很快就成了商朝在西土的一個強大的方國。
再插一句,古公亶與太姜生了3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歷。那時酋長傳位也默認嫡長子,古公亶覺得季歷的兒子姬昌很不平凡,泰伯、虞仲為了避讓,紛紛遷往遠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泰伯奔吳”,今日江蘇無錫就是泰伯建立吳國的地方。
泰伯仲雍奔吳傳說
商王帝乙(紂王帝辛的父親)初年,古公亶死了,季歷即位,不久季歷就被商王朝封做了西伯。
西伯即位后,替商朝出兵山西汾河流域,征伐那里的燕京、余無等戎狄部落,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季歷的勝利和周人勢力的急劇膨脹,引起了商王朝強烈的不安和猜忌,于是商王便找了個借口設計殺害了季歷。
古公亶父畫像
四、周文王姬昌,說他敦厚不太恰當
季歷死后,姬昌擔任了周族的酋長,雖然年輕,姬昌比父親季歷有心機得多,他看到商朝仍然十分強大,自己不能像父親季歷那樣炫耀武力四處征討,得學會隱藏實力,表面上得蔫一點慫一點。
他向商王朝年年朝拜,歲歲進貢,甜言蜜語,好話說盡,成了各諸侯方國中最會討好的那個。商紂王被姬昌哄得團團轉,又讓姬昌做了西伯,統領西方的各諸侯國。姬昌開始悄悄培植自己的勢力。經過幾十年的養精蓄銳,周族已壯大到商王朝對它望而生畏的地步。于是姬昌便公開與商朝分裂,率軍猛烈攻擊商朝在西土的忠實盟國崇國。
《封神演義》中有位崇侯虎,就是崇國國君,因為是商朝的封國,國君稱為侯,崇國國君稱崇侯,他名字叫虎,因此叫崇侯虎。
崇侯虎的故事
消滅崇國以后,姬昌把都城從周元遷到了今西安市西郊灃河西岸,建了一座都城,取名灃京,從此姬昌便宣揚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人,自稱周王。
為了對付商王朝可能的鎮壓征討,姬昌聯絡更多的諸侯方國與他結成政治同盟,共同剿滅商朝,推翻商朝。
這就需要大造輿論,給世人描述紂王是一個多么荒淫無道、濫殺無辜的人,不惜說他寵幸狐貍精,今天看來,這則消息是多么拙劣,但是謠言傳得久了,假的都像是真的了。
影視作品中的姬昌形象
五、看歷史需要多思考,絕不該人云亦云
有句話說:“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意思是說,史官會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需要去書寫歷史人物和事件。
而在自媒體時代,不少寫歷史的文章更是帶有作者鮮明的個人喜好,隨作者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及文字表達技巧不同而大相徑庭。
參考資料:《燕國風云八百年》《封神演義》,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