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透視世界:國家地理萬物地圖》,你會發現從護封到內容都是各種各樣的地圖,涵蓋河流與海洋、城市、沖突與危機、地理景觀、經濟、科學、社會環境、世界觀、藝術與想象等九大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
一本包含了兩百多幅地圖的地圖書,卻以“透視世界”為名,這是為什么呢?
我以為,作者收錄這些地圖,可能不僅僅是為了編纂一本面向大眾的地圖集,而是希望通過這些地圖去啟發讀者,如何通過地圖去認知世界和描繪世界。進一步說,是通過圖形去透視時空。因為時空的無垠,讓人類難以用語言去描繪,而將抽象的時空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或者藝術的方法,轉化為一個具體的圖形后,那么我們對時空的認知就可以直觀地表達和交流。
為什么我要用時空而不是世界呢?因為本書收錄的部分地圖已經超過真實世界的范疇。在“藝術與想象”章節收錄的十多幅地圖中,書中專門收錄了為科幻小說《時間的褶皺》繪制的地圖;有一位作者從1963年至今繪制了3500幅連為一體的虛擬世界地圖;有一位無法前往耶路撒冷的神父,根據對耶穌受難之時圣城的想象繪制的地圖;有為《冰與火之歌》小說繪制的地圖;有《星球大戰》中死星的設計圖。
在“科學”章節中,作者甚至收錄了一位出生于19世紀,一生癡迷繪畫的醫學家,根據顯微鏡中觀察到的圖像所繪制的神經元細胞圖。通常來說,這幅神經元細胞圖已經不屬于地圖了。但是這幅圖描繪的同樣是空間,那么它或許依然可以算作是“地圖”,只不過視角從宏觀世界轉變到了微觀世界。微觀世界中所蘊含的時空信息,并不一定少于我們肉眼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宏觀世界,它同樣需要圖形去透視。因為透視不光是縮小空間,也可以放大空間。直到目前為止,“地圖”怎么定義依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事情,但地圖一定是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作者也在開篇的簡介中,一開頭就說到:“人類大腦更容易接受地圖信息。作為視覺生物,我們需要用圖像來加深理解。”
簡介旁的地圖則完美印證了這句話。愛德華·奎因1830年編著的《歷史地圖集》中,用逐漸消失的云層形象,展示了人類對地理知識的認知逐漸擴展的過程。我幾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套圖集時,就對它的表現手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不過它所呈現的視角無疑是西方式的,從歐洲人如何一點點認識世界開始。本書中的地圖基本都來自歐美日等地,沒有任何中國制圖師的作品。這不能光說是作者的偏見,我們國內少有專門收藏研究地圖的科研單位,而愿意在線分享各類當代地圖作品的網站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各種政策上的問題,處處限制著國內地圖學的發展。再好的作品,也需要分享才能讓更多人知道。
《A.D. 1498.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斯坦福大學大偉拉姆齊地圖中心
對于我而言,我很多時候收藏地圖可能不是基于實用和研究目的,而僅僅只是覺得這幅圖很好看而已,就順手保存在了電腦里。我驚訝地發現,作者收錄的不少地圖,恰好是我之前收藏的地圖。在“河流與海洋”章節中,作者介紹了1944年地質學家哈羅德·菲斯克繪制的密西西比河地圖。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地圖,只是覺得他看起來很有感覺。通過書中的介紹,我才知道這幅地圖背后的故事,以及為什么在國外地圖社區中,經常能看到有人分享討論這幅地圖。
當然更讓我感慨的是書中介紹的一個小故事。制作這種大尺寸彩色地圖的成本非常昂貴,所以最初這套圖集僅僅印刷了1000份。而科學家和工程師對這些絕版地圖的需求則一直不斷。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陸軍工程部部隊對這些地圖進行了數字化,但他們沒有把數字資源據為己有,而是作為免費網絡資源開放給了社會。而這種開放行為也讓這套地圖廣為傳播,受到了許多制圖師和設計師的注意并大受贊譽,被稱為彩色制圖的典范。后來這幅地圖出現在了各種雜志、專輯封面和海報里。馬丁·道爾所著的《大河與大國》一書,以河流為視角講述美國歷史,就使用了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地圖作為封面。而我之所以買下這本書,也恰好是這個封面讓我一眼就回想起了這個地圖。
《世界主要河流長度比較圖》也是我曾經留意過的一幅地圖。他的有趣之處就在于他沒有像通常的河流地圖一樣,主要表達河流的走向,也沒有簡單地使用條形圖等數據可視化方式。他借鑒了當時流行的山峰圖的表現手法,把地圖和圖表結合起來,蜿蜒的河流被拉直了,從長到短依次排列。而在《美國全境航道地圖》中,我們能看到現在流行的地圖可視化方式。美國還有一個地圖網站,專門分享與之類似的河流地圖。這個網站還支持使用了顏色去區分流域,更具實用性。
《Comparative View of the Lengths of the Principal Rivers in the World》- 斯坦福大學大偉拉姆齊地圖中心
在“城市”章節中,作者用了比較大的篇幅介紹了18世紀美國剛建國時,皮埃爾·查爾斯·朗方為美國首都華盛頓設計的一個雄心勃勃的城建方案。可惜朗方的方案并不被參與項目的其他人所認可,后來他被踢出局,他的大名被埋沒,最后窮困潦倒地去世。直到百年后他的規劃方案逐步得到了認可,人們終于為他正名,并把他的遺體遷葬到了國家公墓,由時任總統的塔夫脫主持了葬禮。
《Plan of the city intended for the permanent sea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諾曼·萊文塔爾地圖和教育中心
“城市”章節中還介紹了一幅日本人繪制的“九龍城寨”地圖。很多年前我在看香港電影《追龍》時,對電影里幽閉、狹窄、昏暗的城市場景產生了極大興趣。后來通過搜索電影資料,我第一次知道了九龍城寨,第一次見到了這幅地圖。九龍城寨本是一座清軍防御要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后,這里成了一塊被清政府保留的飛地,可實際上又無力管轄。因為這一歷史問題,這里一度成為了罪犯、走私客和難民聚集的三不管地帶。
慢慢地,這里逐漸修建起了許多密密麻麻而又雜亂無章的建筑,一度有5萬人生活在這塊只有28000平米大的地方,成為了當時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區。直到《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后,這里的管理問題才得以解決,港府在1993年拆毀了這里。當時一個日本團隊進行了最后的測繪,出版了一本名為《大圖解九龍城》的書,為后代留下了這幅地圖。而九龍城寨也成了全世界各種犯罪電影創作者的源泉,能夠在許多電影中看到它的影子。
“沖突與危機”章節看名字就應該知道,里面講述的是地圖與戰爭的故事。地圖歷來是軍事作戰中的重要工具,本章中涉及了西班牙王位戰爭、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地圖,還介紹了冷戰時期的蘇軍如何秘密繪制全球地圖。
這一章最后介紹的是日本秘密繪制,二戰結束后被美軍繳獲的軍事地圖。日本稱之為外邦圖,包括各種地形圖、城市圖、航空圖等等。據稱日本人最早從1870年時就開始繪制這些地圖了,最初只是復制從鄰國搜集到的地圖,后來演變為主動勘測。日本間諜假扮成行商,隨身只攜帶一個指南針,依靠步數推算距離,進行秘密測繪。如果你對這些圖有興趣,還可以參考沈克尼老師的《侵華日軍兵要地志揭秘》一書,其中有更加詳細的介紹。我們之前也做過一期視頻,介紹日軍繪制的《在牯嶺第三國權益要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地理與景觀”章節中的地圖就像地球的自然環境一樣美麗。這里有海因里希·貝倫繪制的黃石公園全景;有布蘭德福特·沃斯用了八年時間創作的《大峽谷之心》;有斯蒂芬·格拉迪厄率人深入地底十多年,測繪出的超過兩百多公里的漁人嶺洞穴系統地圖。除此之外,制圖師筆下描繪的還有雪山、火山、沙漠、城市公園等各種各樣的景觀。難能可貴的是,這章花了相當多的筆墨描繪了制圖師的制圖過程,專門介紹了瑞士人高超的地貌暈渲表示法,解答了我關于這類暈渲圖的不少疑惑,并展示了制圖師手工繪制暈渲圖的過程。
“經濟”章節的主題在我看來有兩個。一個是數據的可視化,呈現了制圖師通過獨特的想象力,使用各種創新手法表示各類經濟數據。另一個就是飛行航線地圖、茶葉地圖這種用于商業營銷的地圖畫報。在大偉拉姆齊地圖中心,有一系列上世紀時航空公司為了吸引游客而繪制的地圖宣傳品。這些精美的地圖曾引起了我的注意,并將其中多個放入網站收藏夾中。不過因為篇幅有限,書中并沒有講解這些地圖中對世界各地風俗文化的圖像描繪,未來有空我們也許可以講講。
“科學”章節則講述了醫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海洋學家、天文學家對地圖的應用。而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著墨最多的部分,則是科學家們對全球海底進行測繪,驗證了大陸漂移理論,并通過超高的表現手法,繪制出的全球海底地形圖。
《World Ocean Floor》- 美國國會圖書館
“社會環境”章節則展示了制圖師對政治、種族、移民、犯罪活動等社會問題的關注。涉及了倫敦貧困人口、舊金山唐人街、2016年美國大選、人類起源、禁酒令、芝加哥黑幫、夏威夷土著等領域。即有現在人們所熟悉的衛星夜光圖,也有我從未見過的城市氣味地圖。關于美國大選,我們以前也專門制作過視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世界觀”章節則是人類從地理大發現以來,人類對地球和星空中的未知領域的奇特認知和大膽想象。這些認知和想象有科學性質的,也有宗教性質的。在這一章中,你可以看到大量和宇宙星空有關的地圖。我曾專門在Steam購買過Space Engine這款天文軟件,這款軟件里就充滿了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因為人類發現的已知天體其實少之又少,而宇宙又如此浩瀚,所以這個軟件會根據現有天文學理論模擬生成無數星系、星團、星云、行星等。可惜天文學過于復雜,已經遠遠超過了我的學習能力,我一直無法深入,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初級愛好者。本章中涉及的地圖,有一些我在之前撰文介紹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本書雖然選擇了大量的古舊地圖,但大多數都是地理大發現后的作品,有相當部分是上個世紀的作品,而最晚的則已經到了2018年。一些類似的大眾讀物選擇的地圖時間往往更靠前,有的通過古舊地圖講述人類歷史,有的則講述地圖學本身的發展。本書則把重點放在了如何用不同視角的地圖去理解世界上。所以書中收錄的地圖類型異常豐富而精美。在這里,地圖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體,不管是偏向工程技術的測繪人員還是偏向藝術的設計師,都可以通過閱讀本書獲得靈感。書中的多數地圖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到高清版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書后的來源登錄相關單位的在線網站搜索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