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覺得“道”是什么?
求道得道,是什么意思?與道德經(jīng)中的道,有什么不一樣?
我將會在這里,用科學角度描述“道”。也會讓各位明白,什么是“道”!
在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中,老子已經(jīng)對“道”進行全面解析。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明白,“道”無形無質(zhì)。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因為我們在“道”中,無法超脫“道”之外,所以看不見它的開始與結尾。
如果奇點是世界的開始,那么奇點之前,又是怎樣的?我們所認為的起點,未必是最初的起點。向前探索,永無止境。
這個世界,也許就是封閉的圓環(huán)。只有無限的輪回,從來沒有開始與結尾?
人類誕生在這個世界,存在認知的局限性,無法以世界之外的目光認知這個世界。
根據(jù)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的描述,按照現(xiàn)在的科學解釋,“道”就是規(guī)則。
我們平常看到,日月交替,水往低處流等常見變化,都是規(guī)則外在體現(xiàn)。若說沒有規(guī)則,規(guī)律卻無處不在。大到宇宙天地,小到粒子原子,都有相應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都是規(guī)則的外在體現(xiàn)!萬事萬物,從規(guī)則中誕生,又在規(guī)則中運轉(zhuǎn)。規(guī)則的特性,完全符合道德經(jīng)對“道”的描述。所以,“道”就是規(guī)則,規(guī)則也是“道”。
求道,是一個認知的過程。
對世界的認知,對人類的認知,當我們的認知成為體系,就算得“道”了。得道之后,非常自我,取舍有度。無論面對什么事,都能從容面對。
道,有正道與魔道之分!在求道之中,不同的認知就是不同的道。
若是儒家弟子得道,選擇濟世,那么他的一生以濟世為目標。任何決定,任何選擇,都是為濟世服務。
佛教徒的道是佛,那么他在行為舉止上,都會遵守戒條。無論是女色還是貪婪,任何戒條所禁止的,只要做到身心不動,便是得道成佛。
傷害他人,達到自己的目的用盡一切手段,這是魔道。魔道也是道,只是認知跟我們不一樣。魔跟儒家弟子得道一樣,儒家弟子以濟世為目標,魔以自私為核心。
得道的人,他的理念成為一體,不會因為其他因素而改變。一旦發(fā)生改變,就是破道。理念越成熟,道心越穩(wěn)固。若是認知不足,很容易破道。因為認知的問題,道有高下之分。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在說“道”,但是跟求道,得道的性質(zhì)不一樣。道德經(jīng),是老子得道后的認知。整本書,是他的理念體系。我的道,同樣有屬于自己的理念體系。任何觀點,言論,都是自己的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