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馬
Fei's Talk
李佳琦翻車事件在腦子里盤旋了好幾天,也一直在關注輿論場上的各種聲音和分析,還是有點不同的意見想說說。
輿論場上最大的聲音,是批評李佳琦成功后飄了,不能理解與共情普通人了,所以他的個人修養待提高。
連央視網、環球人物等官媒,也是這個落點,把板子打到了李佳琦個人的“飄”上。
李佳琦的個人修養是否待提高?當然是。
飄了沒?也當然是。
然而,如果關注點落在他個人修養上,我以為是避重就輕,忽視了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
因為,個人修養是個人問題,但李佳琦的問題,顯然并不止是個人問題。換句話說,放誰到李佳琦的位置上,99.9%的概率都會變成“李佳琦”。
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單靠提升個人修養來解決,那它就不是最優解,甚至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解決方案”。這就好比古代封建帝王制下,某個或某些帝王因為內圣外王、文韜武略所創造的盛世,永遠無法解決封建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
所以,“盛世”永遠是短暫過客,歷史的車輪會一遍又一遍地碾過腐朽潰敗的泥濘。除非,你推翻掉那個最底層的游戲規則。
用游戲規則這個“恒量”,而不是個人修養這個“變量”,來制約甚至是重構人的行為模式,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盛產“李佳琦式傲慢”的土壤不變,李佳琦們就會層出不窮。
直播間里的李佳琦,是顯性的;社會上隱性的“李佳琦”,無處不在,可能只是披著“個人修養”的外衣,看上去更有隱蔽性、不那么直顯而已。
不說別人,如果我們愿意更真實、嚴格地直視下自己的內心,是否潛意識里也多少會以收入財富、職業成就、權力資源,來作為定義以及對待一個人的“隱藏標尺”?我們又是否能夠百分百地做到對待所有人都毫無分別心?恐怕也很難。
所以,個人修養問題當然重要,但我會覺得,說一個社會的倫理問題,要比說某個人的修養問題更有意義。
也所以,李佳琦對所謂窮人、普通打工人的傲慢,并不是因為他拿著資本家的錢卻干著一線柜哥的活兒所帶來的“分裂”、“錯位”而造成的一種“擰巴”——換句話說,李佳琦即便像《不完美受害人》里的成功一樣,“華麗轉身”為“成董”,而不再是“一線柜哥”,他也一樣會有這份對“未成功者”的輕慢。
李佳琦董事長會和劉奕君所扮演的成功董事長一樣,被“成功”本身給異化,并且發自肺腑地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個人努力得來,那些很多年工資都不漲、嫌79塊眉筆貴的人,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那么,李佳琦的認知局限,真的只是他個人的認知局限嗎?顯然不是。這是時代的認知局限,是時代的倫理陷阱。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一書中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曾經,社會承諾人們“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同等機會下公平競爭,那么優勝者就應該獲得獎賞。這是“美國夢”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數現代社會認同的優績至上主義的倫理核心。
然而,這種看似公平的成功觀卻掩蓋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事實,也造成了精英的傲慢和底層民眾的怨恨。成功者深信自己的成功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進而忘記了幫助他們的時機和運氣,還輕視那些未取得成功的人,并將原因歸結為是他們自身不夠努力。
所以,“李佳琦”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歸根結底,是這樣的時代倫理限制了“李佳琦”的個體認知局限,批量制造了“李佳琦們”。
這種認知局限再疊加上個體自省精神的不足,其結果自然是作為個體的李佳琦無法突破時代結構的限制,也必然會在成功之后開始“飄”。
所以李佳琦變了嗎?本質上并沒變。
窮小子時,他是這個優績主義的邏輯;年入18億后,他還是這套邏輯。正因為底層邏輯并沒變過,所以從前的低姿態和而今的高姿態,其內在邏輯是十分自洽的,十分“和諧”的,并無沖突。就好像,拜高的人通常都踩低,欺下的人也通常都媚上。
也所以,李佳琦的問題,并不在于他沒看到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個體即便再努力也漲不了工資這個事實——即便是放在幾年前,個體可以依賴經濟上行的大趨勢而更容易獲得所謂成功,李佳琦們也還是在奉行那套優績主義的邏輯,不是嗎?
不過是,經濟上行時,“優績主義的暴政”(翻譯自《精英的傲慢》英文名THE TYRANNY OF MERIT)更容易被掩蓋;
經濟下行時,優績主義中的倫理陷阱,更容易被暴露。那些已經很努力卻漲不了工資的人們,開始質疑起那套“努力就會成功”的時代說辭,也無法再從那套“優績主義”的工作倫理以及建立在這套工作倫理上的自我評價中找到心理上的自洽。
當李佳琦撕開那塊時代的遮羞布戳中了無數人痛點的時候,他冒犯的不止是“嫌79塊眉筆貴”的個人經濟現實,他其實更冒犯到了無數人的工作倫理、工作尊嚴和自我評價,這才引發了持續多日的輿情發酵。
畢竟,有那么多人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憑借“努力”(和建立在努力基礎上的)“漲工資”來建構自己的工作尊嚴。而在優績主義的體系里,“漲工資”是個重要的標簽符號,它標識著一個社會人的持續“進步”、不斷“成功”,標識著ta有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工作倫理,并成功“靠自己”為自己贏得了工作尊嚴與社會地位。
現如今經濟下行,當“漲工資”這套“獎賞體系”突然失靈時,大家都陷入了一個自我評價的困境:我的工作貢獻、我的工作尊嚴與社會尊嚴,乃至我的生存尊嚴,要怎么來體現和保障?
所以,當我們在批評和分析李佳琦個人為什么發瘋、個人因何發飄之后,更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我們的社會到底該用什么樣的標準去更加公平地評價不同勞動生產者的工作貢獻以及收入分配問題?我們要如何反思并改變被“優績”這個單一指標所宰制的成功觀、價值觀、生活觀?
這些問題,構成了時代倫理的基本盤,是李佳琦翻車事件幕后的“那只看不見的手”,雕塑著李佳琦以及我們每個人在思維認知和個人倫理修養上的基本盤面目,也深刻地影響著每個普通人如何穿越經濟周期,是否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謝謝閱讀,關于李佳琦翻車事件,你怎么看?歡迎文末留言交流呀!
我的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