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按】為了更有參考意義,本資料盡量向靠近1937年的資料而且要權威。今日漕涇鎮已經開發的很現代化了,當年我軍激烈抵抗日軍,著名的抗戰英烈王子隆犧牲于此處海邊。
上海金山縣漕涇鎮【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參考資料-劉本新】
漕涇鄉東南瀕杭州灣,西南連山陽鄉,東北界奉賢縣胡橋鄉,西北鄰朱行鄉。境內的高宅基,是上海地區僅存的6000年前的古岡身遺址。鄉境東西長9.3公里,南北寬9公里,面積45.11平方公里。耕地37042畝。轄增豐、東海、鎮南、營房、沙積、建國、明華、長堰、阮巷、金星、蔣莊、護塘、鄧橋、金光、涇西、水庫、塘外、張家庫、海涯19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8942戶,31814人。東南臨滬杭公路,與朱漕公路相接,西有滬杭鐵路金山衛支線,交通便利。
漕涇原系松(江)、奉(賢)兩縣交界地區,由于累遭倭患,明正統年間,建胡家港堡于漕涇鎮南。民國26年(1937年),。日軍在缺進攻受阻后,從塔港登陸,中國軍隊曾在漕涇一帶奮勇抗擊,敵軍入侵后大肆燒殺,農村和集鎮受到嚴重破壞。抗戰期間,漕涇的張家庫一帶,曾為我地下黨通往浙東的水上秘密交通線。
民國元年(1912年),始設漕涇鄉;民國18年設漕涇區;民國36年并入浦南區(亭林),稱漕涇鎮。1949年復漕涇區;1957年并北沙、漕徑、阮巷、護塘、星橋5個鄉和平橋鄉的部分建漕涇鄉;1958年為漕涇人民公社;1966年10月劃歸金山縣,l984年恢復鄉建制。
漕涇鄉農、工、副業全面發展,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684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249萬元,均居全縣首位。漕涇灘涂資源豐富,對蝦養殖已列入市科委“星火計劃”,成為上海市對蝦養殖基地之一。1985年,養對蝦746畝,單產215斤。1986年圍墾灘涂,1987年6月竣工,新開對蝦養殖塘1227.5畝,畝產240斤。海洋捕撈產量居全縣第二位。淡水魚漕涇螃、橫塘蟹為本地名產。1985年,共捕撈水產品40342擔,產值164萬元。
自1984年起,為發展商品經濟,調整產業結構,開展“一村一品”活動,已經開始形成海洋捕撈、淡水養殖、對蝦養殖、西瓜、苧麻、食用菌等項目,向市區和外貿提供鮮活農副產品。有鄉、村工廠74家,1985年村辦廠產值2728萬元,為全縣首位。鄉辦制桶廠生產的鐵塑桶,曾獲國家經貿部頒發的產品榮譽證書,制鞋廠的軟底拖鞋,被市農機工業局評為優質產品,遠銷國外。上海卡登麻毛紡織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資企業,利用本縣芝麻資源,加工成各種純麻、麻毛及各類纖維混紡產品,外銷國際市場,年產值約1OO0萬元。
1960年代中期,培育了漕涇勝利油菜,70年代油菜籽生產為全縣高產單位,1978年創畝產338斤,為全縣最高水平。
漕涇鄉集鎮有漕涇、阮巷、蔣莊、西護塘。
漕涇鎮古名槽溪。有河名漕溪,為古代運輸灣糧水道,因名酒涇。槽徑古鎮緊依海塘,漢代已有鑄錢、冶鐵、煮鹽業,宋代后鹽業漸盛,元明間(鹽)灘地遼闊,分隸于浦東、袁浦兩大鹽場管轄,鹽商匯集,鎮市興旺。后因屢遭倭息,市鎮破敗,西移今址。據《五茸志·逸聞》稱:“天啟末年,漕涇海灘,普沙廟東沙中,忽現一長街,可里許,兩畔尚有殘灶、井坎之跡,歷三晝夜不見。”清乾隆初曾建華亭縣丞署于此,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于戰亂。現灣涇鎮位于鄉境中部偏東,距縣治26公里,是漕徑鄉政府所在地,有居民2248人。抗日戰爭前,該鎮除鹽、漁業依舊興盛外,米行業異軍突起,有米行20余家,并有油坊、鐵木竹業、茶館等。民國24年(1935年),鎮內曾開設電燈廠。
今主街東西向,長0.5公里,鎮西朱漕公路與滬杭公路相接。全鎮現有商業門市部12家;市場繁榮。工廠多在鎮東西兩側,有縣、鄉、村辦工廠6家。 1985年,全鎮工業產值3065萬元,商業營業額1425萬元。
鎮南建有革命烈士墓,鎮西北2公里處有清光緒元年(1875年)建造的七孔石板橋濟渡橋,是鄰近地區現存最大的古石橋。
阮巷又名阮溪,地處漕涇鎮西北5公里,相傳三國魏人阮籍晚年擇居于此,故名。明洪武年間成鎮。清代市容頗為興旺。乾隆《奉賢縣志》載:阮巷“與華邑接壤,街道盤旋,市井櫛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賈,各行各業,熙熙攘攘,頗稱巨鎮”。民國34年(!945年),松江游擊縣長鐘靈部下火燒阮巷,中段鬧市成一片廢墟。原屬奉賢縣西鄉,1950年5月劃入松江縣,1966年lO月后屬金山縣,居民312人,農民350人。
今鎮南端設有糧店、加工廠,鎮東建有水廠,鎮中有信用分社、布店、茶館店等,集市貿易較盛,印染廠、鏈輪廠為該集鎮主要工廠,鎮上有中、小學各一所。 1985年,拓寬了朱(行)漕(涇)公路,在阮巷過境,改變了陸上交通閉塞的狀況。解放前夕,中共浦東工委領導的松滬支隊曾在此一帶活動。鎮東九龍廟逢農歷九月初九有廟會,今廢。
蔣莊古名龍溪。因元代建有蔣莊庵(法云寺),故名。處里護塘故址中段,在漕徑鎮西北4公里,西與山陽、朱行兩鄉交界。現有居民26人,農民362人。蔣莊素稱富庶,但歷史上受倭寇和盜賊焚掠。如古碑所記,“瞬息間盡為丘墟,而庵亦焚毀殆盡”。解放前夕,有各類商號30余家,居民150人。1985年,翔龍橋西瑰有蔣莊小學,鎮內設有茶館:藥店、雜貨店,并有村辦廠3家。滬杭鐵路金山衛支線在鎮東通過。
西護塘古名溪。位于漕涇鎮西2公里,南傍東海港,西靠龍泉港。南宋后期,其地建有咸塘(里護塘),故名。居民51人,農民268人。50年代后期,曾為漕徑區和鄉人民政府駐地。鎮上有南雜商店、飯店、茶館、糧站和鄉辦磚瓦廠、棉紡廠、五金廠、軋石廠及灣徑第中學、護塘小學。鎮東原有福田底,建于唐代,今僅剩遺址。
2023-11-22于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