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區的風景是美麗的,山清水秀,云霧繚繞,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日前,攝影師一行到山村采風,在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發現了一些新鮮事。
山區的特點是,山高林密,群峰對峙,峽谷幽深,村民的家分布在山腰、山腳,兩山之間夾著一條河流,成為村民心中的天塹,因為夏天河水大而急,無法過河,而到了冬天,雖然河水淺,但穿著鞋子亦過不去,赤腳的話,河水刺骨冰冷,更是不敢上前。造橋成了不少村民心中的愿望。
山中的人家分布稀,有的山腳,放眼望去就一兩戶人家,建造大橋成本高,沒有必要,早些年,有人便出主意用土方法造“吊橋”。
兩山之間相隔數十米,沒有橋之前,河水上漲后,要想到對面去是不可能的事。隨著社會發展,山村人造橋的欲望越來越濃烈。首先,他們在河道兩側,也就是兩邊的山腳用混凝土澆筑橋墩,再用一根根鋼絲繩將橋墩連接,然后在鋼絲繩上面鋪橋板。
就這樣,橋面就架好了,不過,直接走在上面,整座橋搖晃得厲害,誰也不敢通過,于是,安裝圍欄扶手是少不了的。
圖為橋面鋪好后,兩座山相連,村民們心中的歡喜可想而知。有人稱“吊橋”為連心橋,將河兩岸人的心連在了一起。
橋面安裝圍欄,需要在兩邊的橋墩上建造柱子。柱子怎么做能節約成本一度成了難題。后來,有人想出了土方法。“下水管是圓的,用其做模具做柱子不就可以了嗎?”
將下水管立起來,拉上鋼筋,澆筑混凝土,再將兩邊的柱子用鋼絲繩連接起來,中間安裝上柵欄,圍欄就做好了。橋建好后,不少村民走在上面,稱是一種“享受”,也有老人說不敢走上去過橋。
如今,在吊橋的下面修建了過水路面,不僅人可以通過,車輛也能在上面行駛,因此,走吊橋的人越來越少了。不過,這座橋依然成為山中一道景觀,被一些來山里游玩的人稱為時尚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