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抗日舊戰場|上海松江葉榭鄉簡介-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劉本新
【按】葉榭,1937年11月6日后幾天,中國軍隊在這里阻擊敵人,主動出擊西南方向亭林鎮上的敵人,擊落日軍飛機,掉落在鎮東墳地,日軍為死去的飛行員還發行了彩色油畫明信片。中國軍隊曾把得勝港作為北撤的集結地,派部隊在葉榭和德勝港之間架橋,這是一廂情愿的指揮,不能架橋后,向東運動,到奉賢縣西渡鎮過江至閔行。葉榭作戰,是側擊,我方妄想向西夾擊敵人得勝,其失敗在兵力不足,而日軍兵力雄厚。
本資料故意選擇1980年代縣志資料,以接近1937年。這里的地名變化不太大。
葉榭鄉位于松江縣東南端,黃浦江南岸。在黃浦江北岸是著名的得勝港。
乾隆皇帝從北來,過江前問江南何地?答,葉榭。皇帝一聽,葉,凋謝,不是好地名,遂將北岸取名得勝。
東依千步涇與奉賢縣鄔橋鄉一水相隔,西沿新泖涇與本縣張澤鄉為鄰,南與金山縣亭新鄉及奉賢縣莊行鄉接壤,北臨黃浦江與本縣車墩鄉和上海縣馬橋鄉隔江遙望。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寬6.25公里,總面積39.85平方公里。1985年有耕地38137畝。
鄉人民政府設在葉榭鎮。
1949年10月設葉榭區,1955年5月并入亭林區。1957年撤區并鄉后組成葉榭鄉。1958年成立葉榭人民公社。1984年改設葉榭鄉。1985年,全鄉有18個行政村,190個村民小組,1個種子場,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1個居民小組。共7543戶,27582人,其中女性13979人。農村勞動力16380人,其中從事農業8268人、工業4888人、牧副漁業665人、建筑業和外出工1236人、其他1323人。
鄉有干道河有千步涇、葉榭塘、新泖涇。葉榭塘寬50余米,縱貫全鄉,流經7.4公里,通航能力達百噸。黃浦江流經鄉境北端。有滬金、滬衛、松張公路線和滬杭鐵路金山支線經過黃浦江大橋,縱貫鄉境西部,在葉榭均設停靠車站。葉鄔公路在鄉境東面,可通奉賢縣等地。自1979年以來,在鄉內修筑3級公路10條,寬5米,共長15公里。1985年,全鄉有營業運輸船隊5個,船只95艘,共2395噸位;運輸汽車28輛,共55噸位。
該鄉民間藝術活動歷來活躍。明末清初,有馬燈、草龍燈、水簇燈等10套燈舞流傳。每年農歷正月半舉行燈會。葉榭人愛音樂,喜古琴,解放初,全鄉有10余個民間樂班(俗稱小青班),或赴廟會、燈會演奏,或去喜慶人家獻藝。1982年公社文化站民樂班獲上海市業余民族樂隊演出獎和創作獎,并多次獲縣文藝創作節目交流演出一等獎、二等獎。
1978~1985年,全鄉農民建房31.93萬平方米,占住房總面積的51%,人均居住面積22.7平方米。1985年,農民收入(包括家庭經營)人均571元,勞均955元,個人銀行存款年末余額共263萬元,年分配口糧人均稻谷近300公斤。始于明代萬歷初年的“葉榭軟糕”,以香糯松甜而聞名遐邇,流傳至今。
葉榭鎮北距黃浦江1公里。五代時有葉、謝兩姓大戶擴建鹽廒,專營鹽業,故名“葉謝”。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在葉榭塘邊建花園,有亭臺樓閣,曲徑回廊。俗稱“葉家水榭”。明末清初始名“葉榭”,沿用至今。抗日戰爭前,鎮上曾有直流發電照明。抗戰初,曾3次遭敵機轟炸,日軍入侵后又被洗劫,市容衰敗。解放后,曾為葉榭區人民政府駐地,以后一直是鄉、公社機關所在地,市面漸有恢復。
1976年,滬杭鐵路金衛支線及車亭公路通車,并在此設客運站、貨運中轉站,市面更趨興旺。鎮呈梯形,占地315畝。街道東西向,東有老街,西為新街,商店文化設施較為集中。1985年,全鎮有2752人,商業、服務門市部43個,從業500余人,個體商業20戶;工業有農機、針織、鐵合金、鋼窗、橡塑、自來水等廠。
2023-12-29與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