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黨的光輝歷程中,江西興國縣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不僅僅是因為興國縣的壯麗風景,更是因為這里曾經涌現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
興國縣,一個擁有23萬人口的縣城,在革命年代,竟然有8萬多青壯年投身于工農紅軍的偉大事業中。這不僅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更是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據可靠資料記載,興國籍的革命烈士在全國烈士中占據了六十分之一的比例。這不僅僅證明了興國縣在革命中的關鍵作用,更是對興國籍兒女無私奉獻精神的最高贊譽。2萬余名烈士,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書寫了一段段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
這些烈士們,他們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工人,還有的是學生和知識分子。他們雖然出身不同,但都懷揣著同一個夢想: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戰。他們勇敢地面對敵人的屠刀和酷刑,堅守信仰,寧死不屈。
而在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在1955年被授予了將軍軍銜。邱會作就是其中之一。
在童年時期,邱會作家中的條件十分艱苦。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都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盡管生活艱辛,但邱會作從小就非常懂事,他深知父母的辛勞,總是想方設法地想要減輕他們的負擔。
邱會作常常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分擔家務事。他從不抱怨,總是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壓力。雖然家里的日子過得苦了些,但邱會作的父母卻十分明事理。他們明白,只有讓邱會作讀書,才能改變他的命運。
即便夫妻二人每天都吃不飽飯,他們也總是節衣縮食地省出一筆錢來供邱會作讀書。他們希望他能夠通過讀書,走出這個貧寒的農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在父母的期望和關愛下,邱會作漸漸成長為一個勤奮好學、善良懂事的孩子。
然而,隨著戰爭的貧乏,又加上災荒,家里實在是拿不出來錢,邱會作只好輟學回家務農。在此時期間,邱會作一直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1929年。可以說,這一年是邱會作人生轉折點。
1929年,一支紅軍部隊悄然來到了邱會作所在的村子。對于長久以來深受地主剝削的村民們來說,這支部隊的到來仿佛是黎明的曙光,帶來了希望與生機。
紅軍戰士們深入田間地頭,與百姓們同吃同住,共同勞作。他們幫助百姓們打倒了地主的剝削,讓村民們真正感受到了翻身做主的滋味。
村子里的人們沸騰了,他們被紅軍的精神所感染,紛紛報名參加革命隊伍。一時間,村子里彌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與活力。
雖然此時的邱會作只有十五歲,但因為讀過幾年書,他的腦子靈活,思維敏捷。他懷著對革命的無限憧憬,毅然加入了童子軍部隊。
在童子軍部隊中,邱會作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很快得到了上級的賞識。他不僅在軍事訓練中表現出色,而且在宣傳工作方面也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
他的口才出眾,文筆流暢,經常能夠寫出鼓舞人心的標語和文章。他的出色表現使他很快就擔任了宣傳員的職位,成為了部隊中的一名重要骨干。就連周總理都對邱會作十分贊賞,逢人便說:這個紅小鬼可了不得,別看人小,但做起事情來很成熟嘛。
從那以后,周總理但凡有秘密任務,總是放心地交給邱會作。邱會作以其沉穩和機智,多次完成了艱巨的任務,深得總理的信賴。
1934年6月的一天,邱會作在簡陋的指揮部里,接到了周總理的命令。這個命令,他以為自己聽錯了。總理要他親自率隊執行一項秘密任務,而這個任務的內容,讓他驚愕不已。
原來,組織上決定炸掉紅軍辛苦建立的兵工廠和各類物資倉庫。這些,都是紅軍的家底,是他們流血流汗,歷經千辛萬苦才建立起來的。對于這樣的決定,邱會作心中五味雜陳。
直到后來得知,周總理之所以下達這樣的任務,主要是敵人的圍剿逼近,為了不讓我黨的東西留給那些可惡的國軍,只好就詆毀掉。
只是讓邱會作沒有想到,多次執行秘密任務的他,差點被槍斃掉。原來保衛局的人認為,邱會作知道大量的情報信息,為了防止信息被泄露,只好出此下策,把邱會作秘密處理掉。
還好是周總理救下了他,邱會作大為感激,就算在晚年,他經常會和別人提及到這件事,邱會作:“如果當年不是周總理救下我,我早在七十年前就死了。”
此后,邱會作參加了抗戰、解放戰爭,在戰場上多次立功。到了建國時,他已經成為赫赫有名的將軍。1955年還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后來還擔任過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
只是到了后來,人走了彎路做了錯事。一直到了1981年下半年,由于邱會作年老多病,才被批準保外就醫。
出獄之后,邱會作面對即將踏上的陌生土地——陜西西安,心中泛起了一絲不安和迷茫。他深知,自己即將去往的是一個與他熟悉的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
由于怕不適應當地的生活,邱會作特地的向監獄的負責人提出了幾點要求,希望能為自己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做好準備。
首先,他表達了自己對冬天的擔憂,因為南方人習慣于溫暖的氣候,他擔心自己在寒冷的北方無法適應。因此,他希望住房里能提供暖氣,讓自己能夠舒適地度過寒冷的冬季。
除此之外,邱會作還考慮到自己的健康問題。他現在是年老多病,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因此,他提出要求,希望住所能夠離醫院近一些,這樣不僅可以方便自己看病,還能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得到救治。
當時這件事也往上反映了,基于邱會作在革命時期做出的貢獻,上級點頭答應。不久后,邱會作被分到一個新小區,房子也是新的。只是推開門之后,他的臉色沉了下來。
原來,當邱會作打開門之后,發現里面什么東西都沒有,沒有桌椅、床鋪。更別提暖氣了。而這個小區還是新小區,周邊沒有賣菜的,也沒有醫院。
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趕忙解釋,說這個是新小區,很快周圍就會建立一家診所。而暖氣等設施也會在一個月內安裝好,邱會作這才放下心來。
不久后,小區周圍不僅有了診所,還有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菜市場,小區內還建立了個餐廳。這對于邱會作來說是個好消息。這樣不僅方便買菜,而且就醫也變得方便起了。
晚年的邱會作日子過得不錯。當時,他的生活補助有一百多元,又加上妻子的一百多元。這筆錢在那個年代已經很不錯了。
在90年代初,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對于邱會作夫婦來說,生活也再次發生了轉折。上級領導對他們這對革命老兵的關心并未因時間的推移而消退,反而為他們安排了一個全新的住處,位于西安的一個干休所內。
當他們推開那扇170平米的大房子的門時,一種前所未有的寬闊感迎面而來,仿佛是對他們曾經付出的努力的最好回應。
邱會作的心中充滿了感激,這不僅僅是因為房子的大小和位置,更是因為這份來自組織的關懷和認可。然而,剛搬進去的時候,房間里也是空空如也,沒有任何家具。
后來,邱會作在家中添置了一些精致的家具,包括一張舒適的書桌、一把柔軟的椅子和一個溫馨的書柜。他精心布置,使書房充滿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書房中,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閱讀和寫作中,享受著寧靜和思考的樂趣。
邱會作的書房不僅是一個工作的地方,更是他心靈的歸宿。在這里,他可以回憶過去的歲月,思考人生的意義。他把對過去的思考和感悟都寫成了回憶錄,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一生。
在回憶錄中,邱會作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軍旅生涯、政治風波以及與家人的點滴生活。他用樸實的語言,真實地再現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這些回憶錄不僅是他個人的歷史記錄,更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見證。
在晚年的歲月里,邱會作常常在書房中度過。在這里,他與書為伴,筆耕不輟。他的書房不僅是他寫作的地方,更是他心靈的避風港。在這里,他可以遠離塵囂,享受寧靜和思考的樂趣。
2001年,邱會作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身患重病的他,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醫之路。然而,命運似乎并不眷顧這位曾經的英勇戰士,他再也沒有走出過那座醫院的大門。
2002年7月18日,這位英勇的戰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那一天,他的家人圍在他的床邊,默默地為他祈禱,祈愿他能夠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
按照他的遺愿,喪禮以家庭的名義低調舉行。沒有通知老戰友和其他親朋好友,只有家人默默地為他送行。然而,令他的兒子驚訝的是,竟然有一千多人自發地前來為他送行。
這些人中,有曾經并肩作戰的老戰友,有曾經受到他幫助的普通人,還有那些聽說過他的英勇事跡的年輕人。他們默默地站在那里,為這位曾經的英雄送行,表達著對這位英雄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兒子看到這一景象淚流不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