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坡
江南終于進入了梅雨季,整個世界要濕漉漉一個多月。人的心情也很容易變得潮濕,難得干爽。衣物需要烘干,人也需要。
跟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我的星巴克悟道事業加入了一個新成員,一頭牛。今天早上我帶著它溜了一圈,見上圖,請叫我放牛娃。在歷史垃圾時間,要把自娛自樂當成一項正經的事業來經營。
說實話,我現在很害怕討論公共事務,因為我發覺,人們的精神世界已經被大幅壓縮。我一直在想怎么把這件事說清楚,剛才放牛的時候,想到一個有用的比喻。
好比一個圓錐體,從側面看,怎么看都是三角形。從上面或下面看,怎么看都是圓形。現在網絡上的很多討論,就是一幫人急赤白臉說這是三角形,那幫人聲嘶力竭說這是圓形。
三維的現象,投射到二維的心靈上,可不就是形狀的戰爭嗎?
高級的謊言,全部是由事實編成的。因為導演掌握了受眾的心靈結構,隨便拿出一團廢紙,從特定的角度把強光打上去,就有一個想要的形狀出現在墻上,比如是一頭正在吃人的野獸。然后一群人“偶然”撞進來,他們便會驚呼,“老虎要吃人了”。這時候再適時而巧妙地出現一些高音喇叭,“老虎要吃人”就成了房間里最大的現實。
許多社會問題,想要討論清楚,需要一定的抽象能力。也就是說,得拉開點距離,看到事物的背景,看到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可是現在大家對于“共情”的需求,已經壓倒了辨析事理的需求。事實上,辨析事理與共情是不沖突的,辨析之后才能更堅定更持久地去保衛自己相信的價值。對于越是關系重大的事項,越應該先投入理智,再投入情感。
劉瑜老師曾經有一個“觀念的水位”的說法,她說:“當然不是說一個更好的制度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自動’降臨,觀念的變化顯然是必要環節。觀念又怎樣變化?除去經濟社會發展所塑造的土壤,知識的傳播與價值的澄清則依賴于人為的努力。”我們這些從事文字工作的人,要給自己上點價值的話,能夠努力的方向就是保衛觀念。目前來講,談抬升觀念的水位有點太不自量力了,頂多是讓觀念的水位下降得慢一點,還得加個定語“在局部”。
我現在琢磨,“水位”這個比喻可能還是不太準確,太具象了,好像有個刻度尺可以輕易測量一樣。有些人學了一些名詞,一些段子,就把自己歸入了獨立思考的陣營。但你跟他一聊天,他的頭腦依然是扁平的。
深度閱讀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只有深度閱讀可以幫助人攝入結構。有些人看起來讀了不少書,但一直在攝入信息,而從來沒有建立起立體的、網狀的、多孔的認知結構。所以他們只是記住了一些干巴巴的結論而已。光有結論,不足以幫我們應對復雜的現實。信息很重要,但只有在特定的認知結構里,信息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
當然,很多時候光靠閱讀是不夠的,有條件的話,最好是置身于不同的社會,不是走馬觀花的打卡,而是浸泡在里頭體會人性與制度的差異。也不一定非要出國,很多人出國也沒有看到新東西,反而加固了原有的認知。國內的不同區域,就有很大的多樣性,留心觀察的話,就能體會出很多東西來。前提是你得真的走進去。或者說,你和不同行業不同專業的朋友深度交流,也能發現大家眼中的景致原來有這么大區別。
歷史學家溝口雄三說:“一個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自己的歷史、無法將自身相對化的人,也不可能客觀地、相對地看待他者。”那些無法心平氣和,總是過度緊張、疑神疑鬼的人,就是無法將自身相對化的人,他們的腦回路常是這樣的:“這人說的話雖然我聽不懂,但他好像是瞧不起我,我要說我不懂那就太丟人了,所以先罵他一頓再說。”
對于這種人,我常有一種感覺,除非你真的騙他,否則他總覺得你在害他。
繼續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