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準備突圍【申報新聞與紅軍長征出發(fā)90周年-2】劉本新
1934年10月22日,這一天,是中央紅軍從于都向西突圍長征出發(fā)的第12天,也是紅軍主力部隊全部離開于都的第5天。
上海《申報》頭版刊發(fā)新聞
瑞金會昌間 殘匪準備突圍
【福州】軍息瑞金.古城.會昌間,現(xiàn)集殘匪五六萬人,擬圖為而走,長汀已無匪主力,直搗汀瑞軍事已經開始發(fā)動(20日專電)
【福州】赤匪最高干部已受我東北兩路各軍迫剿長汀,不能立足,確有準備突圍衡贛西退竄鄂川邊境企圖,最前線已移至瑞金長汀交界之界嶺,架設工事,似擬尚在該處頑抗,掩護退卻。現(xiàn)我東路各軍各師對攻汀軍事部署已就緒。本月底可一鼓而下汀城。
蔣鼎文連日乘飛機來往漳廈龍新間處理公務。日內將進駐最前線督剿,朋口河田公路碉堡,25日前后可一律筑竣。上杭舊縣鎮(zhèn)西南筆架山,時有匪出沒,為偽第24師第72團之流竄之地。該山為東南兩路軍防區(qū)交界,已飭得力隊伍進駐搜剿中。(21日中央社電)
歷史復盤,當時的“準備突圍”這個判斷是有錯誤的。
蔣介石在干什么?
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勝利在握,心情不錯,前線不用再日夜操心,他帶著夫人到河南、陜西、寧夏、察哈爾、北平、山西等地視察一大圈,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檢查身體等。報紙跟蹤報道。當蔣介石緩過神來到了南昌,紅軍就要血戰(zhàn)湘江了。
民國新聞很有意思,報道“剿匪”,總要把指揮官的姓名、行蹤、作戰(zhàn)意圖,一一報道,軍方也樂此不疲。
22日新聞使用了“殘匪準備突圍”這樣詞句。
“殘匪”,第一指的是紅軍突圍后留下的掩護部隊;第二留下的歸陳毅指揮的那一部分紅軍;第三指的是第五次圍剿以來整個紅軍還剩余的部隊,這個一部分部隊可不是“殘匪”,有8萬多人呢。《申報》新聞說的“殘匪”有五六萬人,應該是屬實的。他說的是行走在這一帶的突圍的紅軍大部隊,其中一些掩護部隊就在山上構筑陣地。
江西省于都縣城,被定為中央紅軍出發(fā)地。于都河從城西南經城南向東北,呈現(xiàn)出漢字“心”的樣子,于都縣政府就在“心”字底部河北岸。今天的于都河上有8座橋,有的橋名有“長征”二字,從西面數(shù)第3與第4座橋之間的河北岸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園”.
紅軍出發(fā)時,在河上建了碼頭,連同原有的橋梁共有9處渡河點,86859人的紅軍和大量的民夫,有時我們會說這支隊伍有10萬人,應該接近或符合實際。這支隊伍渡過于都河用了9天,主力部隊是17日全部過河的,無數(shù)的物資從這里過河。
過河后三路大軍齊頭并進。如果說國民黨的地面部隊看不出紅軍向西突圍,他們的轟炸機駕駛員難道看不見嗎?大概可能他們要嚴守職責,對與轟炸任務不相干的事一概不問。
紅軍的突圍方向是西南。
10月19日至20日,紅軍部隊主力前進70公里左右,到達信豐縣境域,這里是陳濟棠的粵軍南路軍沿桃江構筑的碉堡群防線,并完成突圍前的作戰(zhàn)準備。陳濟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分會委員長、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贛粵閩湘邊區(qū)“剿匪”副總司令。
中革軍委決定,破粵軍防線;突破防線后全軍向湘南前進。突圍時間確定在21日夜至22日晨。
激戰(zhàn)一夜,粵軍終于明白自己不是小股紅軍游擊隊騷擾,而是紅軍主力的大規(guī)模行動,馬上根據(jù)與紅軍已經達成的協(xié)議,稍加抵抗,對天打槍,主力即全線后撤。紅軍部隊也遵守協(xié)議,對后撤的粵軍不作追擊。25日,紅軍的軍委第1、第2縱隊和其他紅軍部隊從信豐南北全部渡過桃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
2024-6-23
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