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袁世凱則是介于兩者之間,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袁世凱先是掘了滿人的墓,當上了大總統,然后又自掘墳墓,復活了帝制,來回一折騰,徹底把自己作死。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君主制;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一共過了83天的皇帝癮,之后陷入四面楚歌,同年6月6日,撒手人寰,時年57歲。
然而在他死后卻留下三大謎團,其中兩個后人已解,還有一個至今成謎。
第一個謎團:安葬地
袁世凱死后兩個多月,也就是1916年8月24日,正式歸葬于河南安陽。但他明明是河南項城人,人稱“袁項城”,為何不葬于項城而是選擇了安陽呢?
說起來,這事兒與袁世凱的一段家事有關。
袁世凱父親叫袁保中,育有八個子女,長子世昌、次子世敦和兩個女兒為原配所生,其余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凱排行第四,是庶出,而且在七歲時又過繼給了叔父袁保慶。
袁世凱做山東巡撫時,母親劉氏去世了,病死于天津,之后靈柩運回項城安葬。當時袁家主持家務的是嫡次子袁世敦,他認為劉氏為妾,不能從正門出殯,而且也不能與袁保中合葬于正穴。
盡管袁世凱的政治地位挺高,但在家族中仍舊沒有什么話語權。和袁世敦爭執一番,甚至下跪求情,袁世敦都沒答應。
最后,袁世凱只好另購墳地,才將母親安葬入土。也因此事,袁世凱與兄長袁世敦鬧翻了臉,兩兄弟絕交,袁世凱發誓此后再也不會回項城老家。
所以,生前家事導致他死后不可能再回項城安葬,那為何又選擇了安陽呢?
從現有史料來看,實際早在1910年,袁世凱就為自己選好了墓地,據其子袁克文說,這塊墓地在太行山中。
袁氏家人在討論安葬地時,袁克文主張按父親生前的意愿辦,但遭到了長子袁克定的反對,他堅決要將袁世凱葬于彰德府洹上村旁,也就是安陽。
安陽可以說是袁世凱的福地,在此地,他向世界展示過自己的軍事實力,1906年9月的軍事會操就是在安陽舉行的。
在這次會操中,北洋官兵有四萬多人參加,還有各國駐華官員和記者五百多人,是甲午戰爭以來北洋軍隊最大規模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凱對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由此被朝野及外國勢力看成是大清的支柱。
可見,袁世凱當時是何等的風光!
再者,在慈禧死后,他受到醇親王載灃的排擠,最后被解除了所有職務,令他回原籍養病,那段時間他也是在安陽度過的。
從心里上,袁世凱已經把安陽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有著很深的感情。而且有意思的是,他還在小站練兵時,就在洹上村買下了二百多畝地。
因為相傳商朝名相伊尹曾在洹上村隱居三年,之后又復出;同時,安陽也是袁世凱的遠祖--袁紹的發祥地,所以,在袁世凱看來,洹上村對自己也一定是一塊吉祥寶地,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后葬于此處。
因此,從情感上來看,袁世凱葬于安陽也沒什么不妥。
第二個謎團:陵與林
袁世凱墓園由德國工程師設計,修建花費了兩年時間,于1918年6月竣工,耗資70萬銀圓,其中北洋政府出了50萬,剩余部分則由袁世凱北洋舊部個人捐款,多者為一萬,少則兩三千。
袁世凱墓被稱為袁林,那么,為何用這個“林”而不用這個“陵”呢?這是他生前好友徐世昌的主意。
徐世昌認為,袁世凱生前因稱帝而四面楚歌,況且生前洪憲年號也早取消,如果采用袁陵之名,則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林與陵為諧音,在《說文解字》中這兩個字可互相借用,于是,名為林,實則為避陵之名,仍有陵之實。
自古帝王墓為陵,圣人墓則為林,袁世凱墓效仿孔林、關林,而稱之為袁林,正可謂是一語雙關。
第三個謎團:因何而死
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辭世,在他死前說了六個字:“是他害死了我”。
從遺言來看,這是被人算計了,那到底是誰算計他呢?歷來對于這個“他”的解釋有四種看法:
- 第一種說法:說這個他指的是術士,因為在袁世凱稱帝后,曾找術士看過他的居住地新華宮,也就是原來的大總統府。
那位術士說,新華宮的門不好,不聚皇氣,建議他在宮門左邊建一個廁所,那就會好很多。
袁世凱當時沒理會,后來反對他稱帝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就真的在宮門左側修建了一個廁所,結果他的皇帝寶坐依舊沒有保住。
因此,有人認為,遺言中的“他”,指的是術士。
- 第二種說法:說“他”指的是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因為這個長子把袁世凱騙得團團轉。
袁世凱稱帝,長子袁克定是舉雙手贊成的,因為如果那樣,他就是皇長子,乃至太子,再至袁二世,爺倆都有皇帝夢。
但袁世凱一直在猶豫中,遲遲下不了決心,為了加速父親稱帝,袁克定不惜專門為父親打造了一份私人報紙《順天時報》,這份報紙只供袁世凱看,上面寫有各種輿論支持他稱帝的信息。
結果此事被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給揭穿了,袁世凱對長子失望至極,因為平日里他對長子十分信任,交給他辦了不少事,沒想到他竟然做出了這種事。
此后,他對長子也不予理睬了。
所以,不排除這個“他”,指的是袁克定。
- 第三種說法:指的是“二陳湯”
有人說袁世凱實際死于一劑猛藥,就是“二陳湯”,何為“二陳湯”,實際指的是三個人,分別是陳宦、陳樹藩和湯鄉銘。
這三人算是袁世凱的親信,陳宦與袁克定是把子兄弟,也是他稱帝的積極支持者,袁世凱把四川交給他管理;湯薌銘是支持他稱帝的地方要員;陳樹藩是段祺瑞的心腹,也算是自己人。
但這三人先后都背叛了袁世凱,陳宦前腳上任,后腳就宣布四川獨立;陳樹藩宣布陜西獨立,湯鄉銘則宣布湖南獨立。
這些所謂的親信,在他遭受口誅筆伐的輿論暴風下,義無反顧的走向了他的對立面,在一周之內連續給他潑冷水,導致袁世凱氣急攻心,一病不起。
袁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書中曾說,袁世凱是“內外交攻,氣惱成病而死”。
- 第四種說法:段祺瑞、馮國璋
袁世凱稱帝后,引發南方各省相繼宣布獨立,后來袁世凱取消了帝制,他們又要求他退出總統之位。
并且孫中山、梁啟超等人,聯合菜鍔、唐繼堯,發動了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
在這種情況下,南方形勢只能通過武力解決了,于是他去找了段祺瑞。
段祺瑞接受國務總理后,馬上就翻臉了,要求袁世凱交出權力,并讓他把權力分一分,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責任內閣”。
袁世凱聽了此話,差點就吐血了,權力一交,還有他什么事兒?
之后又去找了馮國璋,希望他從中調停,止息內亂,馮倒是答應了,但回頭什么也沒干。
袁世凱內心充滿失望,過河拆橋的事,自己也干過,但沒想到,自己也成了犧牲品。
他終于明白,他的時代結束了。
所以,這個“他”也有可能是指段祺瑞或馮國璋之流。
對于袁世凱的死因,從表面看是病癥,實則源于心理,具體為上述哪種說法?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不稱帝,或許人生還有轉圜。
不過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最不靠譜的就是信任,誰又能保證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