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太和”是《易傳》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相關內容在許多易學研究的文章和書籍中都有涉及。
《易傳》認為,天道的變化使萬物各得其性命之正,萬物因而具有各自的稟賦,成就各自的品性;能夠保全天時節氣的變化極其和諧,風調雨順,則萬物皆受其利而歸于正。
例如,《周易》乾卦《彖辭傳》中就體現了“保合太和”而“中正為吉”的實踐價值取向。其彖辭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從人與自然界的和諧角度來看,《易傳》提出了“與天地合德”說,意即圣人掌握《周易》的法則,其德行可與天地、日月、四時的變化相一致,先于天時而行動或于天時變化后行動,都能與自然相協調。
就人與人的和諧而言,《易傳》有“天下和平”說,如咸卦《彖傳》提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對于人自身的和諧,《易傳》提出了“崇德利用”思想,認為改善物質生活與提高精神境界是人類生活中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兩個基本方面,不可偏廢。
“保合太和”這一理念強調通過人為的主觀努力,加以保全并不斷調控,以長久保持和諧狀態,實現“萬國咸寧”“天下和平”等理想局面。
歷代易學家對“保合太和”也多有闡揚。如帛書《易傳》主張“柔而反于方”“剛而能讓”“知毋過數而務柔和”,以達到“和之至”的狀態;宋代張載以陰陽二氣的氣化過程處于高度和諧的最佳境地為“太和”;明末王夫之則以陰陽二氣相互吸引、不相悖害、渾淪無間、融為一體為“太和”。
在儒家思想中,“保合太和”也是其追求和諧的體現。如《易傳》的和諧觀是“保合太和,乃利貞”;《中庸》認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董仲舒提出“德莫大于和”“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儒家強調競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達到和諧合作。
這些只是關于“保合太和”的部分解讀,不同學者和研究可能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闡述。如果你對《易傳》或“保合太和”的具體內容感興趣,可以查閱相關的易學著作、學術論文或咨詢專業的易學研究者,以獲取更全面、詳細的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