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延軍
趙王城,即戰國時期戰國都城邯鄲城的宮城。趙國遷都邯鄲后,即對原來的邯鄲城重新進行了改造和建設,規劃成了兩大區域,一是宮城區,修建了趙王城,二是商業區和居民居住區,稱之為大北城。今天邯鄲市的主城區,就是戰國邯鄲城的大北城所在地,趙王城遺址則位于今天邯鄲市的西南郊,已是大片農田,國家在此修建了趙王城遺址公園。李延軍先生是邯鄲市作協常務理事、邯鄲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曾多次探訪趙王城遺址,寫下了多篇文章,都很精彩,但各有側重,本刊經過摘編整理,遂成此文。
河北邯鄲趙王城城墻遺址
1
趙王城,是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城的宮城,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曾這樣描繪趙王城:
“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天造,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云閣于南宇,立叢臺于少陽……”從這些文字可以想象出趙王城當年的巍峨壯觀氣象。
據專家考證,在趙敬侯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之前,趙王城就已有西城,后來又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東城和北城,前后歷經180多年繁榮輝煌期。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攻下邯鄲后,“皆徙其民于河內,夷其城廓”,這里說的“城廓”便是趙王城。
趙王城在它曾經輝煌的近二百年崢嶸歲月里,曾在春秋戰國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為當時大都市之一的雄厚基礎,上演了不知多少流傳千古的歷史故事。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在這里舌戰群儒,力排眾議,推出胡服騎射改革壯舉;文臣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平原君率食客三千,指點江山,縱橫捭闔;毛遂自薦,一言九鼎,歃血為盟,聯楚抗秦……鼎盛時期的趙國,沃野千里,是戰國后期能與強秦抗衡的大國。
2
趙王城遺址位于河北邯鄲市區西南,恰好位于沁、渚兩河之間,沁河沖積扇的中心地帶。考古資料顯示,這里曾經河渠縱橫,湖泊密布,現在市區和平路東西一線就是古代沁河下游的走向。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沁河流出邯鄲城后入于湖中,這湖的位置就在今和平路與光明大街交岔口偏東南一帶,然后再入白渠,即現在的滏陽河。
邯鄲博物館的學者研究提出:殷商末年,邯鄲已成為當時較大的邑鎮,作為殷商王朝的軍事堡壘和政治活動場所而存在。
西周時期,邯鄲先后劃屬邶國和衛國管轄,春秋時期邯鄲一度處在狄人的統治之下。
公元前588年,邯鄲被并入晉國版圖。公元前500年左右,晉國的“六卿”之一趙簡子掌握了晉國實權,伐衛獲得了500戶安置到邯鄲,此后邯鄲成為趙簡子的私邑。趙簡子委派族人趙午為“邯鄲大夫”,經營和治理邯鄲。
春秋戰國時期,邯鄲城的金屬冶煉技術水平處于領先地位,當時邯鄲的冶鐵業與宛(今河南南陽)、棠溪(今河南西平縣)同享盛名。“冶金工業”為農業生產工具的制造和改良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支持,人們當時已經學會利用畜力,改良土壤,科學施肥,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也極大豐富。同時,在政治上,邯鄲的統治者趙氏家族對土地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農業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這些都為當時的邯鄲農業發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到戰國初年的趙襄子三年(公元前455年),史書上就有了“邯鄲之倉庫實”的說法。
四通八達的交通進一步促進了邯鄲工商業的繁榮昌盛。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稱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處在太行山東麓山前臺地上的南北交通大道的必經之地,這條南北大道至今仍是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必由之地。
生產和交換的發展以及交通的便利,為手工業者和商人自由遷移,從事獨立的個體勞動和商貿經營活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社會環境,商業和貿易活動在邯鄲已相當頻繁和繁榮。
晉國趙氏家族正是看到了邯鄲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在趙簡子時就確立了由山西向東、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向東發展,占領邯鄲一帶的富庶地區,再向北發展,兼并代國。趙定都邯鄲,就是最終實現這一戰略的重大決擇。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即位后,遂遷都邯鄲。于是,就有了巍峨雄偉的趙王城。
3
趙敬侯遷都邯鄲后,對邯鄲的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為了避免王宮和居民混雜,敬侯把邯鄲城規劃成兩大區域,一是宮城區,相當于國家的行政辦公中心,可能類似于后來的北京故宮;二是大北城,主要是趙都的商業貿易和居民生活區。
宮城選址在邯鄲城西南方的丘陵高地,現在的趙王城遺址位置,興建了趙國宮城。大北城大致就是我們目前邯鄲的主城區。趙都邯鄲城的總面積約二千萬平方米。
現邯鄲市區地下6-9米深處的戰國漢代文化層,就是這座故城的歷史見證。這樣的都城布局符合我國古代“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的城建特點。
宮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個相互毗鄰的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南北2.5公里,東西2.2公里,總面積512萬平方米。相傳當時的殿宇樓閣是“雕梁畫棟”“金磚玉瓦”“層樓疏閣,連棟結階”,是一組規模空前、氣勢壯觀的龐大宮殿建筑群。遠遠望去金光閃閃,富麗堂皇,巍峨壯觀。
大北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起現在的曙光街一線,西至今建設大街,最寬達3240米;南起龐村至賀莊一線,北至靈山以東聯紡路一線,最長4880米;同西南的趙王城最近間隔僅有70米,兩兩相望,咫尺相近。當年趙都邯鄲先民在這里進行工商貿易、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在大北城的西北端靈山一帶,建有趙國的郊外花苑離宮,主要由插箭嶺、鑄箭爐、梳妝樓與照眉池等組成,這些古跡遺址在現在的趙苑公園內,相傳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將卒之地。大北城東北還建有趙武靈王觀看歌舞和軍事演習“連聚非一”的叢臺,即現在的叢臺公園。
此外,趙國在邯鄲周圍方圓百里之內還建有講武城、臺城、午汲城、固鎮城、店子城、易陽城、界侯城、九龍口城、講武城、鄴城、鄗城和平邑等衛星城,加上沙丘、信宮等離宮別館,與邯鄲主城共同組成了一個密集的城市群體,這就是邯鄲流傳的“十二連城”之說。可以說,趙都規模之宏大,氣勢之磅礴,在當時的諸候都城中屈指可數。
河北邯鄲趙王城遺址“龍臺”和旁邊的農田
4
邯鄲作為當時中原地區的貿易集散中心,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是當時黃河以北的一大都市。從《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所見,當時的邯鄲,商賈云集,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中原經濟城邑溫(今河南溫縣)、軹(今河南濟源縣)的豪商就“北賈趙、中山”。邯鄲歷史上出現了幾位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留名史冊,他們是:郭縱、卓氏和呂不韋。
郭縱、卓氏在邯鄲“以冶鐵成業與王者埒富”,貨殖成家。呂不韋居邯鄲“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大發橫財,尚不滿足,最后奇貨可居,做成了販賣秦國國王的大生意。
戰國時邯鄲總人口應不下三十萬人。同時,平原君趙勝在邯鄲城建起了中國建筑史的第一座樓,“平原君美人居樓上”,開創了中國建樓歷史的先河。
在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期(前325—前265年),邯鄲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武靈王銳意改革,實行“胡服騎射”,富國強兵,北略中山,代道大通,擴地千里,疆土達到最大。
與此同時形成的趙歌、趙舞、趙鼓、趙瑟、趙詞、趙曲等都具有鮮明的趙文化藝術特色,千百年來一直廣泛流傳并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然而,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僅僅是一項軍隊作戰方式和士兵服裝的革新,雖然極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斗力,但戰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實力的較量,與秦國商鞅變法的全面、徹底性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最后與秦國的反復較量中,趙國漸漸不支。
趙孝成王時(前260年),首先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四十五萬大軍覆沒,使國家軍隊的有生力量喪失殆盡,后來的“邯鄲保衛戰”(前257年)又耗盡了趙國的國庫糧倉,這時趙國元氣大傷,邯鄲城空財盡,國運急轉直下。“竊符救趙”雖解邯鄲一時之圍,而再也無力阻擋“橫掃六合”的百萬秦軍。終于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邯鄲城,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從此,邯鄲由趙國的都城變為秦邯鄲郡的治所,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始設邯鄲縣。邯鄲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衰退之路。
趙國雖亡,邯鄲城并未因而被毀,趙王城依然矗立。但歷史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隨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陳勝部下武臣及原趙國王族趙歇,先后相繼在邯鄲號稱趙王,但均如曇花一現。轉年,秦將章邯引兵再破邯鄲,昔日的金城湯池,毀于一旦。
“三晉河山仍不改,六王宮殿已全非!照眉池冷荒煙合,講武臺空野雀飛。”再多的感慨也只能化作一聲嘆息,一嘆兩千多年!
今天的趙王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國古都城遺址,城墻遺址和龍臺基址猶在,保護區內是大片農田,農民就在里面耕種,漫步其中,別有感慨。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