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金融之本在哪里?
浙商銀行給出的答案,不是“利”,而是“善”。
2024年8月15日,在浙商銀行成立20周年之際,浙商銀行發布善本金融“六大支柱”標志性成果。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也就善本金融做了深刻闡述。
歸結下來,陸建強集中回答了兩個點:
一、什么是善本金融?為什么要做善本金融?
二、如何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促進善本金融的落地?
何為善本金融?
精準定義一個概念難,但人們卻很容易把握它的反面,說明白它不是什么,總比說它是什么容易。
“以善為本”是和“唯利是圖”相對應的。
善本金融體現的更多是金融的功能性和社會價值,而非金融的盈利性。這并不是說金融不需要盈利,而是說在過往西方金融的發展中,天平做了過度的傾斜。
提到西方現代金融,就不能不提猶太人,他們世代從事金融,如今也把持著全球金融行業的中樞,但是從《圣經》舊約就能看出,他們喜歡用“風險有限、收益無限”的非對稱條件,來獲取超額收益,這種文化和模式,經過多年的累積和迭代,也浸潤在當代全球的金融行業中。
但這種真的好么?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上下掀起了“占領華爾街”運動,普通納稅人搞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華爾街銀行家犯的錯誤,到頭來要全民買單,更令人氣憤的是,始作俑者非但沒有受到追責和損失,反而還拿著高額的薪水。
納西姆·塔勒布在《非對稱風險》等書中,就詬病這種只承擔收益,不擔負風險的唯利是圖的行為。不止是美國,過去,國內的金融行業偶爾也扮演“晴天送傘,雨天抽傘”的角色,弊端為人所詬病,也促成了社會對金融的過激言論甚囂塵上。
這就是善本金融產生的時代背景。最核心是對金融的定位和占位的反思,2023年末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以及隨后召開的省部級金融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班,釋放了一系列重大信號,其要義就是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無論是金融強國還是中國特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都呼喚著金融理論的創新。
但“善本金融”的提出,并不只是理論創新演繹,也是系列實踐探索提煉。這其中就包括最初2018年開始在浙江推出的金融顧問制度,以及隨后在杭州臨平的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試點、善本信托創新、“浙銀善標”風控體系和數智化前沿探索。
如何踐行善本金融?
首先看宏觀層面。
善本金融與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有相似的內涵。其實,國家層面在提出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之后,也在推動金融評價體系的重估。
陸建強指出,金融有兩性,功能性、盈利性,他從宏觀層面解釋了其中的互動機制,他認為有兩條線牽著銀行進行經營的改革和重塑。
從功能性這條線上看,核心邏輯就是把功能性放在金融的第一位,從社會價值來審視金融的定位,推動金融回歸初心本源,不斷彰顯“正向正行”的社會影響力。
從盈利性這條線上看,因為銀行大多是上市銀行,受到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約束,來自股東的壓力,會促使銀行把經營做好。
未來,金融機構要想經營好,就需要在這兩條線上找好平衡之道。
再來看微觀層面。
在提出善本金融三年以來,浙商銀行構建完善了金融顧問制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浙銀善標、善本信托、問責向善和員工向善“六大支柱”體系,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務場景中,推動人員從善、服務致善、客戶揚善、資本向善、機制助善、文化揚善。
浙商銀行董事長陸建強
此番站在20周年的節點,陸建強再次強調了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踐行“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持續探索善本金融實踐,聚焦五大關鍵著力點,深入實施文化塑形、文化植根、文化滋養、文化傳揚和文化綻放等五大工程,以五大文化工程為抓手,持續打造“幸福生活的倡導者踐行者”和“年輕人喜歡的銀行”兩大特色品牌,爭當建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排頭兵。
當然,善本金融不是不要盈利。
事實上,當企業盡到社會責任之后,它的持續盈利能力會更好,這已經在一些關于ESG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也被浙商銀行的經營實踐所證明。
8月15日,浙商銀行發布了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快報,報告顯示,上半年浙商銀行營收利潤繼續保持雙增,依然保持了穩健的發展態勢。營業收入方面,浙商銀行2024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352.79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18%。利潤方面,歸屬于銀行股東的凈利潤為79.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