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青少年和兒童的心理咨詢時,跟家長的溝通必不可少,咨詢師會建議父母在家里要學會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因為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被父母有效接納情緒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杰出。
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父母們。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一、不可取的反應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常常不知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回應,特別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常見的反應有以下幾種,分別會造成一些負面后果。
1、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
不聽話就把你趕出門。
這些恐嚇、威脅的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壞和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
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男孩別哭
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
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
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4、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么這么粗暴?
真是愛哭鬼,惹人厭!
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簽”,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5、流于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
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6、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干脆把我氣死好了!
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后“發脾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斷話語
怎么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
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筑起一道心墻,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8、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二、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然而很多家長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或者怎么做才算是接納了孩子情緒,下面一起來看看關于無條件接納的幾項內容。
1、無條件接納≠無原則縱容
無條件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爸爸媽媽們總會有這樣的疑問:
總是“無條件接納”,孩子豈不是就沒有規矩、無法無天了?
長期“無條件接納”,會不會變成溺愛,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一直“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會變得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嗎?
還有一些家長說得更直接些:“無條件接納,說起來輕巧,真遇到問題了,你試試!”
那么,“無條件接納”,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無條件接納: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但并不代表無原則縱容。
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并不代表無原則縱容。
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
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立規矩并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更多能做什么的選擇,即明確告訴孩子,他還可以做什么。
曾經有人指出,父母給孩子立規定時,可以采用「可以/不可以」這樣的邏輯。
比如,你不允許孩子看電視(不可以),那么你就應該同時提供給孩子更多別的好玩兒的活動(可以)。
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因為這個規矩,我喪失了所有的樂趣。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去遵守規矩。
在你立的規矩里,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會變得“無法無天”。
2、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滿足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并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大聲哭鬧,這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
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場里,眾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潑打滾、大聲哭鬧,會讓家長覺得顏面盡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為。
這時,不接納孩子的家長會氣急敗壞地想:“丟死人了,還不快給我起來!這孩子真難管教!說了不能買就不能買!再哭鬧就揍你!”
接納孩子的做法則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懲罰。
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接納情緒”并不代表溺愛,并不代表滿足所有要求。
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滿足”、馬上滿足。
就像上面說的,你不能給他買那個東西一定有你的理由。
孩子即使暫時不能接受,也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他知道父母會堅持原則,他就會知難而退。
這樣,他以后就不會以哭鬧為手段,脅迫父母讓步。
其實,你若足夠細心,你會發現,其實孩子是非常通情達理的。
3、無條件接納≠無原則夸獎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有個體差異”,接納孩子獨特的個性特點,并不代表要不切實際地無原則夸獎。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獨特的氣質類型。
一個家長曾經跟我說,我的孩子太鬧騰了,上躥下跳、跑來跑去,我就希望他稍微安靜一點,怎么辦?
我想說,每位父母都應該了解,你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特點去研究你的教養方式。
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把孩子培養得又外向同時又內秀,又端莊同時又活潑。
很多時候家長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不符,教養方式就容易偏頗。
比如一個唐僧式的家長,講條理講邏輯然后又特別羅嗦,結果碰到一個豬八戒的孩子,這個孩子感情特別豐富,特別善于表達自己,特別憧憬快樂的東西。
這個唐僧式的父親就把孩子所有的熱情都扼殺了。所以我們說,要“接納”孩子的個性特點。
那么“接納”,是否就像很多家長理解的,就是不切實際地肯定和贊賞呢?
并不是這樣。
每個孩子都有所長,有所短。
父母應該接納孩子自己的特點,在孩子擅長的領域著重發展,沒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領域都有良好表現。
其次,也不需要非在孩子不擅長的領域不切實際地進行夸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劣勢。
當孩子因自己的劣勢而煩惱時,父母可以恰當引導,讓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別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別人厲害。整體上說,我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樣,孩子就能逐漸正視和客觀地了解自己,不會因為你的接納,而“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
總之,“無條件接納”是不過多地對孩子評價,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不批評和責備。
“接納”是父母需要具備的基本的理念和態度。
“接納”本身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但態度卻影響了方法。
遇到問題時,“接納”會讓你更從容,不焦慮,能夠更加坦然。
接納,也是家長面對生活的一種生活態度。
三、三個步驟,破解孩子的情緒密碼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采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無條件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淀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
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涌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并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
例如:
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么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后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
要讓孩子明白:
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范。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并厘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
例如:
”看你哭得這么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
響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之后,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
例如:
”今天是不是發生什么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厘清情緒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癥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
例如:
”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
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也許你會驚奇的發現,孩子們自己就能想出很好的解決辦法,至少不會被困在情緒里了。
后記
在給孩子做情緒教練的時候,
重要的不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和步驟,
而是真的允許自己去接納這些情緒,
不僅僅是對孩子,
還有對我們自己,
當感到生氣了、傷心了的時候,
是不是也能像文中一樣,
好好的安慰自己,給自己尋求更多的解決方法?
接納別人的情緒,永遠先從接納自己的開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