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一項具有魔力的運動,從初跑入圈,到完成第一個五公里,然后就想挑戰十公里,然后就是挑戰第一個半程馬拉松,接著就想參加比賽。那么什么時候可以去挑戰自己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呢?
全馬比半馬難多少
半馬的距離是21.0975公里,而全馬則是42.195公里,那么全馬的難度是否就是半馬的兩倍呢?
顯然不是。
對于初跑者來說,從邁開腿到挑戰第一個10公里,通過經過一兩個月的規律跑步就可以實現。而從第一個10公里到挑戰半馬,大概三四個月的規律訓練也不難完成。21.0975公里的挑戰既能考驗跑者的耐力,又不至于過于極端。完成一場半馬是很多跑步愛好者的目標,但當你順利完成了這個目標之后,或許你會想:能否挑戰更極限的全馬。
但實際上,全程馬拉松的難度不是半程馬拉松的2倍,而更像是半程馬拉松的平方。
因為當你體力不支或跑累了的時候,不管是痛苦程度還是距離感覺都會放大效應,甚至讓你跑不下去。這就是所謂的撞墻期。所謂撞墻期,就是馬拉松跑者,在一段距離后(通常在30公里上下,因人而異),會發生身體認為無法繼續負荷的極限,如肚子疼痛、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等征兆相繼出現,讓人覺得異常疲累,喘不過氣來等等,就是身體提出來的抗議,透過這些征兆來保護身體,讓身體不要再跑下去,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而一般的全程馬拉松比賽又有著嚴格的完賽時間限定,通常是6小時。也就是最慢也要以8分30秒的配速完成整場比賽。
想順利完賽,需要什么樣的準備
想順利完成自己的首場全程馬拉松,通常需要做以下幾個準備:
10公里成績指標
想順利完成自己的首場全程馬拉松,通常需要做以下幾個準備:
馬拉松耐力系數是一個用于評估馬拉松運動員性能的指標,它通過比較個人馬拉松成績與萬米成績來計算。這個系數的公式為:馬拉松耐力系數(A) = 馬拉松成績(秒) / 萬米成績(秒)。對于業余馬拉松運動員來說,這個系數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因為它可以幫助分析速度儲備能力和預測馬拉松成績。
耐力系數根據專業選手與業余選手有所差異,一般專業選手耐力系數在4.4-4.7之間,業余選手耐力系數在4.6-4.9之間,另外在業余選手中初級選手預測用4.7-4.9之間的耐力系數。
對于只完成過半馬和初跑者,甚至可以使用4.9以上的耐力系數。
因此,想要能夠在關門時間前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至少要有1小10分鐘跑完10公里的能力,10公里配速達到700。
每月跑量
對于馬拉松新手來說,每個月的跑量應該至少達到200公里。這不僅是為了建立基本的耐力,還能幫助跑者適應長距離跑步的節奏。
在開始馬拉松訓練的時候,初學者需要明白,跑量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逐步增加每周的跑量,以避免受傷和過度訓練。
LSD拉練。
全馬完賽最重要的就是有氧基礎,要進行挑戰前務必要有幾個長距離拉練的經驗。
拉練距離達到30公里,能夠用4個小時內完成。LSD突出的要求是要慢,馬拉松比賽中,很多跑者會在后半程發生抽筋、撞墻,拼命補充鹽丸、能量膠,其實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LSD超長距離的訓練不夠,肌肉的耐力不足而導致的。吃再多的鹽丸和能量膠都無濟于事,解決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賽前來幾次LSD。
如果沒有準備好,要謹慎挑戰全馬
如果沒有準備好以上幾點,第一次挑戰全程馬拉松還是要謹慎。全程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極限就會帶來潛在的風險。如果沒有完成的能力卻硬要挑戰,那么受傷的風險就會增加,諸如肌肉拉傷、髂脛束損傷、關節磨損、肌肉炎癥、特殊部位摩擦損傷、腳起泡、跑成黑趾甲等傷病都有可能發生。
因此,要敬畏全程馬拉松,一定要選做好準備再去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