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差勁的國務卿!”這是在美國第46屆總統爭奪賽期間,《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
文中列數蓬佩奧在任期間的種種劣跡,痛斥他低劣的道德水準,認為美國正在被他這種“弄臣”政客拖入“黑洞”之中。
這位借著疫情對中國進行栽贓陷害,對盟友國進行恫嚇威脅的蓬佩奧,已經成了美國內外名聲狼藉之輩。
的確當得起美媒評價的“史上最差”的名號。
對于這樣一個煽動對華仇恨、惡意抹黑我國抗疫成果的人,我國于2021年1月宣布制裁包括蓬佩奧在內的28名人員。
禁止他們入境中國并且限制他們所關聯的企業或者機構,與中國打交道、做生意。
在他卸任公職之后,由于我們的嚴厲制裁措施,讓他無法按照“旋轉門現象”慣例進入商界。
直到今年特朗普重新參加總統大選,蓬佩奧被日企新日鐵聘為顧問,幫助該公司游說促成美國鋼鐵公司的收購案。
然而特朗普與蓬佩奧以及彭斯在執政期間的“恩恩怨怨”太過復雜,這家公司在丟失中國市場的同時,或將在美國再度折戟。
因為現在的兩黨都將這個收購案當做拉攏搖擺州選民的競選籌碼,特朗普并不會因為感念“舊情”而“自毀競選長城”。
這讓我們不由好奇,這位曾經的“遏華先鋒”還有沒有機會,爭取到重返政壇的機會呢?
一、“遏華先鋒”蓬佩奧或將卷土重來?
蓬佩奧此人可以說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政壇中少見的“反骨”政客。
總結一下他的政治高光時刻:對外極度反華、反盟友;對內則心懷反意;面對肆虐的疫情,他還是一個反智的代表人物。
如此舉止異端且不忠不義之輩,對于特朗普來說,從他“背刺”的一刻開始,他的名字就已經被特朗普列入自己的黑名單之中了。
2016年不被兩黨看好的特朗普打敗了“半路開香檳”的希拉里,成功入主白宮后開啟了美國政壇的“魔幻”大門。
這時他身邊的有兩大“護法”,一個是“洗腦大師”班農,一個是“隨時噬主”蓬佩奧,幫助特朗普一同對抗兩黨眾多的反對者。
在這兩位的“加持”下,特朗普大手一揮“打翻”了中美關系的和諧基本盤。
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拿中美貿易當作對華轄制的砝碼。
而作為美國對外關系的最高官員,蓬佩奧時任國務卿之時大肆挑撥中美關系,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的威脅”。
甚至還想要通過利用中國周邊復雜的地緣關系大做文章,試圖建立所謂的“地緣關系鐵幕”來孤立我們。
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他惡意將新冠病毒曲解為“中國病毒”。
在國際社會上到處散布“中國援助賠償論”。
企圖將美國民眾對政府抗疫不力的怒火,全部引導到中國身上,引發荒謬又離奇的“仇華論”。
但是這種粉飾現實的謊言不可能持久,尤其是在扯下了“美式民主人權遮羞布”的疫情環境中。
美國政壇中越發尖銳的政黨矛盾,以及因通貨膨脹引發的社會矛盾,統統指向一個可怕的結果:正在分裂的美國。
2021年1月6日,象征著美國政治權利的國會大廈,被特朗普的支持者們點燃。
他們在其中肆意的通過訴諸暴力的方式,來表達對特朗普落選的不滿。
這座被美國人驕傲地稱為“民主之山”的地方,曾經在200多年前被入侵的英國人一把火點燃。
而現在點燃這里的是美國人自己,由此可以看出該國社會已經陷入了無序的混亂與動蕩。
然而此時發生了一件讓世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蓬佩奧誓要通過法律手段調查大選結果的特朗普,反而當起了“隱形人”。
躲在社交軟件上發文抨擊歐亞非三大洲國家的選舉“不合理”。
“敦促”這些國家的大選要遵循“自由公正”,深切“擔憂”這些國家的民眾會遭受暴力機關的逮捕。
對自己國家的大選不甚上心,反而對著全球各大洲的內政指手畫腳,這樣拙劣的表演讓不少國家領導人發文“回懟”。
“美國的選舉和民主真是奇觀啊!”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社交軟件上的發文諷刺這場鬧劇。
作為美國盟友的德國也看不下去了,該國外交部部長發文稱:“如今發生在美國的種種事件,與我們了解的美國民主文化并不相符。”
就這樣一個同時被“對手和盟友”嘲笑的政客,不但不以為恥反而高調表示自己決定要參與2024年的總統大選。
這般“背刺”做法,雖然沒有曾經“反特朗普先鋒派”的彭斯那般的攻擊力。
但對于本就疑心頗重的特朗普來說,蓬佩奧已經被踢出他的“朋友圈”了。
二、“內外交困”的美國大選
如今美國再次迎來了大選之年,已經78歲的特朗普再次擊敗所有黨內的對手,成功拿下候選人的名額。
這時的蓬佩奧已然對大選失去了信心,他早在去年4月份就發文聲稱“時機不對不宜參選”,放棄了挑戰特朗普的機會。
甚至還說出:“美國需要一個能解決問題總統,而不是只會抨擊問題的總統”,來“隱晦”的批評特朗普的指正作風。
他的這番說辭并未影響到特朗普的支持率,反而因為他曾經的“變色龍”作態,讓眾人對他的言論嗤之以鼻。
今年7月,特朗普在參加賓夕法尼亞州演講集會中,遭遇了槍擊事件。
這場政治暴力案件,將選民們的思緒拉到了曾經的林肯遇刺案以及肯尼迪遇刺案,一時間特朗普的支持者的呼聲蓋過了反對者的聲音。
就連原本唱衰他的眾多美媒也發文指責該事件,并將“團結”二字當作本屆大選的主題。
面對如此劣勢,民主黨火速將拜登排除在本次大選之外,將副總統哈里斯推到了大選舞臺上。
民主黨以及他們的媒體“喉舌”重提國會山事件,將這屆大選渲染成了“美式民主生死存亡”的抉擇,而這番操作卻引發了共和黨的怒火。
要知道作為亞非裔混血的哈里斯自帶“多元化光環”。
這種情況讓共和黨內部想到被民主黨的奧巴馬壓制了整整八年的“政治噩夢”,兩黨如今已經陷入不顧事實的相互“撕咬”階段。
拜登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表示:“如果特朗普敗選,那么明年一月或許無法和平移交政權。”
這些話正在印證一個熱點話題——美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內戰?
如果說重演美國歷史上的內戰那可能性很低,但實際上美國社會已經陷入了一場不易察覺的“冷內戰”時期。
極右分子與極左分子的矛盾已然爆發,外部國際秩序的變動將兩者的矛盾激化,如今這種情況無法得到恰當的調解。
或許推行高福利政策的哈里斯能通過拉動中產階級的積極性,來緩解這個情況。
又或者由“始作俑者”的特朗普出手,用傳統的美式“永不后退”的邏輯進行破局。
但前提是,先把負債累累的國債處理一下。
畢竟如果美國經濟增速趕不上預期,再加上受到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的沖擊,美債是否還能延續“比肩”黃金的避險地位還未可知。
三、兩黨的對華策略方向
美國政局如何動蕩其實我們國人也就是看個熱鬧,但我們真正關心的則是他們的對華策略。
在今年5月,美國《外交事務》刊登了主題為“對華策略”的系列文章。
該系列中囊括了美國政壇中的對華三大派別:延續傳統的“接觸派”、溫和的“競爭派”、極右的“速勝派”。
在上一個大選之年,這些學者討論的是“對華接觸”策略已經被特朗普終結,之后策略該何去何從。
而這個大選之年他們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很成功,之后是否需要延續成了爭論的話題。
但將中美關系定性為“新冷戰”模式,已經成為眾多學者默認的情況,無非就是在戰略上是否要對中國進行全面打壓而略有分歧。
曾任特朗普時期國家安全助理的奧布萊恩和副助理博明,是極右“速勝派”的代表。
他們激進的認為應當動員美國社會來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對抗,此法的論調主要是參考了美蘇冷戰的戰略。
但是如今的美國國內情況與當年的美國不同,此次特朗普競選支持率主要來源于他將“對內政策”作為重點。
想要大力發展國內經濟,對外還是想要利用“孤立主義”為籌碼要挾盟友們讓步,全力服務于“打造更好的美國”。
所以說這兩位的偏激觀點與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完全相悖,想要從特朗普手中獲取相應的施展機會的可能性不大。
而延續拜登政治主張的哈里斯,將繼續沿用“拉攏盟友一致遏華”的策略。
對民主黨更為關注的新能源、半導體領域實行對華圍堵策略。
而對于普通商品的關稅問題將作為中美“談判”籌碼,持續對華進行加壓措施。
結語
可以說特朗普執政時期已經成為中美關系的“分界線”。
曾經極力宣傳遏華言論的蓬佩奧是否重回特朗普麾下已不重要。
因為他們已經將遏華理論刻在了美國政壇之中,成為了兩黨政客們公認的“政治正確”。
但實際上,中美這種貿易互補的伙伴關系是雙贏互惠的,美方應當明白求同存異比零和博弈更為有利,這也是雙邊關系穩定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