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小疑問
不知道小伙伴兒是否為類似的疑問所困擾? 即:【面對風險,如何應對】?
二.現實困境
事實上,只要經歷過以下這些令人傷腦筋的場景,小伙伴兒都會對這個疑問感同身受。
- 投資時,如何妥善配置資產才能在保持資本安全的同時,不放棄獲取高收益的機會?
- 經營企業時,如何在保持穩定收入的同時,還能追求創新以及高增長?
- 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如何能保持現有工作的穩定之余,還能探索新的機會與項目?
三.歷史遺產
殘唐五代用【李存勖平叛,有始無終】這段毋庸置疑的史實,沉淀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恰好可以回答這個疑問。
這個寶貴的非遺就是:【面對巨大的風險,應該在兩個極端之間分配資源,而不是采取中間路線。】!
后人應該能夠學以致用……吧?
我是大衛的平行宇宙,歡迎關注!
四.五代故事
0.對抗巨頭,既需韜晦,又得硬剛
別看如今的李存勖身上集齊了亡國之君的所有要素,想當初,人家也是有志向(三支箭)、朝氣蓬勃(剛一上位就敢向圍攻潞州的強大梁軍)、人格魅力逆天(收復魏州時,能夠"緩帶輕裘"直面銀槍效節都)、靠實打贏硬仗(柏鄉之戰)、堅韌不拔(胡柳坡之戰與夾河之戰)、戰略級眼光(確定先平蜀后滅吳的國策)的英武人物。
給這樣的豪杰打工,可以放開手腳做一番事業,自然是要盡心竭力。
所以,立國之初,無論是元老重臣李存審,還是首席智囊郭崇韜,無論反復橫跳的朱友謙,還是過往有污點現在立大功的李嗣源,都既沒有謀亂的動機——江南還有大把割據勢力等著帝國雄獅收割呢;也沒有兵變的膽量——誰敢跟“天下莫敵”的李存勖正面放對?
然而,當李存勖粗暴地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勛臣郭崇韜、朱友謙,情況就不一樣了。而之后李存勖一連串政治小白一般的騷操作,更是將局面搞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可即便如此,也沒有誰真的敢——以及更重要的,真的能——正面硬剛李存勖。所以,我們能注意到:盡管兵亂四起,可發起者全都是部隊的中底層,高層反而普遍還不愿意加入變亂。
所以,李嗣源謀逆,在后唐可是引爆了一顆大伊萬。
作為后唐的諸將之首,李嗣源可是真的胸有甲兵、面似平湖——即便已經搞定諸多造反要素,可面對李存勖,還是憂慮重重,不肯輕易暴露自己謀反的事實,反而一直表達自己是被裹挾的,我強烈希望重回組織的姿態。
作為對比,康延孝被速平;作為類比,孟知祥也在積蓄勢能,將來也要走上李嗣源的道路。
而李存勖呢?面對一邊造反、一邊喊冤的李嗣源,一度雄心重振,領軍平叛;然而,就在距離叛軍數十里的萬勝氣短退兵——平叛無疾而終。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三月。
1.疑問:大股東?還是守財奴?
作為軍事帝國,為了能夠保護軍隊戰斗力這個基本盤,李存勖明知自己的子民已經吃不上飯,還是在不久前飲鴆止渴地預先征收了河南地區的賦稅。
然而,大限將至,這種副作用極大的刺激甚至連燃眉之急都搞不掂——帝國首席財政官·在滅梁之戰立下殊功·能用撂挑子的方式逼著李存勖授予自己“豐財贍國功臣”的孔謙在使出十二分的氣力后,還是悲哀的發現:自己斂財的速度已經遠遠跟不上士卒們最低限度的消耗速度。
如【適者生存 - 后唐兩代財政官的不同理念|殘唐五代失敗學】聊過的,對孔謙而言,高質量斂財、高效率調配資源,那是他的拿手好戲;但如果帝國的財源已斷,想指望孔謙刺激經濟、創新開源,就是強人所難了。
無可奈何的孔謙只好在軍糧的發放上做文章,比如缺斤短兩啦、比如拖延軍餉啊。人是鐵飯是鋼,連肚子都喂不飽,士卒之間的流言不可遏制地多了起來。
于是,李存勖不得不面對“不惜透支未來,卻依然無法爭取到必要的戰略緩沖”的窘境。這對于被譽為天下莫敵、剛剛擊敗世仇、自命不凡、眾星捧月的人而言,無異于致命的打擊。
后唐所有權自然屬于李存勖,但帝國高層同樣對本組織的發展存續牽腸掛肚——誰叫他們個人的利害已經深度與后唐的政權綁定在一起呢。
得知士卒之間流言四起,帝國權貴再也坐不住了,由宰相帶領,百官上表建議:
- 國庫空虛到連作戰部隊的溫飽都保證不了,為天下計,必須想辦法予以賑救,以免士卒思變鬧事。
- 至于辦法嗎?希望陛下能暫時開放內庫,以為緩解。
- 我們都相信:陛下富有四海,熬過災年,國庫、內庫,必然再次充盈。
不等李存勖下決心,劉皇后搶麥:
吾夫婦君臨萬國,雖藉武功,亦由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
劉皇后一開腔就占據政治正確的制高點——搬出天命,你讓一眾官員如何接話?
要是普通的小事兒,既然老板娘都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百官只能放棄。
但帝國的經濟基本面接近崩潰,這可不是小事兒,即便劉皇后拿大帽子壓人,宰相還得據理力爭。當然,老板娘的面子還是要照顧的。于是,宰相拉著李存勖到便殿開小會。
結果,同樣不肯放棄的,還有劉皇后——她也跑到便殿的屏風后列席旁聽。當李存勖立場動搖,有開放內庫的跡象時,劉皇后再次果斷出手——將自己的妝具、三個銀盆交到宰相手里,然后拉過來三個年幼的皇子,就在便殿哭訴:
- 大家伙兒都說皇家有內庫,宮里錢財無數。可誰又知道陛下賞人花了多少錢?
- 眼下,宮里能拿出來的就這么多。
- 請諸位拿去變賣了犒軍吧。
你看這劉皇后絕對是搞政治正確的好手:先在道德制高點PUA百官,再演苦情戲搶占同情心的谷底。
一套組合拳下來,宰相無話可說,只能嘆息一聲,散會了事。
宰相嘛,說破天也就是公司的CEO,只要關注組織的生死存亡這種簡單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擁有所有權的劉皇后,【需要考慮的事情可就多了】[1]——那可是天命欸。
至于**李存勖?他老人家在這個事關生死的會議中,全程打醬油。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劉皇后的做法根本就是李存勖授意的,但他不愿意出來背黑鍋,只好跟老婆表演一個紅臉一個白臉的把戲。
無論事實如何,作為董事長,組織最大的受益者與最終的責任人,李存勖都要為所有的決策買單——哪怕并不是自己真是意志的表達。
2.實錘:李嗣源謀逆
就在洛陽亂成一鍋粥的時候,李存勖最不想聽到的壞消息由元行欽呈報過來——李嗣源謀逆,已與鄴都叛軍合流。
你看,安重誨、霍彥威所料不錯吧。既然平叛失利已經不可逆轉,那元行欽自然要盡可能將責任甩出去。至于誰是最佳背鍋俠?除了李嗣源,還有誰能擔此重任!
既然早已預判了你的預判,李嗣源立馬行動起來——接二連三的向洛陽送去自己的奏章,極力為自己被叛軍裹挾開脫。
李存勖相信自己的辯白最高;哪怕老板不信,只有他多少猶豫一下,不就給李嗣源爭取出戰略緩沖窗口嘛——面對巨大的困境,李嗣源應對以“杠鈴策略”。
塔勒布在【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中,為投資者科普了杠鈴策略,即:面對風險,在兩個極端之間分配資源,而不是采取中間路線。
之于李嗣源,即便打定主意造反,也要在表面上極力營造自己蒙冤忠臣的形象。所以,他一面積極籌備謀逆,一面反復申辯清白。
接到元行欽的報告,理性告訴李存勖:帝國的諸將之首確實叛變了,自己應該趕緊籌措兵力、妥善部署、予以平叛;但近來沉迷于享樂,他的理智已經退居感性之后。因此,他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李嗣源追隨自己父子已久,應該、也許、大概……不至于走到叛變這一步吧?
作為最后的掙扎,他找來時任金槍指揮使的李嗣源大兒子李從審(一說是李嗣源的侄子),安排他去招撫李嗣源。
堂堂一國之君,如此低姿態的對待一名潛在的叛將,實在有辱國格。但,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這其實是一名成熟政治家應有之義——因為這也是面對巨大風險時,采用杠鈴策略的表現。
最壞的結果:除非是兒子投靠了老爹,再也不回來了。這對“債多不愁”的李存勖而言,無非是“一只羊也是趕兩只羊也是放”的區別,邊際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好的結果:因為李存勖展示了足夠誠意,不太有底氣以一鎮之兵反抗朝廷的李嗣源,沒準就坡下驢,以此打消了謀逆的計劃。
成本低、收益高,遇到這種投資機會,無論成功概率如何,都值得嘗試一下。
更何況,在想方設法招撫李嗣源的同時,李存勖也沒忘記籌兵備戰。
只可惜,李存勖的對李嗣源的召喚魔法意外被自己人打斷了。
李從審剛走到衛州,就被元行欽抓住。按照元行欽本來的打算,是要殺了李從審以免其資敵。但李從審解釋:既然你不信任我爹地,那我就沒有可能抵達前線去招撫他。與其白白死于此地,不如讓我回到自己的崗位上,為老板竭忠盡力。
就這樣,李從審又返回洛陽。李存勖感嘆他的忠心,將其收為養子,改名李繼璟,繼續重用——這還是剛剛成本低、收益高的投資,無論成功概率如何,都有必要嘗試思路的延續。
經歷過這么一番小插曲,元行欽意識到李存勖還對李嗣源心存幻想。為了【堅定老板平叛的決心】[2],元行欽干脆扣下李嗣源所有辯白的奏章。
再也收不到老板的回復,原本就忐忑不安的李嗣源更加驚懼憂慮了。這是人之常情,無論是否謀逆,極為佩服李存勖軍事能力的李嗣打心眼兒里不愿意與其正面放對。
事到臨頭,老大卻畏首畏尾,造反的事兒怎么可能成功?心里著急的石敬瑭決定推老大一把:
- 自古以來,辦大事兒想成功,只能堅定果決;猶猶豫豫只能誤事兒。
- 老大,你啥時候聽說過:身為大將,被叛軍裹挾進賊窩,后來還能得善終的?
- 大梁,戰略要地。只要三百精騎,我愿為老大奪取大梁。
- 以此為支點,您親率大軍急攻洛陽,大事方有成就的希望。
你看看你看看,人家石敬瑭的人設始終就這么穩定:
- 現在建議老板臨大事要果決;將來自己創業的時候,做的比如今還要不留余地。
- 戰略眼光足夠老辣:如今清楚欲得天下,需先取大梁;將來更明白,想爭取外援就得獻出幽云十六州。
李嗣源依舊下不了決心,身為胡人的突騎指揮使【康義誠】[3]趕緊補刀:
主上無道,軍民怨怒,公從眾則生,守節則死。
既然康義誠已經撕下了虛偽的面具,李嗣源也不好再扭捏了,安排安重誨發布檄文,召集諸道兵馬向自己靠攏。
3.謀逆:李嗣源廣撒英雄帖
讓我們看一下被李嗣源邀請來的A輪投資人都是誰吧。
- 齊州防御使李紹虔,即王晏球。
- 在【五代時期的暗殺與兵變文化 | 資治通鑒的平行宇宙】中,王宴球憑借過人的觀察力,輕易平定了發生在后梁皇宮的叛亂。
- 而在【李存勖革故鼎新 - 威福自用|閑話殘唐五代】中,改名為杜宴球的老王同學又用過人的觀察力,判斷李存勖大勢已成,于是不放一槍就投降后唐——這才能在李存勖手下繼續升官發財。
- 泰寧節度李紹欽,即段凝。
- 作為有名的二臣,他可是李存勖在突襲鄆城得手后,能夠迅速滅梁的第二大功臣——僅次于首席智囊郭崇韜和一線大將李嗣源。
- 貝州刺史李紹英,即:房知溫。 一來,此人是收復魏州時,從后梁跳槽過來的貳臣。
- 二來,鄴都之亂的源頭可就在貝州,天曉得李存勖會不會因此而遷怒于房知溫?
這些人本來就首鼠兩端,只要振臂一呼的人實力足夠強大,他們多半會樂意加入進來,去對抗李存勖——畢竟,不同程度上,李存勖都有處理這些人的合理動機。
- 北京右廂馬軍都指揮使安審通。
- 此人是安金全的侄子。作為曾在晉陽保衛戰【詳見:王檀二襲晉陽 | 資治通鑒的平行宇宙】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大將,安金全對后唐的忠誠毋庸置疑。
- 由此推論,根正苗紅的安審通應該與之前的三人不同。多半是在私交上,與李嗣源關系莫逆。
顯然,這是李嗣源又一次施展杠鈴策略:
- 如果大家伙兒聽令前來,李嗣源手里的籌碼就迅速增加,造反成功的概率隨之水漲船高。
- 即便這些受到召集的人并沒有如期趕來,只要他們愿意騎墻觀望,李嗣源的最基本目的就已經達成了——與對待李存勖一樣,如此,至少也能給李嗣源爭取來寶貴的戰略緩沖窗口。
3.1.力保后院不起火
之前【110.A.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 李嗣源謀叛的重重迷霧|閑話殘唐五代】中提到,隨著兵亂四起的,是李存勖派駐各地的監軍為了老板的利益,紛紛主動從軍事主官手中搶班奪權。
作為最大的一支叛軍,李嗣源所在的成德軍鎮更是需要重點照顧。不過諷刺的是,監軍們對李存勖的忠誠雖然不打折扣,但行動力可就無限趨近于零。與之前發生在安義軍鎮、武寧軍鎮的情況類似,不等監軍發難,李嗣源的虞候將王建立先下手為強,直接干掉了監軍,將成德軍鎮打造成李嗣源堅不可摧的后花園,確保他再無后顧之憂,只管向前沖就好了。
諸君是怎么看待李嗣源這種“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的創業環境?這當然可以歸結于命運——但“靠運氣賺得錢,最后靠實力全虧回去”。
五代是個大亂世,朱友珪、李從厚都坐上過鐵王座,但實力不行,既逃不脫橫死的結局、也得不到歷史正面的評價。
而李嗣源可是在皇帝寶座上安安穩穩干了七年,得到了五代時期除后周兩位皇帝之外最高的評價——也許,連郭威都不見得一定能全方位碾壓他。
就算李嗣源最終還是因變亂而受驚崩逝,但那時他已經六十七歲,在中國四百多位皇帝中,壽命超過70的,不過區區14人,李嗣源的年齡已經可以讓他在第二集團中,牢牢占據領頭羊的位置了。
這樣一個有能力、得人心的豪杰,在親眼看到李存勖貴為天下莫敵的戰神,卻因為后院四處起火而遲遲無法平定鄴都之亂后,難道不會意識到:想要成事,自己的后院就得構筑起足夠強大的的防火墻嗎?
這樣一個有城府、善謀劃的梟雄,既然能一離開洛陽就完美地部署好鄴都亂局,難道不會一并安排好自家后院的小事情?
所以,王建立先下手為強的背后,會不會也有李嗣源料敵機先的因素在內呢?
3.2.各方豪杰云集
隨著安重誨檄文的發出,原本隸屬李嗣源的嫡系部隊迅速反應:
- 養子李從珂自橫水率所部兵由盂縣出發,趕到鎮州與王建立匯合,之后急行軍追隨李嗣源。
- 侄子李從璋亦自鎮州發兵,走南線過邢州。
邢州人審時度勢,認為這可是十年一遇的好機會。急于上車,不惜向李從璋奉上了軍鎮留后的印信。
眼看形勢一片大好,李嗣源亦隨之心中大定,趕緊趁熱打鐵:
- 派石敬瑭率三百精騎做前鋒。
- 自己坐鎮中軍。
- 李從珂殿后。
如果說只有邢州投敵,那僅能證明邢州人有投資或者投機的眼力與勇氣。但現實情況是叛軍一路行軍、一路壯大,還沒過河,河朔諸鎮基本上全成了李嗣源的原始股東了。
整個河朔集體倒戈,只能說,既得益于李嗣源本身的強大號召力,亦得益于李存勖不遺余力的作死。
無論如何,彼時的天平已經向著有利于李嗣源的方向傾斜——還是那種不可逆轉的傾斜。
4.平叛:李存勖應對失據
癸酉(十七日),李存勖下詔,安排懷遠指揮使白從暉率所部騎兵扼守河陽橋,以防李嗣源自懷州、孟州攻擊洛陽。
此次與前不同,為了能激勵士卒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李存勖帶著以景進為首的佞幸集團拿出真金白銀犒軍。
有人說“遲到總好于不到”,但對此時的士卒而言,遲到基本上就約等于不到——大家伙兒一邊取走賞賜,一邊相互抱怨:早干什么去了?我們老婆孩子都已經餓死了,現在才發這些東西,還有什么用呢?
這事兒干的,的確是李存勖失策!
- 經營公司,能賺錢固然是必要的;如果不會花錢,比如:購置產業升級的固定資產、內部員工的培訓、規章制度的更新、新產品的研發……公司也斷無前途可言。像李存勖之前搞得那樣,連一線士卒的都不滿餉,還怎么指望他們會為后唐而戰!
- 從資金的時間價值角度看,同樣的一兩銀子,今天的購買力就遠高于一年之后——通貨膨脹這事兒古已有之,時逢亂世更是如此。
可惜,這些道理就是入不了李存勖的法眼。
甲戌(十八日),元行欽從衛州返回洛陽。李存勖趕緊跑到鷂店迎接——能盡快從一線人員處了解到前線的最新進展,對后續的行軍安排,有絕大助力。
元行欽知無不言:鄴都叛軍派出翟建白攻取博州,打算以此為支點,渡河襲擾鄆州、大梁。隨后給出自己的建議:陛下當代戰神,只要您能趕赴汜水關以東,溫言招撫,亂兵必將棄暗投明。
前一句是事實,本身并無可供指摘之處;后一句是建議,考慮到后唐如今的狀況,必要性、可行性都說得過去。所以,元行欽確有將才?
當然……不是了!
元行欽所言屬實,然而,并不全面——他只談及鄴都的趙在禮,卻無視危險性更高的李嗣源部——李嗣源可是已經定好計劃并認真落實直驅大梁的策略了。對李嗣源而言,這不過是重走當年取勝之路罷了。
對了,不久之前,李存勖也搞過一次“重走滅梁路”的活動。只可惜,與李嗣源的真刀真槍不同,李存勖那次,完全就是自我陶醉的炫耀之旅。
這話放在以前,妥妥的好主意——李存勖是誰?
- 是連最強大的敵人都要承認的“天下莫敵”——契丹皇后述律平語。
- 是面對剛剛投降的魏博牙兵,敢于"緩帶輕裘"搞安撫工作的自信說客——銀槍效節都從此效忠李存勖。
- 是沉迷于與敵軍精銳近身搏殺的狂熱戰士——元行欽本人就從敵人重圍中救出過自己的老板。
- 是面對困境永不氣餒,用十余年時間耗死強敵的絕世統帥——即便糧草斷頓、北方契丹多次掠邊,李存勖依舊打贏了夾河之戰。
- 是胸懷天下高瞻遠矚的成熟政治家——定下先蜀后吳的平定南方大戰略。
這一切,多是作為心腹的元行欽所親見的,所以他才在最為危機的時刻提出御駕親征的建議;這一切,也是李存勖親身所為,所以當用盡其他手段卻不見成效時,果斷采納了元行欽的提議。
在君臣眼中,只要李存勖能拿出之前滅梁時一半——也許小一半——的堅韌勇武,平叛之事便可手到擒來。
然而,彼時的李存勖還能拿出之前一半——哪怕一小半——的堅韌勇武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可是不易之真理,如今的李存勖到底是“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還是“你大媽已經不是你大媽”了呢?
君臣問對時,都刻意回避了這個關鍵的假設前提,那……就只能讓事實說話吧。
5.失策:錯誤處置降國之君
就在李存勖被國內的兵亂搞得焦頭爛額之際,王宗衍一行人已經到了長安。
作為老板的貼心小棉襖,景進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就眼下的情況而言,這些人實在是極其不穩定的地雷,懇切建議:
- 任圜得力,迅速平定康延孝叛亂。
- 但,西川終究只是剛剛拿到手的新地盤,人心不穩,恐怕將來還會發生變亂。
- 王宗衍雖然不成器,其家已經在西川經營了前后兩代,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
- 您率領大軍東征,天曉得會不會有人借機搞事情?
- 不如除之以絕后患!
一定程度上,景進所言并非虛妄。君不見,皇甫暉在貝州搞事情,非要拉上楊仁晸、趙在禮、王正言、李嗣源,不就是因為自己地位低、官職小,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嘛。
王宗衍本人當然不成器,但這并不耽誤其他人拉他來做大旗啊——陳勝打出”大楚興陳勝王“、赤眉軍擁立劉盆子,不都是出于這個考慮嘛。在這件事兒上,曹操看的最透徹——表面上”奉天子以令不臣“;私底下”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后唐的狀況與之上的三個案例都不相同——李存勖自己才是那個天子啊。
可惜,彼時的李存勖已經極端厭惡損失,完全沒有考慮到誅殺王宗衍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不良影響,當即同意景進的建議,派向延嗣執行誅殺令。
殺人這么大的事兒,當值的樞密使自然有義務過問。張居翰拿過敕令一看,中間大字明晃晃寫著“王衍一行,并從殺戮。”其上皇帝簽字、中書印章齊全。冷汗頓時滲出,心想殺王宗衍已經背信棄義,還要把前蜀投降的大小官員一并殺戮,實在滅絕人性。事態緊急,也不跟李存勖商議,直接把敕令按在殿柱上,取筆劃去”行“字,改成”家“字。才放向延嗣出發。
一字之差,前蜀”百官及(王宗)衍仆役獲免者千馀人“。打工人都知道不宜濫殺無辜,李存勖會不清楚?只是,彼時的李存勖已經顧不得了!
坦白講,彼時的王宗衍確實是一塊燙手的山芋:殺了,天怒人怨;放了,風險爆表。所以,在那個時間點上,李存勖也像絕大多數人那樣,沒能逃出重壓之下亂決策的怪圈,做了一個極其糟糕的決定。
但,李存勖可是要統一天下的,絕不能將自己歸類到絕大多數人那一檔。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果你自己放棄了義務與責任,遠大的抱負、留名青史的業績也就自動遠離你了。
這不,連王宗衍的老媽都在臨刑前詛咒:信義俱棄,吾知汝行亦受禍矣!【詳見:消滅制造問題的人不能消滅問題 - 郭崇韜慘遭暗殺|閑話殘唐五代】
至于你問我,”設身處地,如何為李存勖提一個可行、合理的建議“?那我只能說:復雜問題的解法不在當下,而要上溯之前的落子。事到如今,強如李存勖也拿不出可行、合理的方案——誰叫他當初隨意冤殺勛臣如郭崇韜,以至于大失人心呢。
6.頭鐵:元行欽誅殺李從審
李存勖終究是久經戰陣的宿將,既然已經決定御駕親征,他的行動力絕對在線,前一天拍板,后一天就踏上征程——乙亥(十九日),大軍自洛陽東出,開啟了平叛之旅。
丁丑(廿一日),進抵汜水。戊寅(廿二日),派元行欽率騎兵循河而東。
彼時,在李存勖身邊,也還有不少李嗣源的親屬、黨羽。眼見大軍動起來后,原本的監視力度有所下降,這些人都抓緊時機溜之大吉。嗯,李存勖猜忌李嗣源也不是全無根據啊——只可惜,無論時機還是方式,李存勖都錯的離譜。
不少人也勸已經更名李繼璟的李從審:少爺,你也找機會逃命吧——李存勖是不可能真心信任你的;回到李嗣源身邊,不僅性命無憂,前途也更為光明。
李從審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甚至,當李存勖安排他去招撫李嗣源之時,可以奉旨叛逃的李從審依舊態度堅決:不去。如果陛下不信任我,我愿以死明志。
以死明志?這對李存勖而言毫無益處。因此在得到李嗣源進駐黎陽的確切消息后,李存勖對李從審下了死命令:還是去招撫你爹地吧。
李從審無奈,只得上路。結果路遇元行欽,被后者殺了——李嗣源曾經的養子殺了自己的兒子(也可能是侄子)。
殘唐五代是個流行下克上的時代。在這種背景下,強大如李嗣源,一旦被卷進叛亂的漩渦,就算他自己想重回組織,手下諸將也絕不可能同意——楊仁晸可是用自己的性命實名點贊過——更何況,彼時的李嗣源,本人也是謀逆優先的。
盡管李從審見到李嗣源,也不太可能扭轉叛軍的意志;但,終究還存在一絲僥幸,可以有所期盼。而隨著元行欽刀子落下,最后一絲僥幸也沒有了,剩下的,只有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了。
7.失衡:實力對比此消彼長
庚辰(廿四日),李存勖大軍重新踏上征程。你問我為什么要在這里休息三天?我只能如此猜測:李存勖還是將平叛的希望強烈地寄托在李從審的招撫上。所以,他才會在駐足不前;也才會在得知元行欽殺了說客之后不情愿地率軍開拔。
李嗣源不同于李存勖,前藩漢內外馬步總管已經逼上梁山了,所以一刻也不能耽擱。辛巳(廿五日),李嗣源部進駐白皋。恰好從山東來進貢絹帛的大船也于此時來到白皋,這可是能拿來賞賜士卒的硬通貨。李嗣源老實不客氣地將之占為己有。
然而,不少士卒想著多吃多占——安重誨的手下直接登船開搶。如果放任不管,天曉得這伙叛軍會不會搞出內部兵變。好在,行營馬步使陶意識到問題,挺身而出,直接斬殺了幾個鬧得最兇的家伙。至此,李嗣源部軍紀肅然——算是徹底夯實了叛軍的戰斗力。
大后方被自己人經營的如鐵桶一般,主力部隊不但人數越滾越多,原本還有一些渙散的軍紀也得以匡正,在如今的李嗣源看來,后顧無憂,正當戮力向前。于是,他親率大軍渡過黃河,進駐滑州。
考慮到反叛的數量總是多多益善——就算沒有戰斗力,聲勢總是可以造起來的——李嗣源決定繼續搖人,他派人聯系上符習。既然已經干掉了監軍,符習清楚,自己實在不好走回頭路去站隊李存勖,于是爽快地率軍趕赴胙城與李嗣源會師。
很快,安審通也率兵趕來會師。
而身為知汴州的孔循,也深諳杠鈴策略,干脆兩頭下注——一方面派人上表李存勖:希望他趕緊率兵進駐大梁,以免這個戰略要地被叛軍搶得先機;與此同時也秘密派遣使者,送款于李嗣源,告知”大梁已向您敞開懷抱,只要能比李存勖早到,這兒就是你的家!“
8.氣短:李存勖沮喪撤軍
收到孔循的消息之后,作為老牌的名將,李存勖和李嗣源都敏銳地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與緊急,當機立斷,派出得力人手疾馳大梁。
李存勖派出的是滿城人騎將西方鄴。李嗣源則選擇當初建議急取大梁的石敬瑭。
石敬瑭派裨將李瓊率精銳攻襲大梁的封丘門,自己隨后由西城門搶入大梁——諷刺的是,這座城門,孔循原本是為李存勖留的。
一定程度上,這就是石敬瑭的成功密鑰——主打的就是你猜不透我。如今急襲大梁如此,將來出賣幽云十六州亦如此。
當然,在石敬瑭看來,我出賣幽云十六州怎么了?當初你李嗣源的半壁江山不都是靠我打下來的嘛!自我得之、由我失之,有何不妥?
一套組合拳打得西門鄴措手不及,為了保命只好投降了石敬瑭。
石敬瑭急報李嗣源,催促其速至大梁會師,以免兵力有限的自己抵擋不住李存勖潛在的反攻。壬午(廿六日),李嗣源率部進駐大梁——前一天,李嗣源還在胙城召集符習,一接到軍報,馬上動身,一日行軍一百二十里,可謂神速。
作為對比,此時的李存勖,剛剛抵達滎澤東。此處距他兩日前的出發地汜水,僅有四十五里。
自己行軍慢就算了,李存勖還喪失了當初身先士卒的銳氣。他沒有選擇親自領兵,急趨大梁;而是安排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領三千騎兵做先鋒。之所以如此決定,李存勖給出的理由是:我要是派別人帶隊,恐怕騷擾了當地的百姓。你們是后梁的舊人,原本就住在大梁,辦起事來事半功倍。
隨之厚賞姚彥溫所部,才派其發兵。
生死關頭,突然顧忌人情世故,李存勖不但銳氣盡喪,連權力運行的底層邏輯都已經捋不清了,不亡何為?
李存勖臨陣犯糊涂,姚彥溫卻清醒的很,眼見大船將沉,哪有與之偕亡的道理——好不容易可以奉旨叛逃,豈能輕易錯過機會,一到大梁,姚彥溫就率眾跳反。并對李嗣源表示:
- 李存勖的形勢已經危急萬分。可他偏偏被元行欽所蠱惑,搞得你的辯白無從上抵天聽。
- 事以至此,您是無法在李存勖面前洗白了。
- 與其被老板冤殺,不如好好琢磨一下自己創業的事情。
能拿到李存勖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幫自己吹散了戰爭迷霧之一角,李嗣源自然是高興萬分;能收編對手精銳騎兵,同樣是錦上添花的好事。但,鑒于對姚彥溫不算了解,李嗣源對其跳反心存疑慮:到底是出于真心?還是李存勖搞出的無間道?
刨除這些疑慮不說,不算自己人的姚彥溫當眾講出來的言辭,可是大大破壞了自己一直努力營造的忠臣人設。因此李嗣源痛斥:你自己不忠心,反而口出狂言,實在罪大惡極。
罵歸罵,李嗣源還是興高采烈收編了姚彥溫的隊伍——所謂”口嫌體正直“,不過如此。
啥,你問我姚彥溫的結局?那不好意思,史書沒寫。不過正如之前一直強調的,中國人寫史特別在意的一個原則便是微言大義,一個人物沒有后續,往往意味著得了善終—— 畢竟對李嗣源而言,人設再重要,也不能真的殺了跑來投奔自己的人,否則其他還在觀望的諸將不就徹底投向李存勖一方。尤其姚彥溫原本身份中立,他要是開了跳反的先河,自己又善為相待,還愁后續沒人亦步亦趨?
于是,諸君能看到,不久之后,駐守王村寨的指揮使潘環也帶著好幾萬的糧草,投奔了李嗣源。而在他作出決定之前,發生了一件小事兒——李存勖派兵去他那里巡視。
顯然,潘環原本的計劃是繼續觀望的,但李存勖的巡視意味著他已經將注意力投注到自己手中的糧草上。想到投靠后的待遇與自己能獻上的籌碼成正比,潘環必須馬上作出決定,否則就只能被迫站隊了。權衡之下,他還是更加看好李嗣源的前途。
一步慢步步慢。
李存勖龜速行軍,總算到了萬勝,距大梁不過數十里。在這里,他獲悉確切戰報:李嗣源已占據大梁、諸道離叛。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經天下莫敵的李存勖徹底喪失斗志,親口承認:“吾不濟矣!”隨即下令撤軍。
萬勝成了李存勖距離平叛最近的地方,也成了李存勖距離平叛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
數日之前,他帶著兩萬五千人馬離開洛陽,如今再查點人數,悲哀地發現:居然逃兵過萬——看來,撤軍也是有些道理的。
皇帝得回相對安全的洛陽,但戰略要塞也不能平白送給叛軍。李存勖留下秦州都指揮使張唐,率步騎三千,扼守汜水關。
【需要考慮的事情可就多了】[1]
對后唐這個組織而言,能夠發布教令的劉皇后可是除了李存勖之外的第二大股東。再考慮他又是第一大股東的老婆,實在沒有任何道理希望后唐破敗乃至消亡的。
以此作為推理的基準點,當組織存在兵變的風險時,真正著急的應該是李存勖和劉皇后這樣的所有者,而非宰相那些打工人。
甚至,在不久之后,連景進為代表的佞幸集團都意識到風險,開始為了組織的存續而捐出自己過往貪污的資財。實在想不通,劉皇后的覺悟怎么連這些人都不如呢?
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向回看,找出劉皇后是如何獲取以及處置財產的。
(劉)皇后……專務蓄財,其在魏州,薪蘇果茹皆販鬻之。及為后,四方貢獻皆分為二,一上天子,一上中宮。以是寶貨山積。 ——資治通鑒
(寶貨)惟用寫佛經,施尼師而已。
對了,掘了盛唐皇陵的溫韜能脫罪,也是因為傍上了劉皇后這座大靠山。而他拿來打動劉皇后的,就是將自己的宅邸改建成佛寺,并在那里為劉皇后祈福。
這時,你再看她對宰相說的那些話,就能確定她說的確實是自己的肺腑之言。
即:我出身貧寒,但憑借自己的努力、嫻熟的商業技巧、對市場經濟的敏銳洞察以及對佛教的虔誠,終于換來諸天神佛對自己的保佑。既然天命在我,那就不必擔憂士卒可能兵變。
佛祖一直都在強調“眾生平等”;劉皇后呢?甚至不在意為自己打工士卒的死活。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得到佛祖的庇佑?
既然天命是偽,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需要士卒為自己賣命。那么,就有必要保障他們最基礎的生存需求。嗯,又繞回來了!
可見,盡管貴為一國之后,但劉皇后其實既蠢且壞,實在是德不配位的典型。于是,諸君就能看到:興教門之變后,劉皇后逃跑的時候,也沒忘記從內庫拿走金銀珠寶。只可惜,單人匹馬,她又能拿得了多少呢?
李存勖對這樣的人言聽計從,興教門之變也就水到渠成了。
【堅定老板平叛的決心】[2]
說起來,站在李嗣源的立場上看,元行欽其實并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淵源極深的故人。
早在桀燕的劉守光時代,兩人就作為對手,以死相搏過。史稱李嗣源射中元行欽八箭,自己也中了元行欽一箭。
不打不相識,見識過元行欽的厲害,在取得戰役的勝利后,李嗣源向投降過來的元行欽拋去橄欖枝,元行欽也識趣地接了過來,認李嗣源為義父。
作為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勇將,元行欽身上最著名的標簽,便是多次生擒敵方將領。這么卓越的表現,很快就被李存勖相中,死皮賴臉從李嗣源那里挖了墻角。
以元行欽的經歷,顯然對李存勖、李嗣源君臣二人都有極為深刻的了解。如果他愿意,只要李嗣源遞過去一個眼神,完全能理解老領導的真實意圖,應該第一時間站隊曾經的義父。然后,事實卻是他堅定無比的站在了李存勖這一邊——其堅定程度,甚至超過了身為老板的李存勖自己。
在那個視跳槽如家常便飯的亂世,李存勖厚待元行欽似乎仍不足以得到如此忠誠——畢竟,李嗣源對元行欽也不算薄。
那么,合理的解釋似乎就只有:正是因為元行欽極為了解李嗣源,知道自己即便到跳反,也難有好結局,才做出了“繼續站隊李存勖”這個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康義誠】[3]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血腥、最為混亂的小分裂時期。盡管只有短短的五十三年,卻深遠地左右了此后中國的走向:結束了準門閥世家的隋唐第二帝國,開啟了科舉選士治國的宋明清第三帝國。
為什么會在這個節點上產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轉變?用司馬光的觀點,就是禮崩樂壞之后的破而后立。
后梁立國
朱溫為了奪取天下,不惜血腥屠戮依舊盤踞在帝國頂層的大家世族,釀成白馬之禍。
但在建國這個最為關鍵的節點,強橫如朱溫,也還是要回歸到傳統的禪讓機制上。
后唐立國
李存勖身上流著沙陀胡人的血,這是事實。但其家族已經深度漢化,以至于無論李存勖自己還是當時的其他人——哪怕是敵對的競爭者——都不將之視為異族;作為對比,契丹可就從來不被中原漢人視為自己人。
更不用說,李存勖建國可是沿用了盛唐的國號,將“自己人”的標簽夯實到無人不知的程度。
簡言之,無論權力更迭有多么血腥殘暴,但直到此時,大家還默契的堅守最后的底線。
打開潘多拉魔盒
當康義誠喊出“從眾則生,守節則死”時,當李嗣源接受了這份說辭時,一切不可逆轉地發生了變化——講道理、守底線的光景過去了;迎面而來的,是拳頭大于一切的時代。
君不見,不久之后,安重榮就喊出了那句原本只能在心底默念的話: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將造反這種事理直氣壯地喊出來,好處是能最大限度激發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壞處則是將社會拉入叢林法則時代,混亂代替秩序,黎民不得不面對弱肉強食的亂世。
而打開潘多拉魔盒的,便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康義誠。
五.底層原則
事實上,包括李存勖、李嗣源乃至孔循在內,他們都在有意無意的使用杠鈴策略來盡可能的規避巨變之下自己面臨的風險。
比如李存勖,一邊派李從審招服李嗣源;一邊聽從大臣的意見,做好平叛準備,并且付諸實踐。
比如李嗣源,一面不停向老板打報告表忠心;與此同時,也沒耽誤自己招兵買馬,反攻洛陽。
比如孔循干脆拋棄所有掩飾與技巧,粗暴地兩頭下注。
當然,更加有效且潤物細無聲的例子,是歷代皇帝“內法外儒”的統治框架,既用禮樂制度統一思想、減少烈性變革;又用法家體制選官用人、最大程度促使政策落地。
重要的事情值得反復強調!
敲黑板,劃重點了!
面對巨大的風險,應該在兩個極端之間分配資源,而不是采取中間路線。
One more thing
還記得李嗣源決定造反時,他是如何排兵布陣的嗎?對,前鋒:石敬瑭,中軍:李嗣源自己;殿后:李從珂。
彼時,這三個人的身份都是反賊。但過不了多久,他們陸續都當上了皇帝——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
歷史評價固然褒貶不一,但,終究都是坐過鐵王座的人。
參考資料: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歐陽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舊五代史】
- 胡三省【通鑒音注】
- 消滅制造問題的人不能消滅問題本身 - 郭崇韜遭暗殺|閑話殘唐五代(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38755865012418012%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 適者生存 - 后唐兩代財政官的不同理念|殘唐五代失敗學(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35783083860361769/?log_from=68f2feeb7e8c6_1721713452649)
- 從用人判斷組織前景 - 后唐奸佞當道|殘唐五代失敗學(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5972&idx=1&sn=9fdadf229d262f74a431e21963a6d6b0&chksm=fe354662c942cf740231bf78980145ca0ea240d5dfc8e130e518c9996542845c351205edd2e8&token=558347740&lang=zh_CN#rd)
- 五代時期的暗殺與兵變文化 | 資治通鑒的平行宇宙(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4488&idx=2&sn=e222d7a327b4cf453bf2a85ec0081df9&chksm=fe35483ec942c1283d0ec5f877a78d8883e8842ff56cb0d993b007ce5d7a29068fa81db4d974&token=817863044&lang=zh_CN#rd)
- 李存勖革故鼎新 - 威福自用|閑話殘唐五代(http://www.senqingzn.com/dy/article/IKPRRMJM05562BHM.html)
- 王檀二襲晉陽 | 資治通鑒的平行宇宙(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4418&idx=1&sn=1956b0eaefc60348eac0e201dfb715b3&chksm=fe354874c942c162625672464a0a670c7680ec3809ffdee4ef3125310f4005d898667c8eabb6&token=1062539183&lang=zh_CN#rd)
- 猜忌,將忠心手下擠兌成掘墓人 - 李嗣源慘遭猜忌|閑話殘唐五代(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d64126d3c60e4493a67acebfa98aa6b0)
- 藩鎮之亂的謝幕 | 資治通鑒的平行宇宙(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4357&idx=1&sn=44543f723f739a0750e37c8f32409092&chksm=fe354fb3c942c6a59318504519c9bd9523d3a7146fbefed0460610f7ff6b34133c08348fa2bc&token=1062539183&lang=zh_CN#rd)
- 心理威懾制勝 - 康延孝奔襲、郭崇韜勸降,平蜀工程接近竣工|閑話殘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6578&idx=1&sn=2a1137e8be40c7c0fb646c1e142f7301&chksm=fe354004c942c912c8d4b859cdf6cb8884ba1feeb6bf2c5957034d9e101896990588775e5c93&token=39700965&lang=zh_CN#rd)
- 消滅制造問題的人不能消滅問題 - 郭崇韜慘遭暗殺|閑話殘唐五代(http://www.senqingzn.com/dy/article/J7NQ0UDN05562BHM.html)
特別聲明:事實上,當我閱讀歷史的時候,其實質就是開啟了一個平行宇宙;而當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其實質也是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如果你發現了錯誤,請及時指出、不吝賜教,那將是你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你受到啟發,不妨關注、點贊、轉發,去激發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特別感謝辛苦制作、上傳的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