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年,青海湖之戰,18萬唐軍潰敗,主將劉審禮陣亡。唐高宗哀嘆:“唐朝沒了名將,打不贏吐蕃”,一臉憂愁與無奈,又動了議和念頭。
唐朝、吐蕃之間戰爭頻繁,從唐太宗以來雙方就不斷交戰,即便唐太宗和親也沒能解決問題。面對逐漸強盛的吐蕃,唐朝也很為難。
649年,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對周邊政權全面出擊,效果很不錯,滅國無數,卻在吐蕃栽了跟頭。
吐蕃強盛,又出現了論欽陵這種頂級名將,只能說是唐朝的不幸。論欽陵的一生,專門打唐朝名將,控制西域、吐谷渾,唐朝名將沒人是他對手。
670年,唐高宗決定教訓吐蕃,讓他們停止對吐谷渾的吞并。結果呢?10萬唐軍在大非川兵敗如山倒,薛仁貴靠議和才得以回來。
大非川之戰,表面看是郭待封不聽話導致,實則是唐朝缺乏優秀主帥以及士兵野戰能力走向衰落的表現。
很簡單一個道理,薛仁貴是名將,也是猛將,卻不是優秀主帥。大非川之戰前,薛仁貴從未能掛帥出征,而是“從征”,威望就不行。
薛仁貴戰敗,吐蕃更加囂張,幾乎吞并了整個吐谷渾,并進攻河西。如此,唐高宗大怒,決定再次用兵,挫敗吐蕃攻勢。
誰能出征呢?朝廷上爭議不斷,劉仁軌長期作坐鎮河西,他跟李敬玄關系很差,便對唐高宗說:“吐蕃就怕李敬玄,他可以打得贏。”
劉仁軌這么說,李敬玄嚇壞了,趕緊解釋:“臣對軍事一無所知,恐怕難以勝任,希望皇上另擇良將,保衛邊陲。”
李敬玄是唐高宗侍讀,起初關系很好,李敬玄得以擔任宰相。后來,李敬玄多次與山東士族聯姻,唐高宗很不高興,便決定教訓他。
吐蕃進攻,李敬玄是否勝任,唐高宗管不了這么多。唐高宗看來,唐軍人多勢眾,李敬玄又身居高位,得到在士族中關系很好,應該可以擊敗吐蕃。
再則,除了李敬玄,還有誰能出征呢?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早已被貶謫外地,差點連命都保不住。就算把薛仁貴叫回來,也未必能一雪前恥。
唐高宗決定讓李敬玄出征,無論李敬玄如何解釋就是不聽。不過,為了擊退吐蕃,確保勝利,唐高宗還是配給他很多名將,以及眾多士兵。
唐高宗下令調兵遣將,聚集18萬兵馬,一起開往河西。劉審禮、王孝杰、李謹行、契苾明、韋待價、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將領跟隨出征。
李敬玄掛帥,劉審禮充當前鋒,18萬唐軍浩浩蕩蕩殺向青藏高原。劉審禮親率1萬精銳騎兵出發,作用突擊力量,為主力開路。
劉審禮的1萬騎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他們長期在河西與吐蕃交戰,經驗十分豐富。
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再次成為戰場。劉審禮一路所向披靡,連戰連捷,卻不料又是論欽陵的計謀,被吐蕃誘敵深入。
寒冷的高原作戰,劉審禮所部精銳騎兵攜帶糧食與物資并不多。論欽陵圍攻唐軍,劉審禮立刻構筑營寨,作為簡單防御工事,與吐蕃死磕。
論欽陵四面圍攻,又派兵截斷李敬玄、劉審禮之間聯系的通道。大飛川唐軍,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如同當年的薛仁貴。
劉審禮苦苦支撐,卻依舊被吐蕃攻破了外側營壘,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李敬玄身上,希望李敬玄把主力投入戰斗,打通聯系。
李敬玄為人懦弱,看到劉審禮被包圍,早已魂飛魄散。8年前薛仁貴兵敗,被論欽陵壓著吊打一頓,自己又豈能沒有自知之明呢。
李敬玄按兵不動,論欽陵得以從容進攻唐軍的前鋒。劉審禮不愿坐以待斃,只好血戰突圍,連續更換三次坐騎,都被吐蕃的弓弩擊斃。
吐蕃層層包圍,箭矢如同瀑雨,且論欽陵又挖掘壕溝隔斷。劉審禮多次突圍,一度殺到壕溝的前面,卻無法跨過去,結果全軍覆沒。
一萬多精銳騎兵,在李敬玄的坐視觀望中全部被吐蕃斬殺,唐軍惶恐不安。李敬玄看到劉審禮已經失敗,更加不敢交戰,直接撤退。
撤退談何容易?論欽陵是何許人,他不但乘勢追擊,還提前截斷唐軍的退路。李敬玄的十幾萬唐軍一路撤退,在承風嶺遇到吐蕃,退路沒了。
吐蕃人數不多,也就2千余人而已,畢竟不是主力,他們的任務是堵住唐軍退路,讓論欽陵主力殺來贏得時間,全殲唐軍主力。
2千吐蕃,輕易就能擊敗,但李敬玄不敢。十幾萬唐軍,絕對優勢兵力,李敬玄還是選擇了防御,他下令士兵在承風嶺扎營,挖掘壕溝防御。
挖掘壕溝,扎營防御,與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戰表現有何區別?薛仁貴扎營自保,是因為論欽陵主力已經追來,而李敬玄扎營時,論欽陵還在半路。
李敬玄把主力帶來,如果扎營防御,誰能救援呢?就算唐軍增援,就一定能擊敗論欽陵,把主力帶回來嗎?可以說,李敬玄此舉讓唐軍陷入全軍覆沒的危險。
黑齒常之,高句麗人,勇猛善戰。黑齒常之告訴李敬玄,一旦論欽陵主力到來,唐軍只有全軍覆沒,毫無辦法。論欽陵還在路上,而承風嶺吐蕃不多,可以夜襲獲勝。
李敬玄不敢襲擊吐蕃,卻也不阻止黑齒常之。黑齒常之孤注一擲,親率五百“敢死隊”,在凌晨點發起進攻,襲擊吐蕃營壘。
唐軍連戰連敗,李敬玄又如此懦弱,吐蕃瞧不起唐軍,故而沒有防備。黑齒常之拆毀柵欄,越過壕溝,殺向吐蕃營壘,又借助風勢放火。
吐蕃猝不及防,亂成一團。黑齒常之利用大火作為掩護,施放弓箭,然后手持短刀,沖入營中擊殺吐蕃,斬首一千余人。
黑齒常之夜襲,吐蕃傷亡慘重,紛紛潰逃。李敬玄等抓住機會,連夜拔營撤退,在論欽陵到來之前回到鄯州,據城防守,不敢繼續出戰。
青海湖之戰,18萬唐軍潰敗,主將劉審禮及其前鋒一萬騎兵陣亡,唐軍可謂慘敗。李敬玄十幾萬唐軍,眼看劉審禮被圍攻而無動于衷,不敢跟論欽陵交戰。
唐軍兵敗消息傳來,唐高宗哀嘆,對著黃門侍說:“自李勣亡,遂無善將。”一臉的憂愁與無奈,唐軍打不贏吐蕃。
唐高宗看來,李勣病逝后唐軍名將匱乏,尤其缺乏一流統帥,難以打不贏吐蕃。667年蘇定方病逝,669年李勣病逝,670年薛仁貴兵敗大非川,678年李敬玄再次慘敗。
李勣、蘇定方都是頂流名將,一流統帥。他們軍事能力強悍,不但可以統帥大軍,也能施展權謀,是唐朝經營邊疆的柱石。
李勣、蘇定方病逝后,唐軍帥才青黃不接,遭遇一次斷層,又遇到論欽陵,結果可想而知。李敬玄兵敗后,唐高宗又想到議和,想辦法和親。
678年,青海湖之戰慘敗,唐朝不敢輕易對吐蕃作戰,更別說壓著打。直到王忠嗣出現,唐朝又迎來一位頂級帥才,這才所向披靡,威震四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