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秋露白如玉,團團下庭綠”,秋露如珠,瑩潤剔透,凝結(jié)成團,如同無暇的白玉,清風拂過,紛紛搖落在庭院中的綠叢中。
時光悠長,歲月靜好,秋天的露珠可真美,纖塵不染,難怪白居易對其情有獨鐘,詩曰“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月珍珠似弓”。
露水落下來了,夏天馬上過去了,小時候,怕有露水的早晨,因為就要秋季開學了,歲月脩忽,而今那樣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常恐秋露零,瑤草成衰蓬”,秋天的早晨,常常被那草尖上的露珠羈絆住雙眸,久久地移不開目光,只為這轉(zhuǎn)瞬即逝的光陰。
“春風驚我心,秋露傷君發(fā)”,秋露是時節(jié)的轉(zhuǎn)折,給人警醒的同時,也令人看到自然的美好,就如下面這兩首描寫秋露的小詩。
01
秋露白團團,秋花繞石闌。
到根滋嫩菊,附蒂潤修蘭。
叢濕香難隱,宵長淚不干。
恩膏沁芳髓,只是帶清寒。——清 陳增壽《秋露》
賞析:
秋天的夜晚,寒意泠泠,水汽凝結(jié)成露珠,附著在草木上,潔白濃密,如潔白無瑕的美玉一般。
石闌邊,秋花叢叢,開得熱鬧,蜂爭粉蕊蝶分香,清涼的露水滋潤著菊花和蘭花,生機勃勃的。
花叢綴滿露珠,濕漉漉的,猶如美人長夜未盡的淚珠那般,雖然如此,但庭院里依舊芬芳四溢。
秋露如膏澤般滋潤著秋花,使得其芳香更加濃郁持久,可這深厚的滋養(yǎng)卻也帶來了一絲“清寒”。
陳增壽是晚清著名詩人、畫家,出身世家,光緒二十九年進士及第,官至都察院廣東監(jiān)察御史。
清朝滅亡后,陳增壽隱居杭州小南湖,以遺老自居,他才華橫溢,能書,善畫,工詩也能著文。
陳增壽這首小詩即是贊美秋露滋潤萬物,卻又帶來季節(jié)的更替,也寫出恩澤并艱辛并存的狀態(tài)。
所以,這是一首寄寓深遠的小詩,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慨,既要珍惜也要直面艱辛。
02
風霜因有色,草木自為家。
不去承仙掌,偏來濕桂花。
山光流沆瀣,秋色老煙霞。
寄語求仙者,瓊漿未足夸。——清 成鷲《秋露》
賞析:
秋露應時節(jié)而生,它降落的時候,空氣中已經(jīng)有了泠泠寒意,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天因為它的降臨而有了色彩。
秋露明湛,晶瑩剔透,心境純潔,情操高潔,甘于清貧,不慕榮華,寧愿躋身草木,也不降落在帝王的仙人銅掌上。
冷露無聲濕桂花。潤物細無聲,在冷清的秋夜里,露水無聲地滋潤著山野中悄然綻放的桂花,月色皎皎,暗香浮動。
那夜間流動的水汽,凝結(jié)成了一顆顆清涼的露珠,它們蘊含了無限的湖山勝景,以及這紅塵俗世中秋天的自然美景。
這秋天的露珠是最是甘甜,所以,詩人奉勸那些求仙問道的人,何必去奢求長生的瓊漿玉液,秋天的露水最潤心田。
成鷲是明末清初著名詩僧,沈德潛贊其為詩僧第一,他為人豪放倜儻,詩文著厲痛快,不假雕飾,頗有莊子之風。
這首贊美秋露的小詩,即是其淡泊心境的寫照,他出身書香仕宦之家,有入仕的機會,卻甘愿青燈古佛寄情山水。
后記:
“濃香飄有意,冷露濕無聲”,中秋時節(jié),因為這泠泠秋露,那濃得化不開的桂香,似乎沾了水汽,竟也變得清香逸遠。
“清香晨風遠,溽彩寒露濃”,秋天的早晨,芙蓉花的清香隨晨風飄遠,那寒冷的露水沾濕了花朵,令其顯得愈發(fā)艷麗。
秋天的露水雖然帶著泠泠寒意,但也潤澤著那些秋日的花花草草,溫暖著生生不息的人間煙火,洋溢著蓬蓬勃勃的生機。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這秋露應時而至,自然也會依時歸去,“草頭秋露流珠滑”,美好的事物總是難以長久。
“山光流沆瀣,秋色老煙霞。”,春風也好,秋露也罷,無論歲月如何流轉(zhuǎn),都愿你能保持初心,悠然從容地過好這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