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內部一個不可或缺的器官,它保證了我們的血液清潔、營養均衡和新陳代謝正常。然而,肝臟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因為它缺乏痛覺神經,這意味著即使出現問題,我們也可能不會立即感到疼痛。因此,肝臟疾病往往在沒有明顯癥狀的情況下發展,直到疾病進展到較晚階段才被發現。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肝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2022年肝癌新發患者為36.77萬例,居所有惡性腫瘤第4位,死亡人數31.65萬,僅次于肺癌,位居第2。肝癌的高發性與高致死性對我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主任王文濤教授在9月15日至25日全國科普日期間接受采訪時強調,及早發現肝炎進行干預處理,同時,高危人群及早進行肝癌篩查,對于延緩肝癌的發生或者早期發現肝癌,非常重要。
王文濤主任詳細介紹了導致肝癌發生的多種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長期酗酒、食物污染、代謝性疾病等。“我國主要還是病毒性肝炎相關的疾病,特別是乙型肝炎為主,還有一些丙肝的患者,也是高危人群。另外,長期酗酒的人群,尤其是有肝炎的人跟喝酒的疊加起來,罹患肝癌的概率更高。還有像食物污染,特別是長期食用黃曲霉毒素污染以后的食物,也容易罹患肝癌。此外,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高血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也成為導致肝癌的新危險因素。”
如何有效預防肝癌?肝癌的預防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危人群的定期篩查。目前我國《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中建議,對于男性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如具有乙肝或丙肝肝炎病毒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人群等人群,需要定期篩查。王文濤主任表示,“常規篩查建議每三至六個月進行一次,主要采用B超或彩超結合甲胎蛋白檢測。這一流程能有效篩查出大約65%至70%的肝癌患者。對于未能通過初步篩查發現的病例,需要借助CT、磁共振等更精密的影像學檢查進行深入診斷。此外,還有一些新的生物標志物和液體活檢技術正在不斷涌現,這些新技術有望進一步提高肝癌早期診斷的準確性。”
最后,王文濤主任督促公眾加強對肝癌相關知識的了解,并鼓勵大家主動參與早期篩查。“我們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健康負起首要責任。通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增強對疾病的理解,我們能夠有效地預防肝癌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