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作者注:寺即陳將吳明徹戰地)
【唐】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心。
野寺人來少,云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北。南朝宋時,沈慶之攻竟陵王誕時所筑之弩臺,后來陳朝名將吳明徹圍攻北齊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內,故名。唐代白居易《隋堤柳》詩:“土墳數尺何處葬,吳公臺下多悲風。”
劉長卿(?— 789),字文房,漢族,河間(今屬河北)人。少居嵩山讀書,后移家來鄱陽。開元二十一年徐征榜及第。至德中,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轉運留后。觀察使吳仲孺誣奏,非罪系姑蘇獄,久之,貶潘州南巴尉。會有為辯之者,量移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唐才子傳》)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登進士第也是頗有爭議。然而關于劉長卿的才氣眾口一詞,工于詩,長于五言,被權德輿稱為“五言長城”。劉長卿也頗為自負,嘗謂:“今人稱前有沈(佺期)、宋(之問)、王(勃)、杜(甫),后有錢(起)、郎(士元)、劉(長卿)、李(嘉祐),李嘉祐、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每題詩不言姓,但書“長卿”,以天下無不知其名者云。
劉長卿的代表作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吊古思鄉,有感而發。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心”。首聯化用南北朝時庾信的《枯樹賦》中的“搖落”, “桓大司馬(桓溫)聞而嘆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登上吳公臺,看到秋風瑟瑟,樹葉飄零,不由得思鄉之情涌上心頭、
“野寺人來少,云峰水隔深”。吳公臺上的山野寺廟人跡稀少,遠處峰巒疊嶂,山重水復,云霧繚繞,家鄉縹緲,山水隔斷,因此有深遠之感。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吳公臺上還遺存著古代堡壘,夕陽沿著頹廢的墻垣緩緩落下,山林中響起了寺廟的擊磬的聲音,給人一種寂寥和空曠的感覺,秋風中自然傳來陣陣寒意,猶如隨著鐘磬之聲逐漸彌漫著山林。此聯對仗工整,沉博絕麗,深邃雋永,尤其是“依”和“滿”二字傳神而凝練,意猶未盡,余音繞梁。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尾聯感慨物是人非,古代的戰場成了如今荒廢的墻垣舊壘和山野古寺,唯獨長江之水,一直在滾滾流淌。
詩人秋日登臺,遠眺故鄉,夕陽西照,野寺磬鳴;吊古思今,莫不感慨世事變幻,古今興廢,物是人非。如今又是戰事頻仍,寄居他鄉,有家不能歸。空曠、蒼涼、寂寥、惆悵,處處流露出悲秋思鄉之情。洗練簡約,意境深邃,極富藝術感染力,堪稱劉長卿五言代表作之一。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2018/9/18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