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學霸家長,或者是高考狀元的父母,都說過類似的話,“那就是我沒怎么管過孩子,全靠孩子自己自覺。”
有些家長就是想不通,為啥人家輕輕松松就養成一個報恩娃,自己家的費盡心思好像都比不過人家。
其實那些家長并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該管年齡管了,該管的地方管了,管對了地方就是事半功倍,所以她帶孩子看起來毫不費力。
表面擺爛,背后卷“內驅力”
內驅力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意味著你去主動去探索這個世界,還是被動的被別人規劃著。
孩子有了內驅力,寫作業不用催,學習會自己努力,遇到問題雖然也會沮喪,但是會想辦法去解決,迎難而上。
內驅力源于熱愛。源于興趣。
這類媽媽表明對孩子不管,但特別會觀察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對某一興趣持續探索。
他們更會“偷懶”,不是用力去逼迫孩子,而是點燃孩子,接納孩子的短板,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用心去發現孩子的興趣。
當興趣發展成熱愛,便會產生價值感,會專心,會自律,便可燎原,甚至帶動其他領域的發展。
表面擺爛,背后卷“專注力”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學習的根本拼的是專注”。
專注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學習,還有未來的工作、成就等。
日本腦神經專家林成之有研究表明,12歲之前是孩子專注力培養的黃金時期。
0-3歲注重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很多家長從小就反著來,特別習慣盯著孩子、打擾孩子,孩子玩游戲的時候,一會問孩子吃不吃東西,一會問孩子餓不餓,過早的給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父母費勁不說,孩子的專注力被悄悄破壞了,聰明家長就會偷這個懶,讓孩子專心玩,輕易不打擾。
4-7歲是專注力的養成期,這是養成好習慣,糾正壞習慣的關鍵期,比如丟三落四、三心二意等壞習慣。
8-12歲是專注力的提升期,重點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會開始抵觸父母的命令,父母要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更多的是朋友的交流方式去幫助孩子。
聰明媽媽都悄悄的做這4件事情,不用大喊大叫,培養好孩子的專注力。
1、不輕易打擾孩子;
2、提供專注的環境;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4、玩專注力游戲。
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想要帶好娃,自然比別人累多了。
表面擺爛,背后卷“好習慣”
喬布斯有句人生格言: “在人生的前30年里,你培養了習慣;在生命的后30年,習慣塑造了你。”
習慣陪伴孩子成長,很多人感嘆,孩子長歪了,其實如果倒推一下,會發現是沒有養成好習慣。
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上課三心二意,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課專打瞌睡……
6歲之前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最佳時期:
1、遵守時間的習慣;
2、養成閱讀的習慣;
3、學會整理的習慣;
4、堅持運動的習慣;
5、早睡早起的習慣;
6、提問思考的習慣;
也有人說載一棵樹,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養孩子也是這樣。
我們只看到了果子成熟時,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卻忘記了10年前人家已經悄悄努力了,你想把10年的勁攢到1-2年讓孩子逆襲,卻忘了孩子的成長大多是持續性成長,而不是斷崖式成長。
聰明媽媽從來不看事情表面,而是抓住根本,抓大放小,不盯著孩子成績,但緊抓孩子習慣,允許孩子哭鬧,但更鼓勵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看起來毫不費力。
聰明媽媽都是小時候用力管,長大了像朋友一樣陪伴,融洽的親子關系;
聰明媽媽都是卷自己給孩子做榜樣,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