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1999 字,時長約 6 分鐘
· 本文來源:劉勝軍大局觀(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出海,是大勢所趨
也是規律使然
成就中國的跨國公司
這是新時代的機遇
下一站,印尼
文/ 劉勝軍
改善營商環境需要付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而毀掉營商環境只需幾件小事。
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2.8%;其中稅收收入下降5.6%,非稅收入卻增長11.7%。
稅收收入下降而非稅收入大幅增長,這一異常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毋庸諱言,隨著土地出讓金的快速下滑,一向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勢必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去年,天津市公交集團、河南汝州市婦幼保健院等出現拖欠工資現象。今年,重慶璧山區政府成立“砸鍋賣鐵”工作專班。2023年青海省德令哈市制定《德令哈市砸鍋賣鐵化債實施方案》......
雖然中央明確提出政府部門要“過緊日子”,但在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很可能“千方百計”搞創收,即想辦法增加非稅收入。
據統計,目前公布今年上半年非稅收入的16個省級行政區中,有14個非稅收入同比上升;其中六個省份增幅甚至超過20%,分別是江蘇33.1%、重慶31.2%、吉林30.2%、青海28.4%、新疆27.3%,以及山西20.2%。
在公布分項收入的省份中,僅重慶、陜西非稅收入占比下降,北京、天津、貴州、云南等13省份非稅收入占比上升,福建這一占比更是高達42.3%。一些地級市財政收入中的非稅收入占比則已經超過50%。
來源:經濟觀察網
而且,越是稅收收入下滑的地方,增加非稅收收入的傾向越明顯。在稅收下滑的11個省份中,近一半非稅收入顯著增長:江蘇、青海和山西,上半年稅收收入分別下滑5.5%、14.8%和20.4%,非稅收入增幅則均超過20%。
一位縣區財政部門負責人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非稅收入增長一方面由于稅收增幅放緩,需要從非稅挖潛進行一部分彌補;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盤活處置閑置資源資產也帶來了非稅收入的增長。
為什么這一現象令人揪心?因為非稅收收入增長的背后,一部分可能來自政府對企業的“罰沒收入、補稅”。一些案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1)今年8月,山東成武縣市場監管局一名官員威脅企業稱:“說句難聽話,扶持一個企業,我真沒那個本事,干垮一個企業太簡單了……”。2)“稅務倒查”的議論密集出現。寧波博匯化工科技(300839.SZ)一度因為“補稅”問題而停產。
此類做法不僅會加劇企業困難,而且嚴重破壞營商環境,影響企業預期。1~7月份,國有投資增速6.3%、民間投資增速為0,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忡忡:
? 非稅收入往往缺乏透明度,這會引致預期不穩,乃營商環境之大忌
? 稅收收入下降,意味著實體經濟困難,此時通過非稅收收入來創收,無疑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行為短期化。
如果放任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民間投資恐怕更沒信心。
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地方政府為什么要殺雞取卵?
原因在于:1)官員的任期制,決定了其行為方式的短期化,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說,不在乎長期后遺癥有多大;2)地方政府遇到財政困難,但在“報喜不報憂”的慣性之下,不敢向上級如實反映實際困難,只得“自己想辦法遮丑”;3)地方政府的行為缺乏社會輿論監督,企業即使有怨言,也往往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一旦企業得罪了地方官員,即使這次能僥幸“獲勝”,也難保地方政府不會“秋后算賬”、給你穿小鞋,畢竟企業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政府的審批。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筆者認為,如何“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是一個重大課題,其根本在于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輿論監督,法無授權不可為。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堅決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16日新聞發布會指出:今年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深入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目前為止共檢查各類單位4.48萬家、立案1253件,督促退還違規收費3.93億元。
知易行難。如何遏制眼下的“非稅收入激增”的反常現象?這是一個關乎“穩定社會預期”的國之大者。筆者建議:
1、正視地方財政困難,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活人不會被尿憋死。只要不解決地方“入不敷出”的現實,地方政府必定會上下其手;
2、以更大的力度穩定房地產市場,一定程度上修復土地出讓金收入,為更系統的地方財政改革贏得時間;
3、以更大力度壓降政府成本,進一步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公務員工資是剛性的支出,不減少機構和人員就很難降低成本;
4、嚴厲懲處那些對企業亂收費的地方官員,樹立一批典型案例,讓官員知止;
5、將“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作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負面指標”;
6、地方政府“缺錢”,根本原因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支出太多太亂,花了很多不該花的錢,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建議全面梳理地方政府支出事項,凡是可以交給市場的項目政府需要“應退盡退”;
7、陽光是最好的警察。提升各級政府開支透明度,做實人大的監督權力,鼓勵媒體和輿論監督,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缺乏健全的制度約束,地方債務問題就會“按下葫蘆浮起瓢”,難以得到根治。2011年,中央就對地方債務亂象進行過整治,但沒過幾年就問題重現。
劉勝軍@“禪宗十剎”之雪竇寺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大歷史觀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
致公黨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首席專家
著有《下一個十年》
山東·菏澤·定陶人
人大·中歐·華東師大校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