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進入大班后,我發現她越來越拖拉,尤其是早上出門上學,時間本來就緊張,孩子就是磨磨唧唧的半天出不了家門。
醒的很早但是躺在床上發呆,什么事情都等著我們去幫她做,或者“催”她做。
起床叫她去刷牙,結果她跑去喂魚,一點風吹草動她都要湊個熱鬧,自己的正事一點沒干。
說實話,我和他爸爸都看過不少家庭教育的書,孩子爸爸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自認為還是比較拿手的。
從小,我們就很注意孩子底層能力的培養,教導孩子好好溝通,允許她哭鬧,允許她犯錯,鼓勵她去挑戰嘗試,希望她能成長為最真實的自己。
正因為如此,孩子各方面教育的都還不錯,出門總是家長夸孩子,懂事有禮貌,膽大又樂觀。
看到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各種教育問題焦慮,我還和老公說:“得虧咱倆懂點教育,孩子才帶得這么得心應手。”
但不得不說的是,人越是驕傲的時候,越容易出問題。
我發現進入大班后,女兒的拖拉問題越來越明顯,事情總不能第一時間去做,磨蹭掉很多時間,卻經常抱怨時間不夠用,每天睡覺前都要不開心的說:“媽媽,我都沒玩夠,只玩了一小會就要睡覺了?!?/p>
這仿佛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磨蹭所以時間不夠,因為時間不夠所以孩子覺得不開心,不開心她就有情緒,就像是連鎖反應。
不僅孩子不開心,我也覺得很難受:
因為孩子拖拉磨蹭,早上很容易遲到,在時間緊張的時候,孩子依舊一副慢吞吞的做派,特別容易上頭,讓人忍不住的說:“快點、快點、快點。”
睡覺的時候不睡,叫她洗澡的時候她想玩玩具,一切似乎都亂套了,明明是孩子拖拉造成的問題,我還要控制自己想揍人的心情,去安撫她的情緒。
我發現我也越來越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一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樣子,我就忍不住想批評她。
“能不能快一點”、“你也太慢了吧”、“不要干這些,你快點給我去做什么事情?!?/strong>
結果孩子并沒有因為我的催促而變得更快,反而速度更慢,情緒更差,還會哭著說:“媽媽,你太兇了。”
當我很急躁,語氣很大的去催促孩子“快快快”的時候,我經常教育孩子要好好溝通的話在自己身上失靈了。
甚至出現我不催孩子就不做,我不生氣孩子就繼續磨蹭的跡象。
那段時間家里的氛圍非常不和諧。
而我一直有一個理念就是:孩子是動態的,教育也是動態的,我們永遠別想著一個育兒方法走到底,當你覺得教育孩子特別力不從心的時候,那可能是方法錯了。
我開始積極尋找如何讓孩子不拖拉的方法,這才發現,原來孩子拖拉,“催催催”是最沒用辦法。
為什么孩子會拖拉?
佛羅里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王樂教授說過:“孩子拖拉是自然行為,自律是習得行為。”
拖拉可能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因為孩子大腦發育尚在發育中。
《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到,人的大腦有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是原始系統, 掌管感情和獎勵回路,喜歡快樂。
系統2是進化系統,是理性的思考決策系統,喜歡做艱難的事情。
對孩子而言,系統1處于領先地位,所以當孩子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不用催就能自己干,做其他困難一點的事情的時候,就愛拖拉,而且優先玩樂。
原來孩子拖拉可能是因為能力不夠,需要幫助,家長做好這4件事情,可以慢慢改善孩子拖拉情況。
1、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只要孩子沒在理想時間內把事情做完,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孩子是在拖拉,時間是我們衡量孩子是否拖拉的一個標準。
但事實上孩子的時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孩子對“快一點”、“一會兒”、“馬上”這些抽象的詞沒概念。
于是,我開始用具體的時間和數字去和孩子溝通,比如每天7點20要起床,給孩子設定鬧鐘和計時器。
帶孩子去體驗5分鐘、10分鐘、30分鐘分別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記錄時間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事情都花在哪些地方。讓孩子慢慢對時間有了概念和掌控。
當我跟孩子說:“再玩10分鐘我們需要回家了”比“快點,我們回家了。”效果不要好太多。
把“快點”換成具體時間,換成希望,我希望10分鐘后能到家,我們需要做什么事情。
2、消除無力感
我們的頻繁催促讓孩子產生了無力感。
孩子跟我說:“媽媽,你幫我做,我什么都做不好。”
“媽媽,你們總是催我,催的我什么都做不好?!?/strong>
因為在孩子看來,爸爸媽媽穿鞋子又快又好,自己搞半天穿不好,還要被父母誤解成“磨蹭”。
慢慢的孩子為了避免被催促,就總是想要父母幫忙動手搞。
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是因為能力不足,做不好,有點慢,那么請不要給她貼上“磨蹭”的標簽,更不要指責孩子做的不好,給孩子一點時間和成長空間,允許孩子慢慢做。
可以帶孩子做任務分解,把大任務拆解成孩子可以完成的小任務,不要追求完美,這樣孩子就會在一次次目標完成中獲得成就感,可以減少孩子的畏難情緒。
3、不包辦
不包辦至少有2個看得見的好處,第一孩子能力會在不斷練習中提升,第二孩子可以自主決定,參與度高反而更積極。
越是不擅長的東西,做起來就越慢,好比大人學車,剛上路的速度和開熟練后的車速大相徑庭。
因為之前總擔心孩子遲到,覺得孩子做的太慢,很多時候爺爺奶奶都會選擇自己上手“幫”孩子完成,孩子看似“快”了,其實一點進步沒有,自己上手還是慢。時間久了習慣依賴別人,不會覺得自己的事情是自己要做的。
所以,我跟爺爺奶奶溝通,讓孩子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請他們控制好自己想幫忙的心和手,比如:整理書包,收拾玩具,并且告訴孩子和家人,慢一點沒關系,但是通過不斷練習會越來越熟練。
適當給孩子一些提示:醒來后要干嘛?刷牙完了然后呢?讓孩子主動去思考這一整個“起床流程”。理清楚哪些事情是現在應該要做的,哪些事情現在做不了。
在不斷動手的練習下,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慢慢的在提升,速度也越來越快,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及時給她夸贊。
給孩子一些自己做主的空間,她越來越主動和高效率。
4、讓孩子承擔磨蹭的結果
孩子越大興趣愛好就越多,每天放學又想和好朋友玩,又想畫畫,還想看看電視啥……如果不好好規劃,時間真的一眨眼就到了睡覺的時候。
這個方法,我在【孩子上學拖拉磨蹭,和幼兒園老師巧妙配合,讓孩子乖乖自主上學】一文中詳細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頁看看。
跟孩子說:“從明天開始鬧鐘響你就要起床?!眿寢尣粫俅叽倌懔?/strong>,不過我會提醒你1-2次時間,如果你不及時起床,可能會遲到。
第一次,孩子遲到了,現在,孩子從遲到專業戶變成了早到專業戶。
讓孩子承擔磨蹭的結果,比催一萬遍都管用,而節約出來的時間孩子也可以自由支配。
現在,孩子能力在不斷提高,做事情也越來越積極主動,早上也不用不停的催促。
拖拉是一種現象,而背后的原因需要家長去觀察和思考。放手讓孩子獨立去練習技能,引導孩子主動去思考該做什么,怎么做更快,讓孩子嘗到自主管理的甜頭,越自覺越快樂。
關注棠媽,育兒路上我們一路同行,做成長型媽媽,培養有后勁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