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村,隸屬于廣東肇慶高要區白土鎮。
幕村有村民約4200人,其中,近3000人均姓“慕容”,村民自稱是鮮卑后人。
復姓,是百家姓中比較特別的一支,指由兩個及以上漢字組成的姓氏。
根據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目前姓慕容的人口約為0.5萬人。
從這個意義來講,全國有一半的慕容氏住在了這個村里。
慕容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族人,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
慕容作為姓氏出現,是在漢代。
根據《三國志·鮮卑傳》記載,東漢桓帝劉志時期,鮮卑族逐漸走向分化,分為中,東,西三大部分。其中,中部由柯最闕統治,他住在慕容寺,逐漸有了慕容姓氏。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強大的慕容氏建立燕國,最初都城在今遼寧朝陽,鼎盛一時。
當時,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等國,慕容作為皇家姓氏也得到了很廣泛的流傳。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就是鮮卑人。
慕容氏建立的最后一個王朝是北燕國,在被北魏滅掉以后,慕容一脈紛紛逃到河北等中原地區以及華南地區。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慕容貴族后人隱姓埋名,到了今天有了“慕容、慕、穆、容”是一家的說法。
走進幕村,這里已經感受不到鮮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雖然村里的老人們依舊在口口相傳“慕容姓氏屬于鮮卑族”,可是問起先祖的來龍去脈,早已語焉不詳。
那么,幕村的慕容氏先祖,是怎樣來到這里的呢?
在村子里的慕容氏祖祠中,我們看到了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譜》,族譜封面寫著“封遼東公安北將軍諱廆慕容”。
我們了解到:
幕村慕容氏的始祖為慕容紹奕,原本居住南雄珠璣巷。
在明朝洪武五年,他帶領家族遷徙到今天的高要蛟塘鎮金雞村。
當時這一帶處于南北交通樞紐位置,三面環山,前方為大片良田,適合繁衍生息。
更重要的,這里是一個接納多民族的地區,在鮮卑族來前,已有客家、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在此居住。
隨著發展,慕容氏后人又遷往白土鎮幕村。
隨著子孫開枝散葉,又有慕容氏的分支遷往該鎮的大旗村、中崗村等地。逐漸形成國內鮮卑后裔聚族而居、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
晚清的《高要縣志》記載,明清時候,幕村的慕容氏人數不多,數百人的樣子。到了清朝末年,也沒有超過1000人。
南遷600多年來,當年的皇室一族與當地人通婚雜居,男耕女織,彪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悄然化作了此地鄉民,鄉愁也漸行漸遠。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也許是遺傳基因的原因,許多人仍然保持著北方鮮卑人的體貌特征。他們當遍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鼻梁高挺,眼珠微微發黃。
如今,走出村子的慕容氏后人,每當承辦喜事或祭祀時,依舊會回到祠堂中,把酒話家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