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正裹挾著沙塵吹來一個古老而雄渾的名字——涼州。因地處寒涼之地,西漢武帝時期“涼州”這個名字誕生,隨后更是憑借“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涼州詞“出圈”了千年,也滿足了公眾對于涼州所有關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想象。7月25日,“涼州”特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開幕,這是該博物館“新九州”系列的第四期,展現181套272件文物,包含王杖詔書令冊簡、北涼石塔等國寶文物。
涼州自西漢河西四郡的建置到魏晉南北朝五涼時代的經營,它不僅是華夏視野中的文化昌盛之地,也是漢唐磅礴浪漫的光榮與夢想的重要載體。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甄選了3個地市、6家博物館共181套272件文物,分為六個單元展開敘述,力圖通過恢宏的歷史與真實敘述的視角,帶來豐富的文化想象空間,帶你觸摸涼州跳動的脈搏,品嘗它千年的滋味,聆聽那些被風沙打磨過的傳奇故事。
展覽現場
春秋戰國時,河西一帶為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駐牧之地。漢武帝元朔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6年,由于土地寒涼的原因,雍州改稱涼州,正式進入中原版圖。公元前111年“列四郡,據兩關”。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占有河西后,西漢政府建漢塞、實施移民實邊政策,內地人士的遷入,不僅帶入了豐富的勞動力、先進的農耕技術,更帶去了漢地儒家文化與生活方式。
記者了解到,展覽主要地域范圍選取自漢代“河西四郡”,以時間為線,為觀眾展現涼州通史,同時這也是國內少數涉及五胡十六國的特展。
展覽現場,圓點紋折腹彩陶罐,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武威市博物館藏
王杖詔書令冊簡(左)與彩繪漆木鳩(右),武威市博物館藏
這一板塊中,最重要的文物為漢代王杖詔書令冊簡。1959年7月,甘肅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武威市新華鄉纏山村磨嘴子18號漢墓時,發現了一組木簡,一共10枚,出土時還有幾枚系在一根鳩杖上,從出土位置和殘存跡象看,這10枚簡應該是捆束后系在鳩杖之上,跟鳩杖一起入葬的,這批簡被稱為“王杖十簡”。1981年,武威磨嘴子漢墓群18號墓又出土了26枚王杖詔書令冊簡。王杖詔書令冊簡和1959年出土的王杖十簡屬同類性質的詔令,內容比王杖十簡更豐富更完整,兩者相得益彰,同為研究漢代養老制度的珍貴資料。簡文內容豐富,記載明確,既有撫恤鰥寡孤獨廢疾之人的具體做法,又有尊老養老高年賜王杖的明確規定。
所謂王杖,又稱鳩杖,是漢代給年滿七十歲以上的長者所頒賜的一種優待憑證。王杖上的杖首為彩繪漆木鳩。王杖詔令冊簡和彩繪漆木鳩被稱為漢代的“養老令”和“敬老卡”,對研究漢代社會制度、法制史、民俗學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蓮花藻井磚,魏晉,武威市博物館藏
千佛,北魏,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藏
西晉末年, “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州耳”,遠離中土的涼州成為了北中國最為安定的地方。“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涼州成為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匯合點。
彩繪采帛木幾圖壁畫磚,魏晉,高臺縣博物館藏
彩繪剪布圖壁畫磚,魏晉,高臺縣博物館藏
展覽現場,北涼石塔,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藏
在這一板塊中,最值得關注的重點文物為北涼石塔和北魏造像石塔。其中,北涼石塔(又稱北涼程段兒造像石塔),該塔1969年出土于酒泉縣專署街石佛寺灣,刻制于北魏太緣(太延)二年(436年)。通高43厘米,底徑12厘米。由基座、經柱、覆缽、塔頸、相輪、寶頂六部分組成,塔身整體呈圓錐形。
據悉,我國現存的北涼石塔共有14座,發現于河西走廊的酒泉、敦煌和武威及吐魯番地區。其中有明確北涼紀年的7座,無確切紀年的7座。北涼石塔是已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塔實例,對研究中國早期塔的形制及演變提供了珍貴資料。
而北魏石塔,又稱北魏曹天護造像石塔。該塔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結構,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分三層,每層有塔檐覆蓋,檐角上翹,雕出瓦壟、斗拱和屋脊。塔身每層四面皆雕圓拱形佛龕,龕內共刻佛像12身。第一層為釋迦誕生、九龍灌頂、釋迦成道、釋迦多寶并坐像;第二層為彌勒說法像;第三層為交腳彌勒,雙樹龕苦修等。該塔造型獨特,雕鑿精美,仿木結構的樓閣式造型,再現了中國早期佛塔的構筑特征。其造像風格、形制與北涼石塔明顯不同,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佛教造像方形石塔,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藝術價值。
展覽現場,銅獬豸,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藏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以來,在河西地區的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漢末至魏晉墓葬中多有獬豸出土。其質地有銅、陶、木等,制作工藝有青銅鑄造、陶塑、木雕等。作為專觸不直,善辨忠奸,勇猛公正的神獸,獬豸備受推崇。將其陪葬于墓穴內,則有辟邪爙災,祈福、護佑逝者的意味,也反映了漢末魏晉時期河西地區普通民眾“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和理想。
展覽現場,中矢牛圖畫像磚,魏晉,酒泉市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涼州市井繁華,胡漢雜居,是僅次于長安和洛陽的北方大都會,“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充滿著盛唐開放包容的國際氣象。晚唐河西節度使的設立,使得涼州成為唐代文化士人建功立業的理想去處,豪情寄寓涼州,也催生出了意蘊蒼涼深遠又不失壯闊的“涼州詞”。
展覽現場,翟舍集墓志,唐·開元十四年,武威市博物館藏
翟舍集墓志由志蓋和志身兩部分組成,青石質,正方形,志蓋方盝式,正中陰刻篆文“大唐故翟君銘”六字,志蓋四坡上雕刻十二生肖圖案。志身為陰刻楷書,記載翟舍集及夫人安氏生平。唐代武威的翟氏、安氏均為粟特胡人。粟特人又被稱為九姓胡、粟特胡等,以長于經商而聞名。粟特原是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古老民族,從東漢時至宋代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對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有深刻的影響。
翟舍集夫婦是入華粟特人的縮影,他們雖然沒有像安修仁安祿山一樣產生重要影響,但墓志的記載反映其家族已入籍授田,成為了唐政府的編戶。粟特胡人入華后,除了經營其擅長的興販之業,也從軍求功名,務農事生產,“進有榮秩,居而退耕”,參與到大唐的社會秩序之中。
鍍金口三魚蓮瓣紋銀碗,唐,武威市博物館藏
西夏于公元1032年奪取了涼州,1038年西夏建國,升涼州為西涼府。西夏立國期間,與宋、遼兩國大體保持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關系。與宋、遼、金之間的朝貢貿易和邊境的榷場貿易興盛,并逐步確立了儒教治國之道,著力吸收和借鑒中原生產技術和文化,崇信、扶持并弘揚佛教,佛教文化在此時發展到高峰。
另外,西夏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創制了自己獨特的文字。官方文書、民間契約、儒家經典、漢藏佛經等都被以西夏文書寫或被翻譯成西夏文。元滅西夏后,西夏文字直至明朝仍然繼續在一定范圍內使用。這些均在“西夏輔郡”單元中有所體現。
西夏文手抄文書 西夏,武威市博物館藏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涼州歸附,公元1246年吐蕃正式和平納入蒙古統治,藏傳佛教也得到了蒙古人的尊重。
到了明朝時為保證邊疆穩定,建立起了以甘肅為中心的衛所防御體系。與此同時移民屯田等一系列舉措,構筑起明代西北基層邊防體系。至清代,河西變成了清朝經營西域的后方,在此修城駐兵,崇文重教,確保了西北邊疆的穩定和發展。
藏文“六字真言”石經版,元,敦煌市博物館藏
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秘密蓮花部的根本真言,敦煌作為溝通西域的重要補給站,過往客商中必定有許多虔誠的佛教徒與商旅。這塊石經板的出現說明元代藏傳佛教曾流入了敦煌地區。
坐佛,元,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藏
注:展覽由吳文化博物館和武威市博物館聯合主辦,得到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酒泉市博物館、高臺縣博物館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大力支持。
展覽將展至11月2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