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郎是楊家將中的核心人物,在《楊家將》以及與之相關的演義評書中,身為三關大元帥的他有岳勝、楊興、孟良、焦贊、郎千、郎萬、陳林、柴干等共25個鐵骨錚錚的結義兄弟,包括任堂惠(任金童的父親)在內,他們個個都武藝超群,身手不凡。
他們之中,有24個成為了邊關大將,幫助楊六郎鎮守三關,他們用自己的武勇,與楊六郎一起抵御外敵的侵擾,守護百姓的安寧;還有1個,雖然沒有在楊六郎麾下效力,但他為了保存楊六郎這個大宋朝的擎天白玉柱,在楊六郎被壞人陷害之時,舍命全交,毫不猶豫地前去替楊六郎赴死,他的這一舉動,后來深深地震撼了朝野上下,成為了忠義的典范,被后世傳頌不衰。
有人問:“他們分別是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楊六郎的25個結義兄弟,分別都有誰?
助楊六郎鎮守三關的24個邊關大將
- 在八乍山與楊六郎結義的四位好漢:孟良、焦贊、岳勝、楊興
這四位是楊六郎用本事征服他們,然后與他們結義的好漢。其中,福將孟良是第一個被楊六郎收服的。當時,孟良打敗金鞭王呼延贊,活捉了八王和雙天官寇準,隨后趕來的楊六郎得知此事后,便上山救人。最終楊六郎憑借他出色的本事和超凡的智慧,三擒三縱孟良,終于感動了孟良。孟良帶著楊六郎去接八王和雙天官。不曾想,當焦贊說孟良再一次被楊六郎活捉的時候,他以為孟良死定了,所以,便押著八王和雙天官去投奔八乍山的岳勝和楊興了。
孟良又帶著楊六郎來到八乍山,孟良先進去通報,他在岳勝面前說了很多楊六郎的好話。岳勝見孟良將楊六郎說得這么好,便想試一下楊六郎,于是,他擺下刀山火海陣,讓楊六郎一個人進寨。楊六郎毫無畏懼,成功穿過了刀山,跳過了火海,來到了岳勝他們面前。
岳勝見楊六郎有如此膽色,心中對他很是佩服。但他還不知道楊六郎的本事如何,所以,又提出與楊六郎比武。
楊六郎見岳勝長得像關羽一般,威風凜凜,對其起了愛才之心,因此,便答應了。兩人來到山寨前空曠之地,各催戰馬,戰到一塊,最終兩人大戰七十多個回合,難分勝負。最后楊六郎使出楊家槍中的絕招,這才打勝了岳勝。
岳勝心服口服,當即棄刀下馬,單膝跪地,高聲喊道:“楊將軍武藝超群,岳某甘拜下風!從今往后,愿隨將軍鞍前馬后,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孟良連忙推了一下焦贊,焦贊和孟良從小玩到大,有“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之說,因此,他見孟良推自己,立馬就懂得其中的意思了,也趕快跑到岳勝旁邊,學著岳勝的樣子,單膝跪地,大聲道:“楊將軍武藝超群,連我岳大哥都甘拜下風,我焦贊也甘拜下風!愿隨楊將軍鞍前馬后,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打虎將楊興,這時也來到了岳勝的另一邊,他也跪倒在地,大聲說:“還有我楊興,也愿追隨楊將軍鞍前馬后,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楊六郎見此,心中十分高興,他從馬上一躍而下,一一扶起三人,然后,笑著說道:“諸位好漢,能得你們相助,實乃我楊六郎之幸,更是大宋之福也。我愿與你們結為異姓兄弟,不知你們愿意不?”
岳勝、楊興、焦贊、孟良四人一聽,無不喜出望外,他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我等愿與楊將軍結為生死兄弟,共赴患難!”言罷,四人一起看向楊六郎,等待楊六郎的下一步指示。
楊六郎見狀,心中涌起萬丈豪情,他走了過去,與岳勝、楊興、焦贊、孟良四人一起轉身面向巍峨的八乍山,高聲宣布:“今日,我楊延昭,與孟良、焦贊、岳勝、楊興四位好漢,在此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們誓要為大宋江山,為天下百姓,披荊斬棘,誓守大宋安寧!”
言罷,五人一同跪拜天地,誓詞回蕩在山谷之間,仿佛連山風都為之動容。而八乍山,也因這五位英雄的結義而聲名遠揚,成為了后世傳頌的忠義之地。
此后,孟良、焦贊、岳勝、楊興四人,不僅成為了楊六郎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更在私下里成為了無話不談、彼此信任的摯友。他們一同訓練兵馬,研究兵法,共同抵御外敵。楊六郎的智勇雙全與四位好漢的忠誠勇猛相得益彰,他們在戰場屢建奇功。
他們五人的兄弟情義,在民間更被傳為佳話。可惜最后,孟良在幫大哥楊六郎取回令公骸骨的時候,誤殺了暗中尾隨而來的好兄弟焦贊,他知道后,拔劍自刎,追隨焦贊而去。當楊六郎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絕,最后他因為思念兩位賢弟,一病不起,最終郁郁而終。岳勝知道這一情況之后,也是心灰意冷,辭官出家去了。
- 楊六郎發配云南時,結識的兩位好兄弟:宋亮、董齊
宋亮、董齊原是云南王柴勛手下的兩個旗牌官,他們和楊六郎早期的結義兄弟任炳是好朋友。通過任炳的關系,他們也和楊六郎結義成為了好兄弟,后來,兩人前去投奔楊六郎,與孟良、岳勝等人成為了楊六郎手下的邊關二十四將之一。這兩人都在楊家將大破天門陣時有很不錯的表現,兩人還一起攻破了天門陣中的八卦陣。
由于宋亮擅使一根鐵棒,故有“鐵棒將”之稱,有些說書的也稱他為“宋鐵棒”;董齊擅使一對大鐵錘,所以,人稱“鐵錘將”,說書人口中的“董鐵錘”說的就是他。
- 敬仰楊六郎并與之結為兄弟的十大總兵之子:陳林、柴干、郎千、郎萬、黃龍、黃虎、苗剛、馬巨、郭虛、吳凱、劉奇、石青(共12人)
其中陳林是紫荊關總兵陳伯年的兒子,柴干是居庸關總兵柴榮芳的兒子,他們兩人一直敬重老楊家,楊七郎被害后,正是他倆偷偷將楊七郎掩埋,在后來楊六郎告御狀時,他們兩人又作為證人,幫楊六郎作證;在沙場 上,他們也是楊六郎非常得力的助手,特別是在大破天門陣時,他倆一起攻破了天門陣中的十面埋伏陣。
此外,郎千、郎萬是倒馬關總兵郎吉平的兒子,兩人在陣前立功不少,經常有很不錯的表現;黃龍、黃虎是寧武關總兵黃如忠的兒子,苗剛是雁門關總兵黃化雨的兒子,馬巨是喜峰口總兵馬天成的兒子,郭虛是雙牛關總兵郭維海的兒子,吳凱是獨石口總兵吳鎮北的兒子,劉奇是古北口總兵劉大興的兒子,石青是偏庸關總兵石若璧的兒子。
- 楊六郎販賣牛馬時結識的好兄弟:鄭七、姜禮、周德、張蓋、王德和彭青(共6人)
這六人是楊六郎以任炳之名販賣牛馬時結識的,他們武藝相對前面18位略差一些,但個個都是英勇無畏、鐵骨錚錚的好漢,在大破天門陣時都有不錯的表現。可惜,由于天門陣的威力確實不容小覷,鄭七、姜禮、周德在存陣之時,英勇犧牲。
以上便是楊六郎25個結義兄弟中,與他一起征戰沙場的24位結義兄弟。他們各自憑借自己出色的武藝與膽識,匯聚在楊六郎的麾下,共同編織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他們的名字,在演義評書中熠熠生輝,成為了傳唱千古的佳話。
舍命全交,替楊六郎赴死的好兄弟:任堂惠
任堂惠,又名任炳,原是云南昭通府的一個以販賣牛馬為生的買賣商人,常穿梭于市井之間,平凡中卻也自有一番豪情。
任堂惠在一次誤買別人盜來的寶馬時,被人抓了起來,多虧楊六郎查明真相,救下了他。他十分感激,于是,便跟隨楊六郎來到了天波楊府。他有一個讓人深刻的特征,就是長得和楊六郎幾乎一模一樣,兩人唯一的區別就是楊六郎頭發上長有七根紅發,而任堂惠沒有。
佘老太君見到任堂惠后,也十分激動,要不是親眼目睹,誰會相信世間竟會有如此相像的兩人個人?于是,在老太君的建議下,兩人結成了異姓兄弟。
楊六郎還教了他很多槍法,任堂惠因此槍法不俗,后來,還被人稱為“銀槍將”。
后來,楊六郎遭壞人王強陷害,被發配到云南昭通府。王強本來是想借云南王的殺威棒打死楊六郎,沒曾想,云南王柴勛正是柴郡主的親哥哥,因此,王強的計劃并沒有得逞。
再說楊六郎在云南昭通府與任堂惠再度重逢,兩人都很歡喜。也是在這段時間,楊六郎跟任堂惠學會了云南昭通府的本地話,為他后來以任炳任堂惠的身份販賣牛馬做好了鋪墊。
卻說王強得知楊六郎在云南活得好好的,于是,又生毒計,說楊六郎與云南王密謀造反。皇上聽信了他的讒言,派他親自到昭通府去提楊六郎的人頭。
任堂惠得知此事后,心想:“六哥是大宋朝的擎天白玉柱,他可不能死啊,怎么辦?”后來,他想了個辦法,拼命勸楊六郎喝酒,而他自己地偷偷將酒倒在袍里,直到楊六郎喝醉了,這時天也已經朦朦亮了,于是,他換了楊六郎的衣服,親赴刑場,坐等王強他們。后來,王強一到,他就站了出來說:“我楊六郎,前來赴死!”王強哪里看得出真假楊六郎,他取了任堂惠的人頭就回京了。
后來,楊六郎知道此事后,悲傷逆流成河,他失去了一個摯友,一個愿為他赴死的好兄弟。但他也知道,事已至此,唯有堅強地活下去,繼續用自己的本事保護大宋的安寧,這才對得起死去的好兄弟。于是,從此楊六郎以任炳之名,以販賣牛馬為借口,在邊關一帶暗中觀察遼軍動向。
后來,韓昌以為楊六郎真的死了,帶兵南下,一直打到遂州城,被楊六郎用500頭牤牛擺下“牤牛陣”打得大敗而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