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一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不愿意去外面的餐廳吃飯了?
除了囊中羞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認為外面餐廳賣的都是預制菜。而預制菜,在人們的頭腦里就等于槽頭肉、各種添加劑、骯臟的廚房環境……因此,實在不敢在外就餐。甚至不少人在社媒平臺留言稱“預制菜請滾出中國”。
如今,這波抵制預制菜的浪潮愈演愈烈,并演變到“商場里的餐廳都是預制菜,連鎖餐廳都是預制菜,那些炒菜的餐廳都是預制菜”。理由如下:否則為什么10分鐘內就能上齊所有菜?商場不允許明火,商場怎么現炒?
商場餐飲、連鎖餐飲都是預制菜嗎?我們的社會在退步嗎,只有自己在家做飯才能吃得放心?我們要拋棄社會化分工了嗎?到底什么是預制菜?人們談預制菜色變,又到底在害怕什么?
圖|來源網絡
一.大眾:“上菜快、口味穩定就是預制菜”
為了調研消費者對預制菜的真實看法,我問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覺得外面餐館用預制菜的多嗎?
小A回答我:“多。我感覺好多炒菜都是預制菜,因為味道都是一樣的,而且預制菜出餐很快。”
小B回答我:“我不太會分辨預制菜,但我感覺很多西餐店用的都是預制菜 ,因為上菜快,口味也很穩定。”
小C回答我 :“對我來說,不多,因為我們同事經常去吃的飯館,都能看到是透明廚房現炒的,肯定不是預制菜。而且,像我們寫字樓附近的餐館,如果哪家用的是預制菜,肯定會口口相傳,我們就不會去吃,就會被淘汰掉。當然,還有一家餐館我們同事都調侃說肯定不是預制菜,因為每次口味都不一樣哈哈。”
以上,代表了很多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觀念,上菜快、口味穩定就是預制菜。反之就不是預制菜。
在社媒平臺上,當有消費者發帖詢問,XX連鎖是預制菜嗎?下面往往會有很多人評論:是的,XX已經實錘了。
如果進一步詢問原因,其回答往往是“上菜太快了,口味都一樣,肯定是預制菜”,但這是一種猜測,并非實錘。
商場餐飲后廚窗口,圖|餐觀局拍攝
那該怎么辦?當顧客認為遍地是預制菜,會如何應對?
一些顧客開始減少外出就餐吃飯,哪怕上班辛苦也要自己在廚房搗鼓一通,自己帶飯,只為放心。
一些顧客只愿意光顧私房菜館,或者是一些經營了幾十年的家常菜館。
還有一些顧客會盡量減少去連鎖餐廳和商場吃飯,而是去光臨能看到現炒的街邊餐館。
但這時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堅持現炒但衛生情況堪憂的夫妻老婆店,和工業化的預制菜,到底該選哪個?
不少顧客表示很委屈:“難道非要在預制菜和不干凈的夫妻老婆店之間二選一嗎?”“一時之間,我竟不知道選哪個了?”
所以接下來,第二個問題是,你覺得什么是預制菜 ?
撕開袋子直接復熱的料理包,算預制菜嗎?在門店或中央廚房提前把菜清洗好、切配好、肉過油,到飯點時現炒出鍋,這種又算預制菜嗎?
第一種直接復熱的料理包,毋庸置疑肯定是預制菜,這基本是被采訪的所有消費者心中預制菜的樣子。
第二種,提前進行工序分解的,算預制菜嗎?被采訪的80%的消費者認為這不算是預制菜,而且可以接受。而被采訪20%的消費者則認為這也是預制菜,但也可以接受。只是預制菜不能賣出現炒的價格,把消費者當冤大頭。
但由于一些餐廳的后廚不對外開放,普通消費者看不到餐品生產的過程,所以雖然理論上知道預制菜和中央廚房備菜的區別,但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無法辨別。
商場餐飲明檔廚房,圖|餐觀局拍攝
于是,就有了第三個問題,你怎么辨別預制菜?
消費者岑岑告訴我:“用嘴巴嘗,我連家里的剩菜都不吃的,預制菜更是一點食欲都沒有,看多了就能看出來,反正預制菜我是不會吃的,我只會吃自己熟悉的飯館。”
消費者劉偉稱:“有的菜上來是冷的,肯定是預制菜。有的菜外面是熱的,里面是冷的,冷熱不均,也肯定不是新鮮現炒的,這是因為它拿去復熱的時候沒有完全熱透。”
資深吃貨陳瑩稱:“有些菜是擦邊預制,什么意思呢?以辣椒炒肉為例,辣椒是新鮮現配的,肉是預制的。因為它那個肉的口感特別松軟。還有,你點菜的時候,去改改辣度什么的,如果不能改,就是預制菜。”
消費者馮明稱:“我在一個餐館吃飯,工作人員直接當著我們的面,拉了一車料理包,這肯定是預制菜。”
對消費者來說,現在去餐館就餐,不僅要練就火眼金睛,還要味覺過人,才有可能吃到新鮮現炒的菜。社會餐飲和大眾之間的信任已經有了裂縫。
二.用預制菜的餐廳,沒大眾想象那么多
但其實,和大眾想象的不一樣,用預制菜的餐廳并不多。
這里我們需要厘清預制菜的概念、以及中央廚房提供的凈菜、半加工產品的概念。
今年年初,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了6個部門,印發了 《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范圍,對預制菜原輔料、預加工工藝等進行了界定。
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預制菜的概念已經從以前的廣義范圍變成了狹義范圍,通俗來說,就是只有料理包算預制菜。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凈菜,屬于食用農產品;方便食品等也不屬于預制菜。
有了國家層面對預制菜的新定義后 ,我們再來回答上文消費者的一個個質疑。
第一,為什么商場出餐那么快?
很多顧客認為商場的餐飲上菜快的都是預制菜。
但實際上 ,絕大多數連鎖品牌,絕大多數開在商場的餐廳,都不是預制菜,這些餐廳大多有中央廚房,或者門店的出餐流程已經非常成熟了。
一個回鍋肉在到達門店前,可能會先在中央廚房通過層層工序,煮熟、切成片、再配送到門店廚房,它只是把門店備餐的環節在中央廚房提前分解了。
商場餐飲明檔廚房,圖|餐觀局拍攝
曾在餐飲店工作過的柳琴告訴我:“像有些肉類,我們肯定要在顧客來之前就提前腌制好,調料配料也都是要我們自己配,這種應該也不算預制菜。不然像商場生意好,都要等顧客來了再腌制,哪里忙得過來?”
特別是一些小炒,在凈菜和肉類都已準備好的情況下,炒菜類的菜品很快的,幾分鐘就能炒出來。所以,出餐快未必就是預制菜。
而針對有顧客說的不能調口味就是預制菜的問題,柳琴稱:“比如很多客人都點了同一道菜,我們廚師一般會用大鍋一次性炒好幾份出來,一起出鍋。那可能追求效率,一鍋都是一樣的調味,但也不是預制菜。”所以 ,不能調味道未必是預制菜,只是大鍋炒所致。
而味道穩定,是因為連鎖餐飲為了保證味道的穩定,一般都會采用統一的復合調味料。口味穩定,也未必就是預制菜。
第二,商場不能用明火,所以都是預制菜?
還有顧客表示,商場沒辦法用明火,所以商場都是預制菜。但我查詢了商場的相關用火規范,大致有這幾點,比如用餐區不讓明火,商場不能用液化氣,可以用燃氣,燃氣要有專用管道,所以說,并不是所有商場都沒辦法明火。
柳琴也佐證了這點:“可能每個地方商場政策不一樣,我們店是可以用明火的,可以用燃氣。每次商場開會,都會強調用火安全問題,開火不離人,還會隨機檢查,不合格都會拍照,開會時批評。”
而即便不能用明火,也可以現炒。一個商場工作人員稱:“作為商場人員,告訴你們,可以明火,只是需要合規接入燃氣管,而且現在有大功率的商用電磁爐,火力很旺,用電炒菜也很方便。”
第三,從中央廚房出來的餐品,反而更干凈。
以和府撈面為例,近日,和府撈面邀請了一些消費者參觀其中央廚房。
和府撈面中央廚房,圖|微博@和府撈面視頻截圖
從和府撈面的生產流程來看,生產前準備部分中,僅消毒環節便包括8步清潔,以減少雜質進入生產區域。消毒結束后,工人會分別流向食材解凍、骨湯、炒制、熟食切割、切割、液氮速凍、面條生產、手工等多個車間——在食材解凍車間,所有食材均采用超低溫高濕解凍;
熟食切割車間內,切食為手工精選并通過切割去油確保品質,快速罐裝全程管控溫度,確保菌落指數安全可控,并采用X光機金屬檢測杜絕金屬異物。
和府撈面中央廚房,圖|微博@和府撈面視頻截圖
餐飲把食用農產品變成美味的餐品,在這個過程中,中央廚房起著很大的作用,通過各種清洗去農殘,食品安全更有保障。而前文提到的,有消費者看到的成箱配送的貨物,也不一定就是料理包,也有可能是中央廚房處理好的菜肴,保質期只有幾天。
第四,連鎖餐飲有自己的供應鏈,自己做成本更低。
連鎖餐飲品牌不僅重金投入了自己的中央廚房,還有自己合作的供應鏈或自己搭建的穩定供應鏈。比如有的品牌甚至自己到上游養雞、種菜。
即便是只有幾家分店的餐飲品牌,都有可能通過爆品打造、集中采購,和直接到上游采購來大幅降低食材成本。所以,連鎖餐飲自己采購、自己做中央廚房,再運到門店現炒的成本更低,是有可能實現的。這樣,相比和第三方公司合做料理包,連鎖餐飲自己做可能成本更低。
而且,連鎖餐飲一般都投入重金做了中央廚房、上游,資產相當重,一鋪開就是幾十、幾百、幾千家店,也沒有必要用料理包砸自己的生意。
和府撈面中央廚房,圖|微博@和府撈面視頻截圖
第五,真正規范的預制菜和被曝光的預制菜有什么區別?
被曝光的預制菜外賣等都是邊角料、骯臟的環境,但真正規范的預制菜并非如此。
即便是一些餐廳真的用了預制菜,如果用的是大品牌的預制菜,食品安全也是有保證的。
再加上,今年年初,國家規定了預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劑,這也是在進一步規范預制菜的發展。預制菜并不是大眾最初對預制菜的認知那樣:添加防腐劑,肉一凍就是一年不敢吃。
以40年歷史的老牌食品公司雙匯為例,在完善的食品生產工藝下,其生產的預制菜生產流程相對合規,預制菜肴熱一下就能吃,非常方便。所以我們看到大眾一邊抵制預制菜,一邊又在主動購買大品牌的預制菜肴,大眾已經習慣通過配料表來甄別購買預制菜肴或食品。
所以,餐飲使用預制菜的比例并沒有那么高,連鎖餐飲更多的使用的是中央廚房的半成品和凈菜,總體安全性和衛生都比較好。
而即便有餐廳用了預制菜,如果用的是真正規范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和衛生情況也更有保障,可能比一些“連菜都不洗”的夫妻老婆店安全性高。
三.為什么我們談預制菜色變?
我們把預制菜視為洪水猛獸,但國外的預制菜已經發展七八十年了。
美國是預制菜的發源地,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美國就有預制菜了。當時發明預制菜是為了供應二戰軍隊的需求,而在二戰之后,預制菜便從軍需產品,開始轉向了民用市場。隨后美國預制菜開始規模化,越來越多的美國連鎖餐飲,美國老百姓都開始使用預制菜。
而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的預制菜國家。日本的預制菜興起是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從日劇或動畫片里也能看到日本老百姓經常吃預制菜。甚至,日本每年要從中國進口近百噸的冷凍蔬菜。
圖|來源網絡
如果預制菜不安全,國外怎么可能使用預制菜這么多年呢?所以,真正規范的預制菜是安全的,我們國內規范的預制菜也是安全的。
那為什么我們國內就談預制菜色變呢?
第一,媒體曝出了的邊角料、槽頭肉、骯臟的環境,民眾恐慌。
過往的媒體曝光的預制菜用的都是邊角料、垃圾食品,沒有食品安全保障。還曝光了一些外賣廚房,用的也是預制菜和不好的肉,環境非常骯臟。這些負面的預制菜信息引起了民眾的恐慌。
并且,在短視頻的放大作用下,大眾有種身邊即世界的感覺,以外遍地的預制菜都是被曝光出來的那樣。于是很難對預制菜有好感。
第二,曾經的“讓預制菜進校園”,加劇了大眾對預制菜的怒氣。
去年年初,在大眾對預制菜的理解還等于料理包時,預制菜還等于各種冷凍肉凍一年、添加各種防腐劑時,預制菜就開始進入校園。這一新聞激發了大眾的強烈反對,“我可以吃預制菜,我孩子不能吃預制菜”。
第三,一些餐飲的明檔廚房,表演大過實際。
以前的部分餐飲企業確實存在問題,會支幾口鍋在門口做明檔,營造現烹現制的氛圍,但實際上,門口的明檔使用率相當低,也沒有廚師,基本是擺設,消費者感覺被欺騙了。
還有一些餐飲企業確實在門口現做,消費者以為自己在堂食吃的每一口飯都是現做出來的,結果發現相當一部分是提前準備好的,又產生了“被欺騙感”。
所以我們看到,每次有預制菜的新聞出來,都是負面的,所以大眾很難對預制菜有好印象。
第四,餐廳餐品生產的過程不透明。
6部門的通知中明確,連鎖餐飲企業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
但也因為“僅供品牌內部使用”的特點,餐廳到底用的是中央廚房生產的菜肴,還是第三方品牌提供的料理包,消費者無從得知,餐品的生產過程并不透明,消費者對餐品的成分及含量一無所知。
所以消費者只能靠猜測靠想象,去分辨餐廳是否用了預制菜。
第五,價格太便宜,無法理解餐館如何賺錢。
隨著餐飲價格戰愈演愈烈,有些餐館的價格已經低到比消費者自己買菜做飯還便宜了。
這樣的價格如果用正常的食材很難賺錢,消費者自然就會推斷這些餐館用的是料理包預制菜了。
所以,消費者不出去吃飯,表面上看是害怕預制菜,本質上其實是消費者對社會餐飲的信任度在降低。
商場餐飲明檔廚房,圖|餐觀局拍攝
餐飲企業應該怎么做?
應該做到自有中央廚房的透明化,邀請消費者參觀中央廚房,進行直播等。現在已經有不少餐企開始拍視頻,拍完整的現切、現燉、現炒的備餐流程。并且,要在門店端進行明檔現炒、讓消費者能從窗口或明檔看到制作過程。
但根據我最近在商場的調研,能從商場餐廳的窗口看到后廚操作情況的餐廳少之又少,占比并不高。要知道,目前要想打消大眾顧慮,恐怕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推進透明化廚房,畢竟,消費者相信的只是自己的眼睛。
我們的監管部門也在不斷加強監管,有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我,有些區域的食藥監已不允許餐飲增加預制菜了。
民以食為天,對消費者來說,餐飲良莠不齊,盡量選擇到連鎖大品牌就餐,不管是預制菜,還是現烹現制的餐品,都要提防不符合食品安全規范的餐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