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認為,一個人的人生腳本,早在6歲之前就寫好了,今后不管做出什么樣的努力,都是在按照既定的方向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輛緩緩前行的列車,那0-6歲就是軌道鋪設期,雖然列車穿梭在歲月軌道的過程中,可以一點點地完善自己的能力,讓人生腳本變得更加豐滿、完整,但是軌道一旦鋪設好,大方向就會確定下來了,往后的人生就只能按著這條軌跡往前走了。
01 6歲前,是人格的形成期
人類的大腦,在6歲左右就發育完成了90%。在這期間,我們給了孩子什么的環境,讓孩子有什么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什么的語言,都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也就是說,不管家長以什么樣的形式(如:語言、肢體、態度、才能、性格等)輸出信息,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都會像海綿一樣,把他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感受到的一切吸收過來,并深深地烙印在所謂的潛意識里。
為什么父母的一言一行,會烙印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呢?這是因為直到6歲左右,孩子的腦電波處于δ波和θ波兩種狀態下。
我們知道,人的腦電波分為5種類型:
①α波:多半發生在閉眼休息時,或者身體放松,靈感不斷涌現的時候。
②β波:在緊張狀態下產生。
③θ波:淺睡眠期間、或專注于某項任務時發生。
④δ波:深度睡眠狀態下產生。
⑤γ波:當一個人感到緊張或煩躁時,容易出現。
作為成年人,我們能夠無意識地過濾所看到、所聽到的信息,大腦也只會選擇我們需要(或感興趣)的信息。
然而6歲以下的兒童不一樣,因為大腦都處于δ波和θ波的狀態下,其大腦無法對傳入的信息加以過濾和選擇,所以這些信息都會在大腦里留下印記,成為潛意識。
潛意識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若孩子從小在父母身上,聽到的是溫暖有力量的話語,肢體語言釋放出來的信號也是撫慰人心的,那他做什么都有力量,相信自己能做到。
反之,如果父母老說他不如別人,犯一點錯就加以羞辱、否定,那他們真的會變成那樣。
02 正面的語言,才能構建健全人格
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哪怕不會說話的寶寶,也能感受到它的強大。
當媽媽跟他說話時候,雖然他無法從字面上理解媽媽所說的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可是他能從媽媽的語調、肢體語言里,讀出不同的信號。
若語調輕快,充滿柔情,那寶寶感受到媽媽的那份快樂與愜意;若語調急速,聲音尖銳刺耳,那寶寶也能連接到媽媽的那份焦躁與緊張。
而這些都會寫進孩子的潛意識里,影響人格的走向。
所以在幼兒期,不管是喂奶、洗澡、換尿片也好,還是逗弄、哄睡、外出溜達也好,都要多跟寶寶聊聊天,而不是默默照顧。
這個階段,也正是無條件吸收知識的時期,用自己的聲音、溫暖生動的語言,講述一個你喜歡的故事,不僅能聯結孩子的心靈,塑造正向的人格,還能用行動告訴孩子,“書是很有趣的東西”。當孩子徹底愛上讀書,那他的人生道路勢必會寬闊很多。
孩子3歲左右,受到外界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模仿身邊的同伴,模仿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對高度刺激的事物感興趣,做父母的在這些方面,也要給他做好篩選,為他營造更好的語言環境。
大多數父母都會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忍不住放大孩子的缺點與錯處,而忽視他成長過程中每一次取的進步,每一次獲得的小成功。偏偏我們又對他們寄予厚望,希望其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記住,幼兒期烙印在潛意識中的信息,是人格發展的基礎。
所以,平時少用教化、貶低、否定、輕視、羞辱、批判的語氣跟孩子對話,多傾聽他的想法,多挖掘他的優點,注意到他在生活中獲得的成功,并給予肯定與賞識。因為只有給他的大腦烙下更多正向的信息,他才會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去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