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曾國藩的保舉,江忠源不可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崛起,靠與太平軍作戰,讓自己快速成為安徽巡撫。
正是有江忠源辦團練,以及與太平軍作戰的經驗,才讓曾國藩后來能創建威名赫赫的湘軍。
曾國藩為何要保舉江中源?這與曾國藩善于識人有關。
曾國藩為官謹慎,他不會無緣無故保舉一個人。從曾國藩的經驗來看,當一個人的身上,有俠義心腸的特點時,一定要和他交往,這樣的人,一定能干一番事業。
一、曾國藩保舉江忠源。
曾國藩在京城做官的時候,就與江忠源認識。
江忠源是湖南新寧(今邵陽)人,舉人出身,他進京準備參加會試的時,在曾國藩的好友郭嵩燾的介紹下,兩人得以認識。
曾國藩的學識,讓江忠源很是欽佩,并拜在曾國藩門下,成為其弟子。
咸豐皇帝登基后,要曾國藩保舉人才時,他就對江忠源贊不絕口,并將其推薦給咸豐皇帝,獲得重用。
曾國藩保舉江忠源,并不是因為他成為自己弟子的原因,而是被其俠義心腸打動。
江忠源在進京參加會試的時候,幾次都是因為護送病逝的同鄉回籍,從而耽誤了考試。
江中源的狹義表現在什么地方?曾國藩在家書中,有介紹:
一是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八月,湘鄉一個名叫鄧鐵松的同鄉病逝,江忠源為其購買一應葬品,歷時兩個月時間,將其送回老家安葬。
二是新化一個名叫鄒柳溪的同鄉,在京城病逝后,后事也是江忠源料理的,并將其靈柩送回老家。
江忠源這種狹義行為,讓曾國藩十分欣賞,夸贊他的行為是“必信必誠”。
做人有信譽,為人真誠,這樣的人,是可以做大事的人,是值得交往的人。
正是對江忠源有一定的了解,在咸豐登基后,曾國藩才大力保舉他。
從江忠源后來的表現來看,他確實是一個人才,在與太平軍的戰爭中,屢立戰功,僅僅幾年時間,就成為安徽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二、曾國藩為何對江忠源見死不救?
江忠源的死,與曾國藩也有一定的關聯。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一月,已是安徽巡撫的江忠源,被太平軍圍困在廬州。
咸豐皇帝在無兵可派的情況下,給曾國藩下了一道圣旨,要他帶兵前往安徽,增援江忠源。
此時的曾國藩,正在湖南衡州(今衡陽)練兵,他在兵未練好,戰船未造好,從廣東購買的炮械未運到的情況下,拒絕咸豐皇帝命令了。
江忠源在彈盡糧絕前,也把希望寄托在曾國藩的身上,他親筆給曾國藩寫了一封求救信,希望他能快速出兵。
江忠源能從太平軍的重重圍困中,讓人把信送出來,也是付出慘痛代價的。
曾國藩接到江忠源的求救信后,雖然十分焦急,但理智讓他沒有草率作出決定,依舊沒有出兵。
在給江忠源的回信中,曾國藩解釋自己不出兵的理由:
一是不能倉促出戰;
二是練兵是為天下大計著想,必須選取“百練之卒”,這樣才能力挽狂瀾;
三是戰船、炮械沒有準備好,此時出兵,就“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不能改變任何局面,無異于送死。
在很多人看來,曾國藩這是見死不救。不過,曾國藩的胸中,裝著的是大清王朝,是為了消滅太平軍,他這樣做,自然也沒有錯。
曾國藩的回信,不知道江忠源是否看到。最終的結果是太平軍攻入廬州,江忠源在孤立無援中,投水自盡。
從曾國藩與江忠源交往的方式來看,仗義的人,一定值得交往,但無論與誰交往,都必須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是不能為了私人感情,置大局于不顧。
這是曾國藩的智慧。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或者文心一言生成,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