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的一件事沖上熱搜,作為家有女兒的媽媽,看的又憤怒又害怕。
視頻中,男孩和女孩2個乘坐電梯,男孩站的女孩身后。
男孩伸手試探了一下,或許在糾結,或許是在演練。
隨后立馬伸出雙手,一手捂嘴,一手掐脖子,動作嫻熟,一氣呵成。
女孩隨后倒地掙扎,雙腿不停踢打,試圖掙脫魔爪。
但這點反抗猶如蚍蜉撼大樹,一點用也沒有。
趁女孩昏死瞬間,男孩做出一些疑似猥褻的動作,并將人抱出了電梯。
看到這里,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我們都以為“猥褻”離我們很遠,而就是坐個電梯的工夫。
離家最近的地方,發生了最危險的事情。
好在幸運的是,被抱出單元門的時候,碰到了路人,女孩被放下來了。
隨后,女孩的家人報警,而這一系列的舉動都被電梯里的監控拍的一清二楚。
兩人又是同一小區,警方很快就找到了施暴男孩。
不敢相信的是,這樣膽大包天,手法嫻熟的犯罪者竟然只是一個14歲的小孩,也就上初中的年紀。
對于自己對小女孩的行為,男孩供認不諱。
但據小女孩家屬稱:“涉事男孩不到24小時就被放出,因為未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
男孩父母管不住,法律制裁不了,這樣的結果真的讓人后怕。
試想一下,要是電梯里的監控壞了,或是女孩在門口沒有碰到可以求助的人。
會發生什么讓人不敢想象,一個7歲女孩的人生還沒開始綻放可能就要被迫凋零。
男孩家屬在業主群發聲說:“孩子一直是好好的,從來不會這樣,那天跟中邪一樣。”
并且說:“ 就算孩子放出來了,我也不會讓孩子在小區待。”
并且發出涉事男孩被家屬用皮帶抽打教育,以及被戴上手銬帶走的視頻。
家長的皮鞭,不到24小時的教育,這樣男孩就能改邪歸正嗎?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3)》公布過一些數據:
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14周歲至16周歲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063人,同比上升15.5%。
2023年,起訴未成年人犯強奸罪10232人,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罪名之一。
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類型中,前兩名是強奸罪24332人、猥褻兒童罪11013人,占比超過50%;
這些數據是不是讓人很驚訝。
現在信息傳播速度是以前的千萬倍,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懂的更多。
別在安慰自己:“他還是個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了。”
當我們還在對“性”避而不談,孩子已經自己在悄悄探索了。
孩子像海綿吸收周遭的信息,但是他們不會辨別,不管好的壞的,都會一股腦吸收。
10月26日, 11歲男孩被騙與女主播裸聊沖上熱搜。
這位廣東佛山的六年級男孩,某次在APP廣告彈窗的誘導下,用外婆的微信注冊了某平臺賬號。
最后因為作息規律與上學期差異太大被爸爸發現,原來11歲的孩子在和女主播裸聊,還打賞了1萬多塊錢。
再比如,有位家長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其11歲的女兒在校門口文具店買盲盒貼紙,里面有不少印有男性生殖器圖案的貼紙。
不少家長紛紛留言,自己購買的文具、玩具或書籍中,也有不適宜的符號或文字。
還有通過網絡誘騙中小學女生,冒充女生加好友,以交朋友、處閨蜜的方式要求女生拍攝隱私部位的照片或視頻。
“我們一樣大,但我覺得自己發育得不太好,你可以給我看看你胸部的照片嗎?”
“你不給我發那我們就不是真閨蜜,我去找別人了。”
巨大的互聯網空間,充斥著我們想象不到的“軟色情”內容。
《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過,一位媽媽偶然觀察女兒上網時發現。
女兒自己和她很多朋友圈中的好友,頭像都是穿著超短裙白絲襪的卡通美少女,或者是嘟嘴挺胸的二次元動漫少女。
起初,榮女士并不覺得有什么不正常。
后來,當她進入女兒常去的那幾個APP后,就發覺不對勁。
這種“白絲襪、超短裙”的美少女,看似童真純潔,在這幾個APP里,完全變了味道。
她們常常和“深夜的野外”、“蘿莉控來了”、“迷失”這種充滿誘惑性的標題聯系在一起。
再點開圖文,看具體內容,更是很多少兒不宜、不堪入目的畫面比比皆是。
雖然沒有赤裸裸的場面,但這種非常隱晦的感覺,讓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奇,更沖動。
一不小心,我們的孩子可能就被垃圾信息包圍了。
膽子小的,可能就是瀏覽一下。
膽子大的,已經到現實中實踐去了。
廣西梅州,一名13歲男孩強行拖拽一名放學小女孩到角落處!男孩在猥褻過程中,小女孩聲嘶力竭發出求救聲,所幸有位老人及時經過!
廣東清遠市陽山縣,8歲陳果(化名)在公園附近的一處房子被一名13歲的男孩陳某某性侵。事發當天,陳果的父母報警,收到的是不予立案通知書。
你嫌性教育太早,孩子犯罪不分大小,壞人更不會嫌你孩子小。
與其放任孩子通過網絡等途徑,接受一些不完整、錯誤或扭曲的信息,不如家長給孩子提供積極、有效的性教育。
當你不能正確引導孩子和性有關的行為時,他們就有可能傷害自己和他人;
當你對性避而不談時,在孩子看來,性是神秘的,是禁忌,是不能談的;
不談性孩子就會停止探索了嗎?當然不會。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越禁止的事情,越想做。
對此,有幾點想跟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時機?
2歲孩子問父母,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父母告訴他:“你是男孩”
孩子知道自己是男孩,性別意識建立,這就是一場簡單的性教育對話。
性教育可以不用拿著書本、對著幻燈片教學。
當電視上出現接吻鏡頭時,別著急換臺,其實這也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
問問孩子知不知道這是在干嘛?
告訴孩子這是兩個人互相表達喜歡的一種方式,前提是兩個人互相喜歡。
如果你不喜歡他,他親你,這是強迫,同樣,她不喜歡你,你也不能親她。
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
不要輕易嘗試,尊重他人,保護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場景,都是教育的好時機。
不敷衍、不回避,直面孩子的好奇,真誠的和孩子聊聊,就是最好的性教育。
孩子怎么自我保護?
1、建立身體界限感
教孩子認識隱私部位,并學會正確名字;
區分身體接觸的安全區,不安全區;
關于危險不要只強調陌生人,因為陌生人只占侵犯者的5%~10%,更多的是熟人作案;
重點告訴孩子5種警報:
- 視覺警報——有人看你的隱私部位或者讓你看他人的隱私部位;
- 言語警報——有人跟你談論隱私部位;
- 觸碰警報——有人觸碰你的隱私部位或讓你觸碰他人的隱私部位;
這里要跟孩子說:
一是父母幫你洗澡或者隱私部位受傷時,父母可以查看;
二是在父母允許時,其他人可以查看,如保姆幫忙洗澡或媽媽陪著看醫生;
三是可以讓孩子和媽媽一起設定一個愛心圈,圈子里的人可以擁抱或疼愛孩子。
- 獨處警報——與陌生人單獨待在一起;約束警報——有人擁抱、親吻你。
當出現這5中警報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大聲的說“不”。
還可以教孩子一些兒歌,讓安全意識刻在腦中。
2、性是美好的,但它也會傷人
很多性侵案件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就是孩子在遇到傷害時,不敢第一時間跟父母說。
反而會受到壞人的威脅,造成長期的傷害。
哪怕孩子知道哪些是隱私部位,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但孩子在面對威脅時,還是會選擇不跟父母說。
所以性教育不能只提傷害,這樣讓孩子會覺得性很可怕,很惡心。
同樣也要告訴孩子它是生命的來源,有了愛,有了性才有了人。
如果受到威脅,對壞人可以說謊。
如果壞人告訴你不要告訴爸媽,可以先假裝答應,回家后一定要告訴爸媽。
如果孩子跟我們分享事情,家長一定多說這句話:“爸爸媽媽很高興你能告訴我這件事情。”
必要的時候,送孩子去學防身術。
當然就算一個孩子武術練的再好,在面對力量懸殊的傷害前,也是毫無招架之力。
但學防身術不是為了去和壞人對峙,而是讓孩子遇到危險時可以有更多逃跑的機會,有拒絕的勇氣。
最后,比起教女孩怎么保護自己,我更希望男孩家長也能教育孩子怎么面對和舒緩性沖動?不要違反法律,不要傷害他人。
李玫瑾教授說過一句話:人的問題在幼年,幼年的問題在家庭,家庭的問題在家長。
現在孩子青春期到來比以前大大提前了,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超前于前面幾代人。
教育孩子之前,先武裝自己,趕緊補補性教育的課程。
把教育開展在問題之前,才是最有效的,不要等問題出現再來教育,彼時已是為時晚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