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些年來,隨著公眾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零糖“概念逐漸火熱。許多飲料或者食品都有了不添加糖的選擇,這種措施能減少人體的額外糖攝入量,幫助在未來降低肥胖癥以及相關疾病的風險。
不過,年少時攝入過量的糖分所造成的影響,似乎不會因我們現在“幡然醒悟”而徹底消失。就在最近,《科學》雜志的一篇論文通過回顧上世紀50年代人群的健康數據發現,從受孕開始計算的1000天內,胎兒期母親減少糖分攝入、嬰幼兒期控制自身糖分攝入可以顯著降低個體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甚至胎兒還在母親體內時,減少與糖分的接觸也能獲得上述好處。反過來說,0-3歲時不控制好糖分攝入量,相對來說會在成年后更易患上糖尿病。
當下,想要從幼年時期專門研究糖攝入的影響存在很大難度,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糖分攝入可以成為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化變量。Tadeja Gracner博士是新研究作者之一,她在回顧分析時發現,二戰期間以及戰后幾年,英國曾執行過糖配給制,一段時間內成年人每天攝入量小于40克,而兩歲以下兒童攝入量為0。
而隨著時間推移,營養供給開始恢復,這種糖配給制度被徹底取消。一夜之間,從幼兒到成年人,糖分攝入量開始飛升。Gracner博士翻閱過去的歷史文章時,看到糖配給取消后大量兒童涌入面包店的場景,她意識到這是比較糖配給制前后兩批人群長期健康狀況的一個絕佳機會。
▲不同時期的人群糖分攝入有巨大差異(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得益于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收集的海量基因和醫療數據,Gracner博士和同事對不同時期的人群(以受孕時間為準)進行了分類:一批來自1951-1954年的糖配給制時期,另一批則來自限制解除后的1954-1956年期間,這些人的年齡在研究分析期間約為51-66歲。根據數據結果,在配給制解除后,公眾的卡路里攝入量顯著升高,并且其中77%的提升水平來自糖類。
而兩組人群的差異也顯著影響了它們日后的疾病風險。總體來看,與糖配給制取消后的人群相比,從受孕開始算起的1000天內執行糖配給制的人,他們成年后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要低35%;患上高血壓的風險要低20%。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者還發現僅僅是孕婦執行糖配給制,也就是個體在胎兒期間受到“減糖”影響,也能在成年后降低15%的2型糖尿病風險,出生后繼續少攝入糖分會讓這一優勢進一步擴大。除了風險下降,限制糖分攝入可以將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時間分別推遲4年和2年。
這一研究表明,孕期以及幼兒期間的糖分攝入量對個體健康有長遠影響,甚至能改變患糖尿病的概率,堅持“少糖”或許要從小做起。不過,少糖不代表無糖,均衡的營養攝入也對個體長期健康非常重要。比如今年8月份,《科學》另一篇文章發現,如果孕婦在受孕前期經歷了饑荒導致的營養匱乏,會使得胎兒未來患糖尿病的風險提升。因此“無糖”和過量攝入糖分都不是好的選擇,只有營養均衡,控制糖分攝入量才會長期對人體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資料:
[1] 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the first 1000 days of life protected against chronic disease.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n5421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