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渝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唐代文學家杜牧的一篇《阿房宮賦》洋洋灑灑,以史為骨,借助夸張的想象,繪制出一幅秦阿房宮宏偉絢麗的圖卷。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統一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14年,然而這個龐大帝國的影響卻延續了兩千多載。它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另一方面,秦始皇一統六國后,舉全國之力興建的一系列龐大工程,不僅在彰顯著這個全新帝國的實力,而且如邊塞長城、貫通全國的“馳道”更是在王朝覆滅后仍然繼續發揮作用,影響著歷史的進程。
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宮闕萬間早已化作塵土,而 《史記》中關于秦帝國那超乎世人想象的浩大工程;那聞戰而喜、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還有那些令“天下苦秦久矣”的嚴刑峻法??關于秦帝國有限記載中的光與影,是史家爭論不休的話題,也是文學家的靈感來源。但是因文獻稀缺,這個短命而恢宏的帝國始終戴著一層神秘面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秦代考古工作展開,20世紀下半葉,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讓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景通過簡牘重現,大秦帝國的面貌正在逐漸變得清晰。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大秦賦》截圖
不一樣的秦國
當然,若不糾結于具體歷史事件,單只從秦代徭役制度的角度來看,睡虎地秦簡中不僅有關于秦代法律的具體條文,填補了空白,一些記載還刷新了傳統文獻中的定論,尤其為研究秦代徭役制度和軍功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云夢睡虎地秦簡。來源/湖北省博物館
徭役制度
先說徭役制度,早在戰國時期,秦國為了最大限度地動員國民參與國家建設以及對外戰爭,對全國百姓進行編戶,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戶籍制度和徭役征發制度。簡而言之,秦國實行普遍征兵制,而士兵又多以徭役的形式來征發。舊時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據 《漢書·食貨志》《文獻通考·兵考一》等傳統文獻中的記載得出結論:秦代男子23歲以后要服兵役,一生要當兵兩次,一次負責守衛首都一年,稱“正卒”;另一次守衛邊疆一年,稱“戍卒”,此外還要在本縣、郡內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這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秦漢時期兵役制度的定論。但隨著睡虎地秦簡的陸續公布,這個傳統定論受到挑戰和一定程度上的顛覆。
這份重要史料主要出自 《編年記》,根據簡牘記載,墓主喜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到秦王政元年(前246)出現了“喜傅”的記載,“傅”即指將名字著于戶籍,也是開始服徭役之年,這一年喜剛滿17歲。到了秦王政三年(前244),19歲的喜就已“卷軍”,參加了卷地的戰斗。這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即秦國男子至少早在20歲之前,就有被征發從軍參戰的可能性,而非23歲以后。該年之后,《編年記》的信息量更大,喜先后在秦王政三年(前244)、秦王政四年(前243)、秦王政十三年(前234)三次參軍。就喜個人經歷而言,無論從服役的起始年齡,還是征發頻率來看,都與傳統認知的一生服役兩次差距甚遠。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喜的幾次參軍經歷皆發生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不具備說服力。但事實是,在秦橫掃六國、建立秦朝后,且不論仍需要大量人力參與筑長城、建宮殿、修陵寢等大規模土木建設,即使是對外戰爭也一直未曾停止,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命蒙恬率軍30萬出上郡,北伐匈奴。同樣在秦朝建立后,又興師南征百越,《史記》中提到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征服嶺南后,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而 《淮南子》載秦軍在征伐百越的戰爭中,更有“伏尸流血數十萬”的慘烈記錄。秦帝國在統一后仍在進行戰爭,用兵數量也未必比吞并六國時少,要短時間從本質上變革兵役制度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從秦簡 《編年記》中關于喜一生多次服役的記載來看,更可能的情況是秦王朝統治下的男子,但凡年齡在十六七歲傅籍開始,一生中隨時都有被征調從軍之可能,而這些人一旦被征調,往往有六七成的人有去無回。去秦不遠的漢朝人評價秦政“窮武極詐”,大抵是準確的。
軍功制度
云夢睡虎地秦簡出土后,秦朝的軍功制度得到更完整的細節補充。戰國時代,秦國自商鞅變法后迅速崛起,而變法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打破了原有固化的貴族階層世襲,建立了二十等級的軍功爵制,將戰功作為升遷的主要依據。古代戰爭常以斬獲敵人的首級來作為軍功,在以往認知中,秦人的軍功基本與敵人首級畫等號。這個制度曾被認為是可以從士兵到將軍的公平制度,也是秦人能聞戰而喜的主要激勵來源。
但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卻告訴你,敵人的首級也不是萬能的。在 《秦律雜抄》中有這樣一條規定,即“故大夫斬首者,遷”,這里的“遷”指流放、貶謫,位于第五級的“大夫”親自去斬首,不僅沒有軍功,反而是犯法的。換而言之,斬首封爵的上限不得過“大夫”。也就是說在秦代的軍功制度中,首級不能完全等同于軍功,底層軍士的確可以通過斬殺敵人首級晉升,然而一旦靠首級晉升到大夫后,其身份相當于基層軍官,對于他們的考核標準也變了,不再與普通士兵相同,而是帶領團隊獲得戰果。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大秦賦》截圖
一支軍隊,士兵作戰勇猛固然重要,但指揮官的能力則起決定作用。如果僅僅靠砍敵人腦袋就能一路無屏障晉升到高級將領,甚至封侯拜相,那秦國高位者恐怕全是一群武夫、莽夫,又哪能培養得出王翦、蒙恬這樣能夠統領千軍萬馬的優秀統帥?此外,秦律中禁止大夫親自去砍首級,除了對軍官變更考核標準外,也是為了杜絕軍官利用職權與士兵搶奪戰功的情況出現。畢竟在軍功制度的刺激下,因爭功而內訌的情況時有發生。
睡虎地秦簡 《封診式》中記載的兩個案例就揭示了秦代軍功制度在這方面的弊端。案例一是士兵甲在軍中看見士兵丙拿著劍砍士兵丁,甲制止后問起原因,得知是丙要搶奪丁獲得的首級,于是將丙捉拿治罪。案例二則是講兩名秦軍在戰場上斬獲一個首級,而后互相爭奪,于是請上級來裁斷。沒想到這位裁判官在驗首級的過程中發現首級所受的是劍傷,而非戰場上的矛、戟、戈等長兵器造成,裁判認為事有蹊蹺,懷疑是謀殺自己人冒領軍功,于是通告各部隊統計失蹤的士兵,并讓他們來辨認首級。
這兩個案例反映出一個殘酷的事實——在秦代軍功制度的激勵下,士兵固然能夠勇猛作戰,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自相殘殺、殺良冒功等弊端。在這種激烈競爭制度下的秦軍盡管兇猛如虎狼,但當初“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精神,恐怕也在軍功的刺激下所剩無幾。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1年8月上,原標題為《除了兵馬俑,秦朝還留下了什么?秦簡中的帝國興亡史》,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周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