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非洲來源理論的爭議
現代人類從非洲起源的原因和證據已經很明確了,可以說已經是定論了。除非將來再出現新的完整理論來代替。
但還是有很多人對非洲起源理論無端的存疑,究其原因無非有兩方面:一是因為人類非洲起源理論和分子人類學是近幾十年才興起的學術,中國教科書還停留在近百年前的基礎上沒做更新,又因很多人的學術知識主要局限于教科書,就不知道這方面的知識了;二是學者們并沒有把為什么現代人必然來源于非洲說清楚。
下面筆者從地理學、考古學及體質人類學和分子人類學幾個方面將這個簡要的說清楚。
人類為什么來源于非洲?
地理學的支持
在地質歷史上,地球表面有明顯的總體氣溫變化,寒冷時代和溫暖時代交替循環。在地理學上,寒冷時代被稱為“冰川期”,溫暖時代被稱為“間冰期”。大的冰川期和間冰期之間還會有若干個小的冰期和間冰期穿插,被稱為“亞冰期”和“亞間冰期”。亞冰期和亞間冰期之內又會有更小的“小冰期”和“小間冰期”穿插。
地球的亞冰期來臨時,南北半球大部分地方會被冰川所覆蓋,熱帶地區會消失,溫帶地區退縮到赤道附近,海平面下降,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會與歐亞大陸連為一體,非洲大陸和亞歐大陸的連接面也會大幅增加。而冰河時代的來臨可能會比較迅速,動植物們來不及適應,就會大量的死亡甚至滅絕。
最近一次的冰川期是第四紀冰川期,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被稱為“第四紀大冰川期”,結束的時間是在1萬多年前左右還是至今仍未結束,學術上還有爭議。這次冰川期是由好幾個亞冰川期和亞間冰期組成的。
最近的亞冰期是從大約11萬年前到1萬年前左右,而冰川覆蓋在大約2萬年前達到興盛的頂峰。這時北美、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冰川所覆蓋,海平面也大幅下降。到1萬年以前,地球突然變暖,冰川融化,各地爆發大洪水。人類也開始大發展。
亞冰期對動植物,尤其是人類的生存有很大的影響。中國考古出土的北京人、藍田人和元某人等猿人就是在亞間冰期出現,亞冰期來臨后滅亡。
中國和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在冰川期和亞冰期是不適合大多數哺乳動物包括古人類生存的。即便是掌握先進科技的現代人,要是亞冰期又來了,在這些地區的長期生存也很困難。
全球地圖
在亞冰期,大部分動物包括人類,只有在赤道附近地區的才可能存活下來。然而,亞洲的赤道地區是東南亞島嶼,陸地狹窄,不適合人類活動;南美洲的赤道地區雖然寬敞一些,但是地形并不好,與北美洲僅有地峽相連,人類活動不易,也不宜生存。后來的印第安人在美洲的活動也是很受限制的。
從上面地圖可以看出,只有非洲的赤道附近有大片較為平坦的陸地,在亞冰期才適合人類生存。
在漫長的地球新生代中后期(新近紀和第四紀,大約2300萬年前到現在)歷史中,非洲中部尤其是東非地區一直有大量哺乳動物、靈長目動物、類人猿和人類的存在。
東非地區可以說是人類演化的溫床和最后的庇護所,孕育和保護了一批又一批不同類型的人類,并在氣候適宜的時候,將他們送往世界各地。
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支持
東非地區,大湖眾多、水草豐美,尤其適合眾多大型哺乳動物生存。經??磩游锸澜绲呐笥褌兙椭?,這里以規模宏大的牛群和角馬群著稱,還有很多象群、獅群和黑猩猩等大型哺乳動物。
人類前身的”地猿”、“南方古猿”正是生活在這里,有很多猿人的身體和活動痕跡被考古發現。
最早的人類化石——“露西”
俗稱為人類祖母的“露西”(Lucy),也于七十年代在東非地區被考古發現。露西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脫離猿人界成為人的古人化石。
根據體質人類學推測,露絲身高一米多一點,能夠直立行走,腦容量大約是現代人的一半??茖W家測定,露絲生活在距今約320萬年前。
體質人類學研究還發現,非洲之外的人類化石分批次與非洲之內的有相似關系。比如歐亞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中國的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印尼的爪哇人,歐洲匈牙利的西維特斯佐洛人和阿爾及利亞的特爾尼芬人等,與非洲坦桑尼亞發現的更早的一些人類化石在骨骼等體質上相似,而與當地后來出現的人類化石差異很大。后來的新石器時代人也呈現出類似的現象。
從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來看,亞歐大陸不同批次的人與非洲對應批次的人之間有明顯的直接親緣關系,亞歐大陸不同批次人之間卻沒有直接的親緣關系,而非洲對應批次的人往往出現的比亞歐大陸的早很多,因此可以推斷出不同批次的歐亞大陸人都來自于非洲。
分子人類學支持
五十年代美國科學家沃森發現了動物細胞核中生物遺傳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繪制出了人類基因圖譜。隨后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分子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學者通過基因技術研究現存人類各族群的親緣關系,還可以通過研究人類化石中殘存的基因信息,來研究現存人類和古代人類的親緣關系。
他們通過對當前人類和古人化石的基因研究發現了令人驚訝的成果。
現代人類和各地古人化石具有相同的祖源,都能追溯到非洲東部出土的人類化石。當前最早追溯到露西化石。
歷史上人類基因的演化是個不斷分化的趨勢,而不是融合的趨勢,而且總體上是新人淘汰舊人的趨勢。
現在分布于全球的人類都屬于一種人類亞品種——晚期智人,出現的時間很晚,只有幾萬年而已。
現存各人種間都沒有生殖隔離,說明血緣關系是很近的,比家貓和野貓的關系都近。至于膚色的不同,也許和家貓的毛色差別是差不多的意思。
分子人類學結合考古和體質人類學表明,除了晚期智人,還有更早出現的幾個品種的人類,如較早期的直立人、匠人,中期的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以及晚期的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爪哇人和歐洲同時代的人都屬于直立人,是末次亞冰期之間的品種,在中國、歐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從基因上來看:直立人來源于非洲,已經滅絕,與以后出非洲的智人沒有直接親緣關系,屬于共祖的關系;智人——無論是早期智人還是晚期智人也都源自于非洲。
人類的基因演化是個不斷分化的過程。分化之后就像是一棵樹,有主干和有各級的分枝。但是這棵基因樹長得有些畸形,一支發展的特別龐大。就是走出非洲的這支晚期智人,先后發展出了人數龐大的分支。
這些非洲之外的智人在基因上都可以追溯到非洲的智人,進而追溯到露西化石。
此外,除了重返非洲大陸的大黑人之外,非洲其他的人群雖然人數較少,但種類卻非常之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可不是只有大黑人,還有各種各樣膚色棕色和偏黑的人群。
打個不太準確的比喻,晚期智人基因就像是一棵樹,這顆樹共有十個基礎分支,有九個基礎分支留在非洲,剩下一個分支長出了非洲,卻長得異常枝繁葉茂。
這種現象說明晚期智人根在非洲,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現代人類來源于非洲。
人類發展脈絡
人類發展簡要歷程
在地球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分子人類學結合體質人類學和考古學,基本厘清了人類的演化脈絡。
大約六百萬年前,非洲中部地區的類人猿中分化出了黑猩猩和猿人。在此之前,紅毛猩猩和大猩猩已經從類人猿中分化出來了,而猴子分化的則更早。
不久后猿人中產生了“南方古猿”。
猿人和人類演化圖
大約三百萬年前,南方古猿中產生了正式的人類。露西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然后人類發展分化出了“能人”、“匠人”和“直立人”等早期人類分支。
大約二百萬年前,直立人趁著亞間冰期走出了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中國境內的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猿人就屬于直立人。直立人最早在東南亞考古發現,后來在中國境內和非洲本土也發現了直立人。各地的直立人具有相似的基因、骨骼體質和生活方式,使用打制石器。這個時代也就是所謂的“舊石器時代”。
后來大約到三十萬年前左右,亞冰期到來,非洲之外的直立人消失,直立人滅絕。在此之前的約五十萬年前,非洲本土的直立人已經被其他人替代消失了。這也是中國境內的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考古上沒有顯示出后續發展的原因。
之后到了二十萬年前左右又有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走出非洲,在歐亞大陸和多地方留下了活動的遺跡。他們使用磨制的石器。這個時代也就是所謂的“新時期時代”。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馬壩人、道縣人就屬于早期智人。
人類演化詳細圖
后來到了五六萬年前,晚期智人又從非洲走出。晚期智人智商高,有大群體意識,適應能力強,來勢洶洶,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原因,很快淘汰了非洲內外所有的其他人種。中國的山頂洞人就是晚期智人,但不是漢人。
人類就是這樣生生不息的從東非這個溫床中不斷孕育出新的品種,并且隨著氣候的變暖,一波波的走出非洲,然后隨著氣候的變冷,又競爭消亡。
晚期智人走出非洲遷徙圖
誰知道如果下一次冰川期來臨,非洲之外的人類會不會再次消亡或者退回非洲中部呢。
當今人類的分型
對于晚期智人來說,其分群和遷徙明顯是按照父系Y染色體基因來進行的。父系Y染色體父子傳承,億萬年不熄,可以稱之為“血統”。
為了簡單表達人類的繁衍和分化進程,分子人類學家按照時間順序用字母來標注人類血統。
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主要分化出了:
- C系人,包括東北亞的東胡人、鮮卑人、蒙古人、滿人、澳洲的毛利人等。他們走出非洲的時間很早,在幾萬年前。
- D系人,俗稱矮黑人,包括印度的安達曼人、中國臺灣的高山族人、倭國東北部的阿依努人等。他們走出非洲也有幾萬年了。
- E系人,也就是俗稱的大黑人,出了非洲后又返回,在非洲展開了一波大進軍,現在成了非洲優勢人種。大黑人返回非洲并爆發的時間并不算太久,荷蘭人比黑人更早到達南非。E系血統在南歐也有較多分布。
- J系人,也就是閃米特和含米特人,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等。歷史上的巴比倫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也是屬于這個人系。
- K系人,可能產生于中亞地區,在智力上發生了躍遷,生長的異常繁盛,發展成為現在地球主導地位的人群,包括印歐人、漢人等。因為過于繁盛,分子人類學家又給K系人的下級分支分配了N、O、Q、R等專門的字母來標注。其中N和O基因接近,同屬一個分支;Q和R基因接近,同屬一個分支。K系人產生的時間很晚,可能只有一萬年左右。
- N系人,曾經在中國北方考古中大范圍發現,但現在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北部,包括愛斯基摩人、芬蘭人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人的主體。
- O系人,人數眾多,包括漢人、大多數中國南部少數民族、印度東部曼尼普爾人、緬甸人、泰國、老撾、越南菲律賓和馬來人。甚至太平洋群島里的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的主體人父系基因都是O系。O系和N系的基因較為接近。
- Q系人,分布廣泛,歷史上的匈奴人大概就是Q人為主,現在的印第安人也是Q系人。
- R系人,人數眾多,分布廣泛,主要是印歐人,包括中東波斯人、庫爾德人、印度雅利安人,以及歐洲的希臘人、拉丁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R系和Q系人的父系基因是接近的。其實印第安人和歐洲人可以說是近親。
還有一些人群呈現出明顯的血統雜混現象,比如中亞地區的一些族群,以及朝鮮和倭國人。朝鮮和倭國雖然O系血統人的比重很高,但是從語言上來看,它們的主體是C系人。倭國的D系矮黑血統人的比重也比較多,所以有些人會有“高鼻深目”的相貌。
值得一提的是,漢人和印歐人基本上是最晚出現的人群,歷史可能不超過五千年,但卻都是迅速發展出高度文明的后起之秀。
從分子人類學和考古學來看,漢人也就是華人,起源于四五千年前中原東部爆發式興起的龍山文化人,崇尚樸素大方的黑陶文化。這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和歷史都是相符合的。中國人以泰山和東方為尊,不是沒有原因的。
漢人是世界主要族群里父系血統和母系血統最純的人群,幾乎沒有之一。這大概一是因為華人是從一個很小的群體爆發而成的巨大群體;二是因為華人很早就發展出了完善的倫理風俗。
但是,華人先祖小群體是從什么路線到達中原東部的,依然是個謎。
多地起源說是可笑的
一些中國學者還在固執沒理由的堅持人類的多地起源說。
這是很荒謬的,不可能各地的哺乳動物分頭發展,最后殊途同歸產生一種血緣極其接近沒有生殖隔離的人。也沒有一種動物會是這樣。
殊途發展只會演化出不同類型的形態。比如“鼠”這個名稱的動物,在澳大利亞發展出了袋鼠,在別的大陸發展出了老鼠、松鼠、豚鼠。
各地差異化發展了再融合成為一種新人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能融合就沒有生殖隔離,說明這兩個人種本來就是同源且分化時間并不久,而基因差異較大的話就會有生殖隔離,就無法實現融合了。
所以,人類的多地起源說是很可笑和愚蠢的說法。
全文總結
綜上所述,人類來源于非洲的原因、證據和理由都很明確。無論是現代智人,還是古代北京人、藍田人這樣的直立人,都是不同批次來自非洲的人。
人類演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樹狀分化的歷史,而且總是上演新人替代舊人的悲喜劇。
也許下一次冰川時代的來臨,或者新一代人類的突然產生,就會對現有的人類構成巨大的威脅。或許之后,人類又會退回東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