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三人行——程大利、陳仕彬、劉墨中國畫觀摩交流展》在北京大道堂美術館開幕。
多年來,程大利先生秉持守正出新的審美原則,對中國繪畫史尤其是董其昌、黃賓虹等人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能在創作中時時踐行自己的審美理想,畫作中既有古典之美,同時筆下也更多流露出個人風采,筆實墨沉,煙云滿紙。
陳仕彬自幼酷愛書畫,一直從事書畫創作、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意工作,因而眼界遠較一般畫家開闊,又能在書法、詩文方面花大功夫,大畫氣勢磅礴,小畫細致入微,所以畫面之外,猶有無窮之余意。
劉墨先生以文史為主要研究范圍,近年著作頗多,讀書、游歷之暇,深知“寫意”乃歷史上“邊緣人”之“游戲”,筆墨自娛,圖像外以詩以書,隱約猶存傳統文人之余緒。
研討會現場
馬振聲、王濤、夏天星、林陽、劉家強、康偉、朱中原、洪厚甜、李建春、王躍奎、任賽、翁芳友、旺望忘、張桐瑀、張瑞田、崔自默、許宏泉、羅美富、張公者、 程瑞鑫、劉明才、 唐書安、吳川淮等嘉賓圍繞三人的作品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本次展覽的題目,來自于孔子的《論語·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蚨舜握褂[的意義,首在強調交流與觀摩,以及由“三人行”作者商定邀約觀展嘉賓的座談與研討。眾嘉賓歡聚于北京大道堂美術館中,對三人的作品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程大利作品:
甲辰夏,余與仕彬、劉墨諸君作川西游。車出蓉城,沿江北上。一路邊行邊畫。過映秀、綿虒而西行。山漸高,水漸激。泉流匹練奪目,江水奔流若龍蛇舞。夾岸諸峰壁立。雖水泥鋼網固之,仍時生塌方之憂。好在友人一路談笑,只覺時間短暫。午后即達阿壩州理縣,擇孟屯河谷下榻。
此藏羌小寨,民宿林立。縱目窗外,群山聳峙,綠嶂百重。遠處雪峰晶瑩,正是四姑娘山后背,此為畢棚溝也。遂展卷潑墨,一發而不可收。
是日,劉墨兄詩性遂起,作七律一首云:
芃野仙蹤路不疑,浮巒凝碧到何遲。
天荒絕壑言難罄,水嚙寒江山欲移。
照夜清樽增浩蕩,凌空健筆更華滋。
與公入蜀興非淺,賦得無聲滿卷詩。
余步墨兄原玉和之:
萬里江源渺望題,山川形勝嘆來遲。
猿啼近接青冥外,鶴飛遙連翠壁移。
云氣詭時生絕頂,泉聲終日落寒滋。
畫圖不盡登臨幸,即和同君作小詩。
此行留此記憶,甚幸。
——程大利
陳仕彬作品:
三五道友結伴而行,一路仰觀俯察、交流切磋、詩文唱和、飽覽沃觀,既“師造化”,又“得心源”,在自然中參悟天地,在交流中升華境界。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指的是“師造化”,而心源的取得則往往需要在師友同道的交流中妙悟。
文化、文脈總需要一代一代傳承的,尤其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口傳心授,在社會這個場域和氛圍中去承接這種無形的能量。
人生是一場夢想的抵達,所有的尋覓、探索、游歷,都是為了抵達夢想的彼岸。在趕赴這場生命盛宴的過程中,我們將經歷無數的同行,能有幸與大師、同道結伴而行,無疑是生命的快樂之旅。
——陳仕彬
劉墨作品:
物理意義的地理并不存在永恒的形貌,然而在詩意的建構中,那種對超越形貌的山水的想象,方能觸及山水的永恒之境,也正是中國畫家所著力追尋之境。
只有詩意的表達者,才可以抵達山水畫的幽昧之所,聆聽到山川間隱隱傳出的天地秘語,登山者以詩意的形式,為幽昧的山水點亮一盞燭火,畫家筆下的物象開始澄澈、顯現——只有這詩意的建構,才可以突破時空的牢籠,抵達天地的大美之境。
——劉墨
據介紹,該展將持續到月底,展覽期間,亦歡迎廣大觀眾預約觀展。
“三人行”這個展名是劉墨兄取、程大利老師所題的。最初我是覺得這個展覽或者展名是有點蹭程老師名氣的,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蹭大伽流量,說實話,心里還是有些許不安。好在這句出自孔子《論語·述而》的經典名句,大家都知道其后半句是“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里的師者就是三人中長我和劉墨兄二十歲的程大利老師。
程大利老師在當今書畫界的影響力,以及劉墨兄的才華和學問,我不想在此贅述。我只想說,我和劉墨兄都是榮幸的,能與德高望重、藝道雙馨、高懷深翰的程大利老師一起游歷、交流并舉辦展覽,無疑勝過簡單的拜師學藝。程老師非常謙遜,記得二十年前我在教育部藝教委工作時,因工作關系與他相識,不久便蒙生了拜他為師的想法,他非常謙虛地說,“師就不用拜了,我們可以多交流,一起外出寫生,有機會還可以一起合作創作點大作品,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更輕松?!倍嗄晗聛?,我們幾乎每年都要外出寫生,偶爾也合作創作作品或者聯合舉辦展覽,一路走來讓我獲益良多。中國的師道文化不僅講究言傳身教,更講究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細數與程老師相識以來的過往,我常感動于程老師不嫌我隔代膚淺,與我在藝道感悟上的平等交流和碰撞。這種平等的交流和碰撞。讓我的思想更加獨立和自信。當然,由于年齡的差異和識見的異同,迸發出的思想火花自然也更加不一樣。總的來說,受益更多的是我們年輕一輩。明末思想家唐甄有言“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師”和“友”獲取的知識和感悟是不一樣的??鬃舆€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充分說明益友對于人們成長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三人行”的意義就更深遠了。
“‘山水’相對于‘社會’而言,是安靜的所在。在煩囂中求清靜,疲累后盼解脫,人們便想到山山水水中去?!保ā冻檀罄勆剿嫛罚?。從這個意義上講,山水畫亦是心靈的藝術。從古至今,詩人畫家為了追求這份心靈的寧靜和超脫,均有結伴出游的習慣,甚至發展成了他們精神生活的方式。比如,晏幾道每年都要“守得蓮開結伴游”,杜甫甚至將一生總結為“壯游”,還寫出洋洋灑灑近千言的“壯游”詩。
三五道友結伴而行,一路仰觀俯察、交流切磋、詩文唱和、飽覽沃觀,既“師造化”,又“得心源”,在自然中參悟天地,在交流中升華境界。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指的是“師造化”,而心源的取得則往往需要在師友同道的交流中妙悟。歷史上許多不朽的名篇名作都誕生在出游和雅集中,比如王勃因不期然赴了一場宴會,誕生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王羲之會稽山下春日出游,寫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此類佳話不勝枚舉,已然成為中國人傳統雅事。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應趨之。依照今天的出行條件,較之古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出游的廣度,深度、花樣也更加豐富多彩。但我想說,唯詩人畫家的出游多了一個幸福的維度,因為多了采風創作的詩情畫意,多了在山水間切磋論道的精神升華。在逍遙云山、笑傲煙霞的過程中“澄懷觀道”,精神早已融化在大自然的丘壑中了,同時也跡化到作品中,也許這就是宗炳所說的“暢神”吧!而較之我們的“三人行”,幸福還不止于此,因為我們的年齡、學識、經歷的差異,我們還多了一位“引路人”,當然這里的“引路人”不是導游,而是藝道之“引”,人生之“引”,在這方面程老師堪稱楷模。
前幾日,劉墨兄來我的工作室喝茶。突然感嘆起當今文化老人太少了,屈指數來,確是寥寥無幾。他說道,在這方面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等,甚至程老師都比我們幸福多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他們所在的時代,比他們稍長十歲至數十歲的前輩大師比比皆是,他們好像處在一個果實豐沃的叢林中,隨手便可摘到甜美果實來充實自己,所以能成就他們又一代的輝煌。而反觀今天,現實令人堪憂。文化、文脈總需要一代一代傳承的,尤其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口傳心授,在社會這個場域和氛圍中去承接這種無形的能量,而這種氛圍在今天越來越羸弱了。人都會變老,但我們希望文化不要變老,社會不要變老。而要讓社會充滿朝氣和活力,老、中、青的傳幫帶或者說不分年齡的結伴同行是不是也很重要呢?
人生是一場夢想的抵達,所有的尋覓、探索、游歷,都是為了抵達夢想的彼岸。在趕赴這場生命盛宴的過程中,我們將經歷無數的同行,能有幸與大師、同道結伴而行,無疑是生命的快樂之旅。希望“三人行”中國畫交流觀摩展是一次圓滿的例證。
陳仕彬于大道堂
2024年10月2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