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Shadrin|俄羅斯
文|若杉
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在公司給同事講方案,明明自己準備的很好,但是一上臺就結結巴巴,腦袋空空;
去參加朋友聚會,一柜子的衣服脫來換去,始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穿哪件合適;
甚至,去玩個劇本殺,也戰戰兢兢地怕別人嫌棄自己,不夠聰明,玩得不好;
有這種特質的人,我們統稱為“易緊張體質”,而容易緊張的根本原因是自我客體化。
什么叫自我客體化?就是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情,不是從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想要什么出發,而是從別人會怎么看我的角度出發的狀態。
比如在臺上演講,你想的不是我今天有沒有把我要講的東西講明白,而是滿腦子都在想: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很緊張,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很菜,這樣想的時候,人就容易緊張;
或者你喜歡一件粉色的衣服,原本開開心心穿出去就好了。
但是,自我客體化的人會想別人會不會覺得我裝嫩,這個年紀了怎么還穿粉色?這樣想的時候,哪怕最終決定了穿粉色衣服出門,人也是別扭和緊張的,甚至潛意識會覺得,路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嘲笑自己。
自我客體化的形成,通常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取悅撫養者。
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一直有一個需要取悅的撫養者。這個撫養者未必本身存在惡意或疏忽,而是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可能笑得不多,或者他對這個孩子表達滿意與稱贊的時候不太多。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努力地去想我做什么可以讓他開心,這種時候,其實孩子就讓渡了自己的主體性,而更多地去關注別人想讓我怎么樣。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因為發現做鬼臉可以讓爸爸笑,她便幾乎做了一輩子的鬼臉而取悅別人。
第二:避免被撫養者責罰。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撫養者是嚴苛的。
孩子做得稍微不滿意,就會遭到責罰。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處于惶恐、避免出錯的狀態。
所以,他判斷事物好壞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撫養者的好惡。因為一直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孩子的主體性就很難建立起來。
第三:父輩集體主義的生長環境。
我們的父輩,大多成長在集體主義的生長環境里,有可能是一個村子,或者一個工廠大院。
他們會更在意別人怎么看我,因為在這種環境里面,他們怎么看我,除了影響我的口碑,甚至還會影響分房、升職。所以,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父輩說:
出門要有禮貌,別被別人笑話;
你這么大還不結婚,我在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你不會做飯,以后婆家怎么看你;
這些,其實都是客體化的表達。聽習慣了,我們自然也會把這些聲音內化在自己心里,然后客體化自己。
告別緊張,擺脫客體化,找回主體性,有幾個實用的方法分享給你。
第一, 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
感受是我們和這個世界連接非常直接的一個接收器和反應器。
你過得好不好,其實你的感受會告訴你,你會知道自己喜歡吃什么口味的菜,也會知道今天的風舒不舒服,溫度是否適宜,你自然也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生活,不喜歡什么樣的生活。
所謂迷茫,大多時候只是理性對感性的壓抑。所以,當你學會信賴自己的感受,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你會主動地去做一些調整,而不是為了某種外界的要求,拼命忍讓或妥協。
第二, 意識到別人怎么看你,都只是別人的投射而已,未必跟你有關系。
我之前在北大給學生做咨詢,很多同學都會意識到,同樣是“我在北大讀書”這件事,他們在北大的同學自然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但是對于他們的高中同學來說,考上北大自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你看,事實沒變,變的是看待同一事件的人,以及看待事情的視角,所以我們要明白,很多時候,別人怎么看你,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
第三, 直接肯定自己。
你可以嘗試寫自我肯定日記。容易客體化自己的人,因為害怕別人的指責,害怕別人的眼光,所以常常會對自己更加的苛責,也更習慣于找自己身上的缺點。
換一個思路,你寫自我肯定日記,從具體的瑣碎的生活中去找你哪些方面做得還不錯,一定有,哪怕是一些細微的地方。
但是當你的自我肯定變多以后,你就會更加信任自己,你的主體性自己就會激發出來。
第四, 學會主體化敘事。
容易客體化自己的人,常常會覺得,我今天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別人會覺得不好看,不得體?
但是主體化敘事的人,會想:我想穿這件衣服,我今天穿這件衣服符合我的心情,今天穿這件衣服,我覺得我很自信,或者是我很舒適。
當你所有的敘事圍繞“我”展開的時候,你自然就是一個能夠立得住的一個擁有主體性的人。
第五, 學會合作。
容易客體化自己的人,常常容易和別人比較,在這個比較中,當你覺得比別人好那么一點點的時候,常常容易飄飄然。
但是當你覺得自己比別人差的時候,又容易自我貶低,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在這種時候,其實學會平視自己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學會與他人合作。
當你覺得別人比你強很多的時候,不去想我怎么這么差,他怎么那么好,而是想,我可以從他身上學習什么,或者我可不可以跟他合作,我們一起做點什么。
當你學會與人合作的時候,你就沒有那么容易進入到貶低或者是嫉妒這種內耗的情緒里面,而是別人的優秀我很欣賞,以及別人的優秀我也可以為我所用,這樣你就是一個主體性非常強的人。
自我客體化是一種把自己的生命嫁接在別人的需求之上的生活方式,時間久了,你對于自己是誰,想要什么會越來越模糊,你也會因為過得迷茫、慌張,覺得內心空空。
找回主體性, 就是找回生命的主動權,找回自己的過程。
愿你,活成你自己。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