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國藩前去徹查。不料,曾國藩拖延數日才動身,審訊時也是一言不發。主審官員密報慈禧:再查大清就完了。
光緒六年,江寧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驚天大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檢閱完湘軍之后,在回府的途中出現了意外。
當時,一名男子突然竄出,大呼冤情,馬新貽遂停車問詢,不料這名男子突然竄出,一柄匕首刺入了馬新貽的腹部,等隨從反應過來之后,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抓住了嫌犯,可馬新貽卻傷重不治,死在了任上。事件一出,朝野震動,各種流言蜚語也鋪天蓋地地傳來。畢竟兩江總督這樣的大員,在朝廷中地位非凡,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
歷史上像于成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名臣都先后出任過兩江總督,由此就看得出兩江總督的地位之高,可以說若不是朝廷親信,是絕不可能出任兩江總督的。
而這樣一位位高權重的高官竟然遭受了刺殺,自然令人想入非非。很多人說,這是朝廷內的派系爭斗的結果,想要繞開總督的護衛行刺殺之舉,若是沒有內線,怎么可能成功?
此說法一出,很多人自然就聯想到了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后,八旗兵根本無力剿滅,短短幾年的時間,南方的半壁江山就落入了太平軍之手。岌岌可危的局勢之下,慈禧太后只得依靠地方團練來對抗太平軍。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都是在這個背景下崛起的,而且很快就變成了清廷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力。
在危急之時,湘軍的崛起是國之棟梁,可到了太平天國覆滅之后,曾國藩在地方擁兵自重,就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
曾國藩事實上早就知道卸磨殺驢的道理,因此,在太平天國事件之后第一時間,就主動向朝廷請求裁撤湘軍。盡管最大限度的表明了自己忠于朝廷的態度,但慈禧還是難以信服。
不久之后,慈禧將曾國藩調到直隸任總督,雖然看起來是升職了,但其實曾國藩離開南方,就等于離開了自己的大本營,再加上直隸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這就在事實上軟禁了曾國藩。
隨著曾國藩的離任,馬新貽走馬上任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次的人事調動,背后是大具深意的。
曾國藩調離江寧,湘軍淮軍正是群龍無首的局面,而這些年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民間就盛傳太平天國的國庫中就存著超過2000萬兩的白銀。
這筆財富卻在太平天國被平叛之后,消失無蹤,馬新貽在上任之初,慈禧就曾面授機宜,要他去到江寧之后,務必要查處太平天國國庫白銀的所在。
事實上,對于這筆錢,曾國藩早就上書慈禧,稱只是坊間傳聞,并無銀兩。但有消息稱其實這筆錢大部分都進了曾國藩的腰包,成為保存湘軍實力的主要經濟來源。
正是因為這些秘密的存在,當馬新貽來到江寧上任的時候,湘軍一些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所以,才動了刺殺的想法。
其實馬新貽自己也清楚這次江寧之行怕是兇多吉少,果不其然,意外就這樣發生了。隨著馬新貽之死,慈禧太后震怒,她立刻下令嚴查此事。
時任漕運總督的張之萬領旨前去查案,但張之萬在官場沉浮多年,自然也看得出其中關竅。如果嚴查,勢必牽連出湘軍的一些問題,而曾國藩是他不想得罪也得罪不起的存在,而不嚴查,慈禧老佛爺面前又無法交代。
所以,張之萬就干脆來一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策略,查了好半天,得出個案情無人主使,一切皆可信的斷詞。
慈禧看著呈遞上來的案卷,大為光火,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無奈之下,只得再派刑部尚書鄭敦謹赴江寧,曾國藩為主理,去審查案件。
慈禧認為,曾國藩親自主審,再加上鄭敦謹監督,就算曾國藩想要徇私,也要有所顧及。可誰知道,接下旨意之后,曾國藩卻直接稱病,干脆都不啟程。
事件發展到這里,慈禧心里也跟明鏡一般,要說其中沒點隱情,真的是誰也不會相信。于是慈禧飭令曾國藩盡快出發。
無奈之下,曾國藩這才不急不慌的前往江寧,然而到了江寧之后,作為主審官的曾國藩卻不急著審案,反而是每天看書喝茶,無所事事。
直到鄭敦謹到了,這才一同前去審案,按理說曾國藩是主審,自然應該主動問案,可到了現場,曾國藩卻一言不發,逼得鄭敦謹只得親自問話。
調查之下,鄭敦謹果然發現了刺殺案與湘軍之間的關聯,確證了這個信息的鄭敦謹不由得大驚失色。
湘軍敢對馬新貽動手,他鄭敦謹要是說了不該說的話,恐怕也難逃劫數。想通了這一點,鄭敦謹趕緊向慈禧發出密奏:“不能在查了,再查下去湘軍若反叛,大清不保。”
鄭敦謹的擔憂不無道理,事實上,此時的鄭敦謹身處險境,但大清何嘗不是,太平軍如此強悍,都抵擋不住湘軍的攻勢,如果繼續查下去,觸怒曾國藩,一旦湘軍反叛,八旗兵又拿什么來抵御湘軍?
接到密奏的慈禧,此刻也恍然大悟,之所以馬新貽會遭遇刺殺,又之所以案子查不出個所以然,當然事出有因。
強悍的湘軍集團,如日中天,如果矛盾激化,即便是她也不敢說能夠安然無恙,再加上,此刻的大清,不但內部混亂,外部更是被列強虎視眈眈。
曾國藩就算有大錯,也只能用之,所以,慈禧也只得就坡下驢。看到慈禧的態度,鄭敦謹心知肚明,立馬沿用了漕運總督張之萬的判詞,稱無人主使,尚可信。
了結此事之后,鄭敦謹如坐針氈,畢竟知道的太多也是錯處,所以不久之后,鄭敦謹就稱病辭官,自此遠離斗爭的中心。而曾國藩則親自監斬,斬掉了兇手張汶祥。
自此,掀起滔天巨浪的晚清懸案,就這樣不了了之,而馬新貽成了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卻連主張正義的機會都沒辦法獲得,也是可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