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從來高難問,機遇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奇妙。平常盼都盼不來,有時候來了自己又抓不住。在晚清的時候就發生了這么一檔子事兒,上級調人不愿去,冒名頂替,結果一個衛兵卻成其大名。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還得從一所軍校說起。
近代史上,清朝各地建立了許多新式學堂,比如云南講武堂,各地陸軍小學堂等。其中說得上開其先河的則為光緒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創立的天津武備學堂。
這所學堂是李鴻章仿照西方軍事學校創辦的,旨在為晚清培養新式陸軍軍官。生源怎么來呢?當時的方法就是調,于是也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傳奇故事。
收到上頭命令后,直隸提督葉志超就向直隸各鎮調人。當時朝陽鎮總兵開了一張名單就報了上去,其中有一個守備不愿意去,想著在這里多安逸,出去受苦嗎?可名單已經報上去了怎么辦呢?沒辦法,該總兵就讓一個馬弁,也就是衛兵冒名頂替給調了出去。
原本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誰也沒有放在心上,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卻是,多年后,貪圖安逸的守備解職回鄉默默無聞,反倒是冒名頂替撿漏的小兵闖出了名頭,無人不知。此人是誰呢?那就是北洋三杰之一的老大王士珍。
在民國時期,王士珍人稱北洋之龍,雖然官居高位,可是小時候家里很苦。父親和伯父去世較早,王士珍兼眺兩房和母親伯母艱難度日。聰明好學,原本是讀書的好材料,卻因為生活所迫被迫輟學投軍。
在舊式軍隊干著馬弁的工作,原本升官是沒邊沒影兒的事兒,可就因為這次意外撿漏,王士珍在天津武備學堂深造之后,加上自己的聰明好學,不斷得到貴人提拔。而真正影響他一生的,則是和袁世凱的相識。
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意識到了淮軍湘軍的落后,致力于編練新軍。當時具體負責這事兒的是袁世凱,在其請托下,曾經擔任過天津武備學堂總辦的蔭昌向他推薦了幾個人,為首的就是王士珍。
從小站練兵時候開始,王士珍的精明干練,才智能力就給袁世凱留下了深刻印象。對其信賴有加。在報知遇之恩的同時,王士珍的仕途也不可限量,官至江北提督,練兵處軍學司正使等職務。也就是在濟南閱操期間,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被德國總督稱之為北洋三杰。而此三人之中,最讓袁世凱放心的就非王士珍莫屬了。
王士珍一生淡泊名利,曾經數次辭官。清帝退位后,他就辭去了陸軍大臣之位,后來被段祺瑞強行架上火車才到北京再次出山。以其威望和資歷,在政局動蕩的北洋時期長期擔任陸軍部長兼總參謀長。后來辭官后,即使各派軍閥打得天昏地暗,也時常登門拜訪推舉他為臨時維持治安會會長和京師救濟聯合會會長。
動亂時期,王士珍盡心竭力維護社會秩序,使北京免遭戰爭的災難,受到京師民眾的欽佩,生活中也十分簡樸。他在自家門柱上貼有一幅對聯,上聯是“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下聯是“惜衣惜食非惜財實惜福”。北洋三杰之中,王士珍的名氣無疑是有口皆碑的,如果沒有當初那位守備的貪圖安逸,或許歷史上也不會有此大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