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這兩年,房地產行業闖進來一匹黑馬——
中建壹品。
它是大央企中建三局旗下的開發業務平臺。
三年前,中建三局地產業務銷售規模326億,在百強房企榜單上,還只能排在100名開外。
到了去年,盡管行業整體下行,但中建壹品的銷售規模,逆勢擴張到了519億,排在了第34名。
今年到上個月,中建壹品在銷售榜單上更進一步,已經賣了400億,挺進了行業前二十強。
比銷售增長更快的,是投資拿地,中建壹品在抓緊儲備彈藥。
今年以來,它在土地市場上花了229億,百強房企拿地榜單上,排名第四。
只有保利、綠城和廈門建發,在今年的拿地預算比中建壹品更多。
連華潤、中海、招商,都被它壓過一頭。
現在的市場行情下,中建壹品的黑馬成色十足。
最近,中建壹品的一把手,接受了一次公開采訪——
“把我們稱為黑馬,深感榮幸,但也需要理性。”
“這個稱呼背后,蘊含著壓力與挑戰。”
“尤其是在行業轉型的背景下,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不斷創新進取,應對市場的變化和競爭。”
中建壹品的擴張,不是盲目砸錢,它有一整套拿地策略——
核心城市、中心地段、主流產品,堅持深耕重點區域。
它把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作為全力聚焦拓展的第一發展梯隊。
在拿地的評估與選擇上,繪制出了重點城市投資地圖。
從宏觀與市場等多個維度,對城市區域和板塊進行研究,形成了板塊評級標準——
重點拓展、機會進入、謹慎跟進。
有了城市投資地圖工具,在區域布局和項目選擇上,就變得相對精準了。
比如,在北京,中建壹品選擇了海淀、朝陽、豐臺等成熟區域;
在上海,持續深耕楊浦等核心區域;
在深圳,以龍華為發展原點。
在各個城市,通過把重點區域做深做透,不斷加深市場理解,確保所拿地塊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和市場前景。
今年初,中建壹品與湖北省屬國企——湖北文旅集團組成聯合體,以將近52億的代價,拍下了位于深圳龍華區民治街道一塊地。
折算下來,這塊地的樓面價大約2.5萬/平米。
而其所處的梅林關板塊,是深圳龍華有名的豪宅區,在售新房單價賣到了七八萬塊錢。
中建壹品把這塊地開發成了“鵬宸云筑”,即將開盤入市。
十一弟查了下,鵬宸云筑定位品質人文住區——
它采用圍合式布局,以嶺南建筑美學理念,打造嶺南藝境、山水雅集的東方詩意園林。
項目南側是民治水庫,算得上妥妥的湖景盤。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市中心,能有這樣的山水景觀資源,非常稀缺了。
鵬宸云筑以核心地段、成熟配套、純商品社區和極致的戶型設計等賣點,來吸引需求旺盛、眼光挑剔的深圳買家。
這是中建壹品進入深圳市場拍下的第一塊地,也是其開發的第一個住宅項目。
01
四十多年前,中建壹品的母公司——中建三局,是最早一批進入深圳參與特區建設的央企。
中建三局在深圳的開山之作,是國內超高層建筑的起點——
深圳國貿大廈。
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打造一個對外發展的窗口,深圳決定修建一座標志性大廈。
這就是后來被稱為“華夏第一高樓”的國貿大廈。
按照當時的設計方案,國貿大廈共53層,高160米,將建成中國最高的大樓。
最終,這個項目由中建三局中標建設。
這是總部設在湖北武漢的中建三局,歷史上第一次外出找飯吃。
據說,當時的領導層,立下了不接任務誓不回家的決心。
從一開始,中建三局就尤其看好特區的建設發展。
在成功競標國貿大廈后,甚至一度從湖北整體搬遷到了深圳。
1983年,國貿大廈主體結構開始施工。
如果用傳統工藝的話,每一層主體結構施工最少需要15天時間,地上50層,工期長達750天。
而在投標書中,中建三局明確提出要使用滑模技術,最少可以節約一半工期。
這在所有參與項目投標的七家建筑公司中,是最有技術特點的方案。
但這座大樓,地上高度150米、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米,如此大面積的滑模施工,從無先例。
中建三局歷經三次失敗后,終于第四次試滑成功了。
滑模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大幅提高了施工進度,且質量完全合格。
在國貿大廈的建設過程中,中建三局創造的深圳速度,成為了改革開放的代名詞。
1984年,國貿大廈封頂竣工,展現了深圳人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的特區精神。
此后十年間,國貿大廈一直占據著中國第一高樓的桂冠。
后來這個紀錄,也是由中建三局在深圳承建的地王大廈打破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總設計師南巡講話之后,中建三局抓住了建筑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開始主攻“高、大、新、尖”的建設項目。
那時,深圳已經愈發繁華,光是在羅湖鬧市中心,已經建成了上百座高達百米以上的商業大樓。
其中,由中建三局承建的項目,就有四十多座。
在深圳最繁華的人民南路上,矗立著中建三局承建的多座高樓——
國貿大廈、發展中心大廈、天安國際大廈,這里被人們稱為“中建三局一條街”。
1996年竣工的地王大廈,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摩天大樓。
它是中建三局在深圳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在項目鋼結構施工中,中建三局以兩天半一個結構層,創造了新深圳速度。
從這之后的三十年里,中建三局在深圳建設了一個又一個地標性建筑——
中國華潤大廈,也就是“春筍”,高達393米,是深圳排名第三的摩天大樓;
前海卓越金融中心,是深圳前海首座交付使用的寫字樓;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一期,總建筑面積超過160萬平米,是全球最大的會展中心;
深圳機場T3航站樓,是深圳建市以來單體面積最大的公共建筑;
深圳羅湖口岸,被譽為“南國第一門”,每年的通關能力高達2000萬人次;
深圳華星光電t7工程,擁有全球最大的最高世代液晶面板顯示器生產線。
這些地標建筑,刷新了特區的天際線,豐富了城市功能界面,是中建三局與深圳發展共振的見證。
從國貿大廈到地王大廈,從羅湖到南山,中建三局融入了特區建設的每一段歷史。
02
作為中建三局旗下的開發業務平臺,中建壹品首次進入深圳,以龍華為發展原點,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深圳,父輩們喊龍華,將其稱之為塘朗山北;到了千禧年,人們把它龍華當作深圳的后花園。
而現在,大家把這里叫作“宇宙中心”。
2011年之前,龍華還是屬于寶安區的龍華鎮,深圳決定成立功能區,設立了龍華新區。
彼時,對很多深圳人來說,龍華還只是個睡城——
在龍華租房買房,然后趕早趕晚地去福田上下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來往通勤的龐大人流車流,相對受限的交通路網,讓進出龍華的交通變得很非常擁堵,出行體驗十分糟糕。
據說,有個段子——
一些住在龍華的打工人,每每提到地鐵4號線,就會渾身發抖,嘴里還不自覺地嘟囔著,“不要推我”、“我要下車”……
而每當早晚高峰,驅車經過福龍路的時候,只能從口袋里掏出香煙,默默地燃上一根,無奈地看向窗外的遠山和天空。
龍華的交通擁堵,給深圳人帶來的心理陰影,甚至衍生出了一句俚語——
英雄難過梅林關。
2017年,龍華正式升級為龍華區,以深圳北中心的身份,告別了福田后花園的地位,邁向了全新的高度。
龍華處于廣深港中軸線上最中心的位置,堪稱連接香港、廣州的中軸核心,是貫通大灣區一體化的中軸脊梁。
在深圳“十四五”規劃中,把龍華明確定位為都市核心區,與福田、羅湖、南山中心并駕齊驅。
位于龍華區的深圳北站,是中心中的中心,是連通大灣區鐵路網的核心樞紐。
這里匯聚著地鐵4號線、5號線、6號線、廣深港高鐵,以及規劃中的地鐵27號線、深惠城軌、地鐵22號線。
這幾條軌道交通,與香港、廣州、惠州、東莞形成便捷生活圈。
除了軌道交通,還有幾條深圳主干道,也都在此穿行環繞——
梅觀大道、福龍路、南坪快速、北環大道等,便捷地通達福田、南山中心區。
中建壹品開發的鵬宸云筑,項目所在的梅林關片區,整體規劃建設對標的是哈德遜城市廣場、巴黎拉德芳斯區。
這里將打造垂直立體的軌道上蓋之城,新增開發量達到了180萬平米,總投資將近700億。
英雄難過梅林關,有望成為歷史。
建設深圳的都市核心區,龍華不但提升改善了交通路網,還打造了一眾文化、商業、教育、生活配套的新地標——
光是在北站中心,就有深圳展覽館、深圳市第二圖書館、深圳市美術館新館,簡上體育綜合體、壹方天地、星河盛世、萬象商業。
還有深圳外國語學校(龍華校區)、在建的格致中學民治校區、深圳高級中學(集團)北校區、綠芯公園、民治體育公園、深圳北站中心公園等。
中建壹品首進深圳,發展原點之所以落在龍華,是因為看重區域內的產業。
它繪制的城市投資地圖,基于一個底層邏輯——
“房地產行業,短期看政策、長期看人口、人口看產業。”
“房、地、產,已轉換為產、地、房。”
“土地和市場主要向高能級城市、向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朝陽產業聚集。”
去年九月份,深圳公布了全市創新型中小企業名單。
龍華區上榜企業數量最多,共有1179家,占比接近三成,超越了南山和寶安。
這意味著,龍華已經變成了深圳的創業第一區。
在龍華,創新型中小企業遍地開花,數字經濟的崛起,起到了支撐性作用。
去年,龍華區的數字經濟總產值4783億,占GDP的比重超過了31%。
鵬宸云筑,坐落于一個超級產城融合綜合體——
華南數字超級總部基地,是龍華區承載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空間。
它定位于新一代數字產業集聚區與功能型總部基地,聚焦人工智能、5G技術、工業互聯網及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數智科創產業。
據說,華南數字超級總部基地,預計可吸引1.5萬高新技術人才,整個園區的總產值將達到500億。
十一弟查了下,陽光電源、樂融軟件、朗文科技、李森智能、圖靈科技等,都已經入駐了園區。
目前,世界五百強企業——海克斯康,也選擇落戶這里,就在鵬宸云筑的隔壁。
海克斯康是一家數字化信息技術領域的科技巨頭,它打算投資50億,打造一個世界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這個項目建成后,年產值將不低于200億,成為世界級工業4.0示范樣板。
有人說——
正如當年騰訊對南山科技園的帶動、華為對龍崗坂田片區的拉動、比亞迪對坪山的影響。
海克斯康落戶華南數字超級總部基地,也能撐起龍華梅林關片區的半邊天。
而華南數字超級總部基地,是龍華區數字經濟的核心集聚區,將承載著片區的產業未來。
03
過去四十多年來,中建三局是最早一批參與特區建設的央企。
這個中建排頭兵,用一座座鋼筋水泥壘起來的高樓大廈,標定和刷新了深圳的城市天際線。
矗立著的摩天大樓,就是一座座地標,見證了特區改革開放以來的恢弘歷史——
城市變遷、經濟騰飛、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
四十多年后,中建壹品首進深圳,以龍華為原點。
它讓中建三局與特區的發展共振,延續到了更深的頻率——
城市生活、品質人居、極致用心的嶺南美學。
作為房地產行業最大的一匹黑馬,今年剛剛闖進深圳的中建壹品,遞上的第一張名片,就是鵬宸云筑。
參與深圳建設四十多年來,中建三局承建了2200多項城市地標與民生工程,總建筑面積逾3億平米。
而鵬宸云筑,是中建壹品在特區布局的起點、開篇的封面作品。
中建壹品不會像中建三局建造的國貿大廈、地王大廈、春筍一樣,刷新深圳的天際線。
但鵬宸云筑嵌入了更深的城市肌理,在有深厚產業基礎的核心片區,為深圳提升和重新定義新的人居標準。
在深圳,這匹剛剛闖進來的黑馬,需要做的是一件簡單純粹、又有價值創造的事——
用心造出好房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