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zhàn)》
初中文言文教材名篇。
講述的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魯長勺之戰(zhàn)。
其中包含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名句。
初中時學此篇,不由自主地為曹劌的精妙戰(zhàn)術(shù)而拍案叫絕。
但多年之后,再讀時,取而代之的是后背發(fā)涼,一種莫名的沉重和憂傷。
01
前685,齊桓公剛一上任,就要拿魯國開刀。
理由有二:
1、魯國弱小,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2、有仇不報是孫子。
齊魯之間的恩怨情仇,還得從齊國上一任國君,齊桓公的大哥齊襄公說起。
齊襄公在位期間,滅紀、伐衛(wèi)、干掉鄭國國君鄭子亹(鄭莊公之子)...武功充沛,但他很不擅長治理內(nèi)政,反復無常,搞得民怨沸騰。
連齊國公室貴族都很沒安全感,紛紛出逃保命。
其中,公子糾的媽是魯國人,就在召忽和管仲的保護下跑到了魯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保護下跑到了莒國。
召忽、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哥們兒,仨人經(jīng)常碰頭開會,一致認為齊襄公是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果然,前686年十二月,齊襄公被堂弟公孫無知等人謀殺。
公孫無知上臺后的所作所為,又和他的名字一樣,一通胡搞,最終被大夫雍廩給干掉。
齊國陷入混亂...
02
齊國亂了,最開心的是魯莊公。
齊國的體量是魯國的十幾倍,有這么個強鄰,魯國人實在睡不好覺。
公子無知被殺之后,擁有被選舉資格的齊國接班人也就剩下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這兩個長腿公子了。
誰來接班呢?先到先得唄!
魯莊公叫來公子糾,見縫插針:想回國當老大嗎?孤可以幫你,但得答應孤幾個條件...
公子糾很上道:OJBK。
魯莊公當即派軍隊護送,同時很貼心地給管仲一支人馬,叫他去解決掉競爭對手——公子小白。
管仲在半路設埋伏,一箭命中公子小白。
可等公子糾他們趕到齊國的時候,當場石化:媽呀,見了鬼了!
這個鬼,就是小白。
原來,管仲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小白裝死,逃過一劫。
錯誤戰(zhàn)報,也導致公子糾誤判形勢,200多公里的路,慢悠悠走了6天。
到齊國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小白已經(jīng)華麗轉(zhuǎn)身。
03
公子糾不甘心,跑回魯國,請魯莊公發(fā)兵,強行奪位。
小白已經(jīng)占了先手,公子糾再有所動作,就是叛亂,勝算渺茫。
但魯莊公還是繼續(xù)在他身上押了注。
理由:
1、齊國內(nèi)耗符合魯國利益;
2、魯莊公和齊襄公之間,有殺父之仇。
《左傳·桓公十八年》記載: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車。”
《史記》的記載則更香艷:
齊襄公通桓公夫人,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齊侯。
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饗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脅,公死于車。
說:
魯桓公被殺,是因為齊襄公和妹妹文姜(魯桓公的老婆,魯莊公的老媽)之間有不倫之戀。
魯桓公得知暴怒,同時懷疑太子同(即魯莊公)不是自己的種。
文姜跑到齊襄公那里告狀,齊襄公為了給妹妹出氣,設局謀殺了魯桓公。
誰說的對,其實不重要。
因為魯莊公都只能認魯桓公是親爹。
親爹死在齊人手里,那就怨不得我了!
魯莊公親自領(lǐng)兵伐齊...
04
可惜事與愿違,畢竟所有的欲望,都是要靠實力說話的。
魯軍大敗,魯莊公被迫化妝逃跑。
隨后,齊桓公開出條件:
你不答應,我就打到你服為止。
1、公子糾必須死(齊國公室貴族以后都不會跑去魯國了,如若不然,公子糾就是榜樣);
2、把召忽和管仲送回齊國,表面上說和管仲有生死大仇,必須親自報。實際認為這倆是人才,不能留給魯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
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把人殺完了再剁成肉醬)之。不然,將圍魯。”)
魯莊公認慫,全盤接受:小弟我錯了,之前是我有眼不識泰山,您多多擔待。
可過了幾個月,齊國再一次對魯國發(fā)動進攻。
魯國已成了板上魚肉...
就是這個關(guān)鍵時刻,曹劌出現(xiàn)了,請見魯莊公。
05
插一嘴:
《曹劌論戰(zhàn)》里有這么一句話: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是魯莊公的同鄉(xiāng)嘲笑他:
國家興亡,那是貴族們的事,你是哪根線?
其實,春秋時代,姓氏制度還沒有完全普及,但凡有名有姓的,哪怕開場是個路人甲的角色,其實都帶著極強的身份背景。
曹姓,出自曹國,其始祖曹叔振鐸,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
曹劌這會兒出現(xiàn)在魯國,有可能是因為家族敗落或者其他原因。
其真實身份,可能是曹國公孫一類的人物(參考商鞅)。
他要真的啥也不是,連王宮門衛(wèi)那一關(guān)都通不過。
06
很多708090后坑淡忘了,貼下原文: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大意是:
曹劌單刀直入:想打贏這一仗,要先盤盤自己有什么優(yōu)勢?
魯莊公老實回答:孤從來不吃獨食,好東西都會拿出來分享。
扯JB蛋:一國之君會拿自己的東西分給老百姓嗎?
曹劌:還有嗎?
魯莊公:孤在各種祭祀儀典上都力爭完美。
扯JB蛋(2):打仗和跳大神,有毛關(guān)系!
曹劌:還有嗎?
魯莊公:我能保證全國司法公正!
曹劌:總算說到點了,以民為本,就算接下來的戰(zhàn)役,依舊失敗,只要人民擁護你,那就沒有亡國的危險,你趕緊收拾收拾,跟齊國干。
07
接下來就是長勺戰(zhàn)場,曹劌的精妙戰(zhàn)術(shù):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人后背發(fā)涼的是:
春秋時代,打仗都是講禮數(shù)規(guī)矩的:交戰(zhàn)雙方擺好隊形,擂鼓、沖鋒、開片、打完收工。
可在曹劌這兒,規(guī)矩沒了。
一通鼓后,齊軍開始沖鋒,魯莊公見勢就要A上去。
曹劌說,再等等,時機還沒到。
三通鼓罷,曹劌才讓魯軍開始行動。
在齊軍看來,前面敲了兩通鼓,你們都沒動,是不是可以默認為,魯軍打算打白旗投降了?所以根本沒防備,結(jié)果慘敗。
曹劌利用的,就是齊軍比魯軍要臉,賭齊國一定會按周禮行事——魯國人不擊鼓,=原地不動,齊國又退回去。如果齊軍不守規(guī)矩,魯國就慘了。
然而曹劌賭贏了
所以齊軍才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讓魯國擺了一道。
08
齊軍不是傻,是之前沒讓人這樣騙過,不知道還有這種操作。
所以,偷雞這種事,只能用一次。
大爭之世,全靠實力說話,一個長勺之戰(zhàn)并沒有讓齊國傷筋動骨,齊國國力仍舊全方位碾壓魯國。
長勺之戰(zhàn)后,魯國打了很多敗仗,搞得焦頭爛額。
魯莊公實在沒辦法,又玩了把更大更陰大的:
跟齊桓公打招呼,倆人舉行會盟,開個party交流感情。
等齊桓公到了,曹劌客串了把刺客,拿刀頂著齊桓公的脖子,要他退地: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吃我的給我吐出來...
齊桓公只能認栽,土地沒了可以再打,保命先:你說退就退!
“嗯?你說什么?!”曹劌使勁提了提刀口。
“大哥,你別激動,我都說啊,你說退就退。”
09
就這樣,借著不講禮數(shù)的戰(zhàn)法、近乎無賴的國際操作,以及魯莊公還不算太差的個人能力,魯國茍了32年。
各國在經(jīng)歷過各種詐術(shù)之后,也都明白了:再恪守周禮的戰(zhàn)爭規(guī)則,遲早會被吃到骨頭渣都不剩。
于是大家都不講規(guī)矩了。
可笑的是,魯國又打不贏別人了,急忙又撿起自己是周禮正統(tǒng)。
誰整天鼓吹恢復周禮最起勁?
孔子嘛。
孔子哪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